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燕村

曼燕村民委員會隸屬勐海縣勐遮鎮,地處勐遮鎮西北邊,距勐遮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勐遮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勐海縣33公里。東鄰曼掃,南鄰勐遮,西鄰西定,北鄰勐滿。轄曼那窩、曼那賣、曼那告、曼桂、曼燕、曼賽、曼朗、曼敦、東京、回朗、小舊賽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91戶,有鄉村人口3884人,其中農業人口3882人,勞動力261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9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曼燕村
  • 隸屬:勐海縣勐遮鎮
  • 地址勐遮鎮西北邊
  • 面積:16.72平方公里
  • 人口:3884人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曼燕村,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村務公開,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伴鎮曼燕村,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曼燕村

全村國土面積16.72平方公里,海拔1255米,年平均氣溫18.4℃,年降水量1201.9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777畝,人均耕地2.52畝,林地15049.5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22.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6.0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稻田養魚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777畝(其中:田8177畝,地1600畝),人均耕地2.50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農作物;擁有林地15049.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81.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3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4畝,其中養殖面積254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793戶通自來水,無戶飲用井水。有793戶通電,有79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8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20戶(分別占總數的98.99%和98.99%)。
該村到勐遮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1輛,拖拉機529輛,機車90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0畝,有效灌溉率為36.8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92畝。
到2008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642戶。全村有 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8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23.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67.00萬元,畜牧業收入594.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11頭,肉牛37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26.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07.00萬元, 工資性收入6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2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0人 ,在省內務工60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26戶,共鄉村人口4124人,其中男性2054人,女性2070人。其中農業人口4085人,勞動力2754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44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08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177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046.9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43.8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伴鎮曼燕村

該行政村隸屬勐臘縣勐伴鎮,地處勐伴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48公里。東與寮國接壤,南鄰勐伴村委會,西鄰瑤區鄉,北鄰金廠河村委會。轄曼燕、曼蚌、上回邊、南奔等9個自然村。現有農戶481戶,有鄉村人口2289人,其中農業人口2289人,勞動力10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29人。
全村國土面積25.34平方公里,海拔883米,年平均氣溫19.2℃,年降水量16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橡膠、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039畝,人均耕地4畝,林地28609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51.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094畝(其中:水田1975畝,旱地7119畝),人均耕地3.53畝,主要種植糧食、橡膠、甘蔗、砂仁等作物;擁有林地2450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29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84畝,主要種植橡膠、甘蔗、砂仁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55.6畝,其中養殖面積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44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544戶通電,有19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5.66%和96.5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46戶(分別占總數的85.29%和81.99%)。
該村到鎮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未完全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該村建有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22輛,拖拉機540輛,機車57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75畝,有效灌溉率為21.7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7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2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3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包含致富通);該村無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4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5戶居住於桿欄結構住房,還有2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2.9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8.13萬元,占總收入的68.95%;畜牧業收入99.93萬元,占總收入的11.7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40頭,肉牛13頭);漁業收入18.01萬元,占總收入的2.11%;林業收入100.48萬元,占總收入的11.78%;第二、三產業收入23.81萬元,占總收入的2.79%;工資性收入17.28萬元,占總收入的2.03%。農民人均純收入229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 1.32%),在省內務工16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種植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88.1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9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橡膠、甘蔗、茶葉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橡膠、茶葉產業。該村未成立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44戶,共有鄉村人口2570人,其中男性1339人,女性1231人。其中農業人口2570人,勞動力1211人。該村以瑤族、傣族為主,是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混居地,其中瑤族1142人,傣族525人、哈尼族622人、壯族259人,漢族22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42人,占人口總數的24.9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7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6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擁有教師18人,距離鎮中學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8人,其中小學生438人,中學生170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0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59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75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本村公益事業建設未向民眾統一籌資,無“一事一議”籌資,無“一事一議”籌勞。年末集體收入11.18萬元,有固定資產26.51萬元,年末集體收益2.3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農村集體經濟上期結餘、總收入、收入來源、總支出、支出項目、本期結餘、會計期間、債權債務情況、公布單位及公布時間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2人,少數民族黨員62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11人;有5個團支部,有團員62人。

人文地理

曼燕村委會是一個瑤族、傣族、哈尼族及壯族混居的村委會,以瑤族人數居多,有瑤族1142人,占總人數的44.43%,傣族525人,占總人數的20.43%,其他903人,占總人數的35.14%以下簡要的介紹一下瑤族的民族風情:
一、民族簡介。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雲南的瑤族是明、清以後分別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內的。以後又分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我鎮的不少瑤族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傣語和苗語,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二、宗教信仰。瑤族的宗教信仰比較複雜,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對瑤族影響很大,凡屬喪葬一套祭祀儀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進行,只是其中摻雜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內容。
三、飲食習慣。日常菜餚有黃豆、飯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勐伴瑤族利用“鳥盆”捕捉候鳥,醃製為酢,是款待貴客的美味佳肴。
四、住房特點 。瑤族住房有木樓、茅房和小部分泥牆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棟三間,中為廳堂,兩側房前部為爐灶或火塘,後部為臥室,屋前屋後,分設洗澡棚或 豬牛欄。
五、婚姻習俗。瑤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招贅習俗較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閒串村走寨的機會,通過唱歌形式,尋找配偶,雙方合意,即互相贈送信物,“各自配合,不有父母”;也有需徵求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結婚的。瑤族的婚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男到女家結婚,一種是女到男家結婚,以後一種形式居多。第一種形式的婚姻,婚後夫妻要輪流照顧雙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異姓,第一個孩子隨女方姓,以此類推。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況。瑤族的婚姻習俗,使男女地位平等,同時也解決了雙方家庭的後顧之憂問題。
六、服飾特點。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金廠河村委會的瑤族為“藍靛瑤”。其民族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傳統的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男孩到十一、二歲要經過“度戒”,“度戒”具有成禮的性質。一些瑤寨為了宣傳“十戒”,還特意請老藝人說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盜、勿奸、勿懶,要好好學上進,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瑤族婚戀自由,婚禮也比較節儉。藍靛瑤有上門入贅的習俗。
七、瑤族節日。瑤族的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春節、清明節等,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盤王節,俗稱“跳盤王”、“還盤王願”。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時為農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戶、數戶或一村進行。主要儀式由師公跳神祈禱,昌盤王歌,跳長鼓舞,禱告盤王(盤瓠)保佑賜福。節日氣氛十分隆重。

新農村建設

為全面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格局,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辦法》的要求,通過幾年來黨委政府及廣大農民民眾的共同努力,曼燕村委會的曼燕小組被列為第三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現已投入15萬元用於修村辦公房。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各村組的村內衛生道路需硬化;2、各村組需建有辦公用房各1間、活動場所各1個、公廁各1個;3、需新建或維修水溝、水壩。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大力發展種植橡膠、甘蔗及茶產業;2、發展科學養豬、科學養雞,逐步形成規模化、科學化發展;3、改善村容村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