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二十世紀文學泰斗

曹禺:二十世紀文學泰斗

本書介紹和闡述了曹禺的生涯與命運、創作歷程與藝術成就。內容涵蓋人生的幕啟、苦悶:為藝術而生、詩意的起步、演劇生涯等23章。

基本介紹

  • 書名:曹禺:二十世紀文學泰斗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436頁
  • 開本:32
  • 品牌: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劉艷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0061560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後記
十多年前,我在上研究生期間,開始研讀曹禺的作品。和很多讀者一樣,我喜歡他的早期劇作,那些鮮活的人物,那種隆重的悲劇氛圍和命運意識,構成一個迷人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後來,我以曹禺劇作為研究對象,完成了我的碩士學位論文《曹禺:中國現代話劇的突破與超越》。這些年來,隨著對曹禺研究的深入,我對曹禺其人其作形成了這樣的基本看法:一、早期曹禺是個為人類而藝術的作家,他的幾部代表作如《雷雨》、 《日出》、 《原野》等,寄寓著其寬厚的人類同情心,以及從人類存在的根本缺陷著眼來探究理想與前途的終極
關懷精神。20世紀40年代以後,由於外界的壓力和性格的弱點,他逐漸從一個為人類而藝術的作家蛻變為一個為階級而藝術的作家。二、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曹禺的劇作實現了對同時代劇作家的突破和超越,但和世界戲劇大師比起來,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還不能算是世界戲劇大師。而這一結果的造成,則與他在創作的盛年放棄為人類而藝術的追求密切相關。此次寫作《曹禺傳》,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曹禺曾經對為他寫傳的田本相先生說: “應當把我的心情苦悶寫出來。”我總覺得,廚川白村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道出了文學創作的一大緣由,就是說,即使我們不能同意苦悶是文學創作的惟一動力,但至少應該承認是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曹禺的天性中就有一種孱弱、憂鬱、敏感的血質,這種與生俱來的卡夫卡式的血質,使他過早地滋生出對人情和世事的
生命感受,外界的任何一種侵襲,哪怕在別人看來幾乎是微不足道的,都可能給他心靈帶來深深的苦悶。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伴著大量地閱讀、改編、演出外國戲劇,曹禺的苦悶與對人類悲劇命運的思考和終極關懷聯繫起來。這樣的苦悶促成了他前期作品的輝煌。成名之後,他的劇作因為濃厚的宿命色彩和沒有明確反映現實鬥爭而遭到左翼評論家的嚴厲批評,曹禺表現出主觀上想適應左翼的要求而客觀上比較困難的苦悶。及至終於迎合了主流的需要,卻發現藝術水準大大降低,而且幾乎寫不出作品來了。對於一個天才的劇作家來說,心靈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靈魂苦悶使他晚年的精神世界異常悲壯。應該說,力圖進入曹禺的精神世界,寫出他的苦悶,是我貫穿全書的主線。環境把一個天才作家一步一步逼向平庸,讓我在寫作過程中常常產生揪心的痛惜。
同時,在寫作過程中,我深深感到,為20世紀中國作家立傳,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不僅是因為很多珍貴的史料不復存在,像曹禺寫給鄭秀的300餘封信被付之一炬,就使我們失去了大量記錄曹禺與鄭秀情感生活以及當時的工作、創作、思想狀況的第一手資料;更讓我感到麻煩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20世紀中國作家說了太多違心的話,做了太多違心的事,因而很多見諸報刊的“史料”,包括主人公的文章、表態,甚至日記、訪問記,都必須進行艱難的辨偽工作,設身處地地揣摩他們真實的心理。曹禺的女兒萬方曾經這樣形容他的父親:“他的身體裡絕對有一個靈魂。我覺得我不可能把它寫出來,因為它太複雜太豐富,太精緻太脆弱,太旺盛太強烈,太荒謬太狡猾,根本無法窮盡。”當我寫完這部傳記的時候,我和萬方有著同樣的感受。
不過,我已經盡力了。
2002年12月

圖書目錄

引子
第1章 人生的幕啟
第2章 苦悶:為藝術而生
第3章 詩意的起步
第4章 演劇生涯
第5章 哲學的沉思:
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第6章 在大師的殿堂里徜徉
第7章 清華園裡的熱戀
第8章 《雷雨》:寂寞的高峰
第9章 罪性的悲劇
第10章 被誤解與被曲解的
第11章 另類社會問題劇《日出》
第12章 在國立劇校的日子
第13章 回到舊路的《原野》
第14章 藝術的蛻變
第15章 不幸福的愛情
第16章 局部的歸復
第17章 永遠的兄長
第18章 被遮蔽的
第19章 隨風而逝
第20章 熱鬧的事業
第21章 抒情時代
第22章 暮年之痛
第23章 輓歌為誰而唱
後記

