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景區

曾侯乙墓景區

曾侯乙墓位於隨州市城西一公里的擂鼓墩,1978年發掘。曾侯乙系曾國之君主。該墓為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墓中共出土隨葬品萬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曾侯乙墓區
  • 地理位置:隨州市城西一公里的擂鼓墩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曾侯乙編鐘
  • 墓主人:曾侯乙
  • 發掘時間:1978年
簡介,出土文物,規模,曾侯乙編鐘,

簡介

曾侯乙墓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 16.5 米,東西 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槨內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曾侯乙墓由378立方米優質梓木構成的槨室嚴嚴實實,槨室四周填有12萬多斤的木炭,槨室上填有厚達10餘米的青膏泥黃褐土。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城西北約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大型木槨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文物近一萬五千餘件。其中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 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隨州曾侯乙墓位於隨州市區西1公里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

墓中共出土隨葬品萬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 4 件、大尊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 4 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墓中還出土了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繪有包括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及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
墓中還出土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48厘米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體寫照。許多青銅器上有“曾侯乙乍 (作持)”之類銘文,為判定墓主提供了證據。
相傳春秋時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亂奔隨,楚莊王率師追擊,至此擂鼓進軍,故得名。現已探明,這裡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近200座,初認是春秋戰國時期侯王、顯官的墓葬區。1978年在此發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銅、金、玉、漆木器等珍貴文物1萬餘件。曾侯乙墓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製作之精,保存之好,是同期墓葬發掘中所罕見的。特別是這裡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由64件大小不同的青銅編鐘組成的大型樂器,雖埋藏地下2000多年,仍音樂優美,音域宏廣,古今樂曲均能演奏。曾侯乙墓還出土了編馨、鼓、瑟、琴、簫、笛等樂器。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處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再次出現了成套大型編鐘--曾侯乙編鐘。

規模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以規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擊樂器--編鐘最為壯觀,曾侯乙編鐘是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曾侯乙墓中挖掘出土的,共52件,青銅製成,其造制之宏偉,音域之寬廣,音色之優美,令人嘆為觀止。據專家鑑定,這是我國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律半音階關係的大型定調樂器,全套編鐘總重量2500多公斤。編鐘依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八組懸掛在鐘架上:由245個構件組成的銅木結構鐘架縱橫連線成曲尺形,長7.18米,高2.73米,用6根橫樑承托,橫染上有采繪花紋,設計精巧,堅實牢固,氣勢雄偉壯觀。儘管這套編鐘在地下埋藏了2100多年,至今音樂性能良好。

曾侯乙編鐘

這套曾侯乙編鐘早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樂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種樂曲。編鐘的出土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舉世矚目,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蹟”,是“精神世界的聖山”,是中國古老優秀文明的象徵,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重大發現,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馬俑、萬里長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學的代表作。隨州不愧為“古樂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