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應(心理學效應)

曼德拉效應(心理學效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曼德拉效應(The Mandela Effect)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事實不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曼德拉效應
  • 外文名:The Mandela Effect
  • 提出者:菲安娜·布梅
  • 定位心理學名詞
緣起歷史,全球性,地理,人體,生物,機械,地區性,美國,英國,中國香港,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法國,埃及,瑞典,概念分析,心理學,社會科學,

緣起歷史

許多人表示,在自己的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後來還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0年時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
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自己清楚記得,曼德拉在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導、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當這個說法提出後,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
此後,類似的事件在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在2015年和2018年成為爆發的高峰,之後餘波還在持續。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自發布之後,世界各地的人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從死亡時間到死亡原因都出現了不同的記憶。
這種現象之前因為“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應其實只是一個新名字而已。但也有很多情況,當現實與人的集體記憶一出現不符,就會被人為標籤為“曼德拉效應”,而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屬實、是否真的可以被歸類於曼德拉效應的範疇之內。

全球性

地理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圖,南北美洲從一南一北變成一左一右,很多人記得南美洲最突出的位置和北美洲的加拿大魁北克,但現實中,南美洲明顯面向歐洲、北美洲對應的是格陵蘭島
同樣是世界地圖,會發現世界地圖的澳洲距離印尼非常近,反而距離紐西蘭比較遠,並且在澳洲下方留出了很大一塊海洋;但是在人們的記憶中,澳洲距離印尼較、靠近南極、紐西蘭也距離澳洲很
蒙古的面積變了,波蘭的面積變了。
日本遠離中國和朝鮮、偏南,變為靠近中國和朝鮮並且靠北。
在歐美國家多次使用的專業術語“日光節約時間”,很多人記得是daylight savings time,但實際是daylight saving time。

人體

肝臟和胃的大小,肝臟比空腹時期的胃要大上許多倍,但是很多人清楚記得肝臟應該比胃小

生物

香蕉樹的果實生長方向,是向上而不是向下

機械

飛機機翼下的引擎從正下方,後來移至機翼最前方,像突出的大炮。
一百年前就有航拍了,用鴿子攜帶迷你相機,自動拍攝。
一百年前就有了高清照相技術,清晰度遠高於七八十年代的彩照。
60年代就有了汽車上的黑膠唱片播放器,還能一次放入多個唱片,播完按一下就換唱片;但到了80年代還沒解決CD的防震問題。

地區性

美國

關於米老鼠穿什麼衣服,很多人回憶是背帶褲,但其實是上半裸的短褲,根本沒有背帶。

英國

英國卡通好奇猴子喬治,它原本是有尾巴、但是卻被改成了沒有尾巴,雖然官方名稱是猴子、但是形象卻更像是猩猩。

中國香港

明星午馬2014年去世,很多人表示在多年前就看到過午馬去世的新聞,還能說出當時的新聞、成龍大哥抬棺之類的。
著名歌手蔡楓華1985年所說的“一剎那嘅光輝並唔系永恆”,已經變為“一時嘅光輝未必系永恆”。

中國大陸

“真”和“直”這兩個字在記憶中,方框裡面的橫線是兩條,而且這么寫非常順手。然而,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兩個字的方框裡面其實是三橫。
在《愛我中華》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然而在大部分人的記憶里卻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中國台灣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是很多人認為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法國

蒙娜麗莎的微笑,很多人記得這個微笑是皮笑肉不笑,很難看出來笑容的弧度,但後來的版本笑容的弧度明顯。
斷臂維納斯,原本的兩個對稱斷臂,變成一個斷臂稍長、一個縮短至肩膀的長度。

埃及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面具,很多人都記得它頭頂只有一條眼鏡蛇的頭或兩條蛇,但實際上上網搜尋卻是一條眼鏡蛇加上一隻禿鷹的頭;很多人表示黑色貓和狗、聖甲蟲都出現了在埃及文化中,可是禿鷹和埃及法老有關卻是第一次。

瑞典

瑞典汽車公司Volvo汽車、富豪汽車的標誌,最外圈的設計由原本的純圓型、變為了♂符號

概念分析

多重宇宙本來是一個晦澀難解的科學概念,卻演變成了大眾文化的消遣,人們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這個概念上,人類的想像力非但沒有因此更發達,反而受到損害。
多重宇宙的信徒是邊緣社群,但是成千上萬的人都經歷了“曼德拉效應”,這種現象之前因為“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應只是一個新名詞而已。

心理學

心理醫生約翰·保羅·加里森認為,許多關於“曼德拉效應”的記憶是人們在閱讀某一陰謀論時捏造出來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這一記憶自始至終便一直存在。”
心理學專家汪辛東認為,“曼德拉效應”是由於一個人發生記憶偏差並且口口相傳,導致其他對事件事實並不了解的人因此產生誤導。時間一久,被誤導者由於記憶偏差將聽說的訊息誤作成自己的親身經歷。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論文索引中沒有任何關於曼德拉效應的文獻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