曾民瞻

曾民瞻,北宋天文學家曾民瞻發明製造的晷漏,對於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本名:曾民瞻
  • 字號:南仲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永豐睦陂(今永豐縣坑田鎮)
  • 出生時間:生卒年不詳
  • 主要作品:《晷漏》
曾民瞻(生卒年不詳),字南仲,永豐睦陂(今永豐縣坑田鎮)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曾朝陽,慶曆二年(1042)進士,叔祖父曾匪,慶曆六年(1046)進士,號稱“二曾”。堂兄曾元忠,大觀三年(1109)進士,則愛好天文、曆法,撰有《天文圖》、《春秋曆法》和《古今年表》等著作。
受堂兄的影響,曾民瞻自幼聰明好學,尤其愛好天文,常常在夜間觀察天象,有時甚至徹夜不眠,不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執著的追求,奠定了他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基礎。
宣和三年(1121),曾民瞻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南昌縣尉,管的是治安。在工作中,他發現郡置晷漏計時有誤差,決定根據自己平日的觀察數據,試製一種更為精密的晷漏計時。
為了製造新晷漏,曾天瞻根據當地的經緯,觀察天空的星象,測量四季的日影,注意朔望的月形,研究天體變化的規律,精確計算貯水器皿的容積,漏水孔通的大小。掌握了時空的準確數據後,又用銅、鐵、木材等材料,製成銅壺、銅盆、銅斛、銅虬、銅鉦和木箭、木偶等部件,配上機關,塗上釉彩,組裝成一台新的晷漏。這種晷漏不但計時準確、外形美觀,而且還可視聽信號,套用方便。就當時來說,科技和工藝水平,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晷漏已失傳,但曾民瞻創新的晷漏製造方法,在《南宋書》、《永豐縣誌》和《吉安府志》中有些記載。具體做法是:範金為壺,刻木為箭後,置二腳二斛,壺之水資於盆,盆之水資於斛;其於注水,則為銅虬張口吐之;箭之高為二木偶:左者晝司刻,夜司點,其前設鐵板,每一刻一點則擊板以告;右者晝司晨,夜司更,其前設銅鉦,每一晨一更則鳴鉦以告。又為二木圖:其一用木薦之,以測晷景;其一用水轉之,以法天象。
晷漏雖不是曾民瞻的發明,但他對計時儀器的改進,使它更為精密,對天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曾民瞻著有《晷漏》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