文摘

書摘
第4章
演劇生涯
戲劇有它自身的內在規律,不同於小說和電影。掌握這套規律的重要途徑,就是舞台實踐。因此,如何寫戲,光看劇本不行,要自己演;光靠寫不成,主要在寫作時知道在舞台上應如何舉手投足。
——曹禺
世界上許多大戲劇家如莎士比亞、莫里哀都有過演劇的經歷。曹禺的戲劇生涯,經歷了從看戲、演戲到寫戲的全過程,其中,演劇實踐對曹禺日後走上戲劇創作道路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使曹禺有了豐富的舞台經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對戲劇的興趣。
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南開新劇團與“春柳社”、“春陽社”、“進化團”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1909年,在“春柳社”於日本東京演出《黑奴籲天錄》之後兩年,南開校長張伯苓即在南開倡導新劇,旨在練習演講,改良社會,並自編自導了三幕新劇《用非所學》,由南開師生同台演出。此後,“鑒於新劇可作社會教育之利器”,“每值南開學校周年紀念日即公演新劇”。①至1914年,南開十周年紀念時演出《恩怨緣》,大獲社會好評,於是正式成立南開新劇團,時趾周任團長,周恩來任布景部長。在南開新劇團期間,周恩來積極參與編劇和演出活動,並於1916年發表《吾校新劇觀》,闡明自己對新劇的看法。在這篇論文裡,周恩來將新劇同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目標聯繫起來,指出新劇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言語通常,意含深遠;悲歡離合,情節昭然;事既不外大道,副以背景而情益肖;詞多出乎雅俗,輔以音韻而調益幽。以此而感昏聵,昏聵明;化愚頑,愚頑格”,“行之一夕,期之永久;縱之影響後世,橫之感化今人,夫而後民智開,民德進,施之以教,齊之以恥,生聚教訓不十年,神州古國,或竟一耀列強國之林,亦意中事也”。同時,周恩來充分肯定在世界戲劇潮流中,尤以寫實劇最為發達,而南開新劇“於潮流中已占有寫實劇中之寫實主義”。②
南開新劇團成立後,先後公演了《一元錢》(1915)、《醒》和《一念差》(1916)、《天作之合》(1917)、《新村正》(1918)等劇,名聲大振,頗得各界好評。1919年9月12日,李大釗
在與天津青年進步組織“覺悟社”成員座談時,充分肯定南開新劇運動是“新文化運動堅勁之一翼”,是“激勵民氣除舊布新”的利器。同年3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3號發表胡適的評論文章,稱:
天津的南開學校,有一個很好的新劇團,他們編的戲,如《一元錢》、《一念差》之類,都是“過渡戲”的一類;新編的一本《新村正》,頗有新劇的味道,他們那邊有幾位會員(教職員居多)做戲的功夫很高明,表情、說白都很好。布景也極講究。他們有了七八年的設備,加上七八年的經驗,故能有極滿意的效果。以我個人所知。這個新劇目要算頂好的了。

曹禺參加南開新劇團時,南開新劇團已經公演了幾十部劇目,形成了雄厚的基礎和傳統。曹禺是幸運的,在中學時代,他有幸遇到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好校長張伯苓,而在南開新劇團,他又遇到了恩師和引路人、深諳戲劇藝術真諦的留美博士張彭春。
張彭春,字仲述,南開校長張伯苓胞弟,因排行老九,故又被南開人稱為“九先生”。1892年生於天津,1908年從南開學校畢業,1910年以優異成績通過第二屆“庚款”留學考試。與趙元任、竺可楨、胡適等70人赴美留學,先後求學於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藝術碩士和哲學教育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正值易卜生的戲劇風行歐美,小劇場運動蓬勃發展,張彭春對戲劇產生濃厚興趣,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開始創作劇本。1916年回國後,南開校刊報導說:“先生於此道久有研究,且極熱心,從此吾校新劇前途,自必更放異彩。”①張彭春回國後,主持南開新劇團事務,他把西方現代戲劇創作的新觀念、新方法帶到南開,力圖打破舊劇乃至文明戲的束縛,親自編劇和導演。
1916年12月18日的《南開英文季報》用英漢兩種語言同時刊出了張彭春創作的《醒》,受到各方稱讚:“情旨較高,理想稍深,……寫實述景歷歷目前,可以改弊維新,發人深省”,“頗多引人人勝之點,獲此良辰,聆斯妙劇,佳音佳景,而極其妙矣”③。
1917年,張彭春創作了“更具新劇的意味”的《新村正》,次年10月在天津公演,同年12月,以英漢雙語形式刊載於《南開英文季報》。1919年5月又刊登於《春柳》雜誌。《新村正》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發生在中國北方農村的故事:無惡不作的惡霸地主吳紳,革命後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反而搖身一變當上了“新村正”,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該劇在京津地區上演後,獲得很高評價。戲劇理論家宋春舫對該劇“非常滿意”,認為其“好處”“就在打破這個團圓主義。那個萬惡不赦的吳紳,憑他的陰謀,居然受了新村正。不但如此,人家還要送‘萬民傘’給他。那個初出茅廬、乳臭未乾的李壯圖,雖有一腔熱血,只能在旁邊握拳頓足,看他去耀武揚威呢。這樣一做,可把吾國數千年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兩句迷信話打破了”。①《新村正》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就寫作時間而言,它早於胡適的《終身大事》;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來看,亦較《終身大事》深刻得多,堪為中國現代話劇的先驅性作品。
1919年,張彭春再度赴美留學,於192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育博士學位。留美期間,張彭春繼續研習戲劇,並應洪深約請,創作了劇本《木蘭》,該劇兩度在紐約上演。張彭春回國後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
曹禺剛人南開新劇團時,張彭春尚在清華任上,曹禺只是從老師那裡聽到了“九先生”的大名。曹禺在南開新劇團首次參加排演的戲,是洪深據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四幕喜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譯的《少奶奶的扇子》。這部戲曲折的情節、巧妙的構思和風趣的語言,給曹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時曹禺還不能登台表演,但他對這部戲入了迷,台詞背得滾瓜爛熟。後來他還排練過京劇《打漁殺家》和《南天門》,分別扮演蕭恩和曹福,據看過他演京劇的同學說,曹禺是個演劇天才,演什麼像什麼,演京劇照樣動人。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