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亮(原山東省人大常委)

曹學亮(原山東省人大常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曹學亮(1928-),新泰市西州鄉北公莊人。1944年在新泰參加抗日工作,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山東省人大常委、省人大農經委副主任。中共山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學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8年07月
  • 出生地:山東新泰市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

人物簡介

曹學亮,1928年7月生,新泰市西州鄉北公莊人。

人物履歷

少年時讀書務農,1944年在新泰參加抗日工作,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泰縣財糧科會計、科員,中共新泰縣委宣傳部幹事。積極發動民眾,徵購財糧及軍需物資。開展武裝鬥爭,打擊和消滅敵人。他先後參加了新泰籍莊戰鬥、孔家嶺戰鬥,參加了配合主力部隊攻打蒙陰縣城的猴子嶺狙擊戰,歷經大小戰鬥多次,與敵人浴血奮戰,數次遇險突圍。解放戰爭時期,在區、縣武工隊,出沒於敵偽據點內外,與敵人進行面對面的鬥爭。萊蕪戰役期間,在兵站工作,為我大部隊徵調運送了大批糧草、蔬菜、被服和軍鞋等軍需物資。淮海戰役期間,奉命帶領幾百名民工,克服重重困難,把滿載200餘輛推車的支前物品送到徐州作戰前線,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解放後至1961年,主要從事黨的理論宣傳教育工作。1950年至1958年,曾任泰安地委宣傳部理論教育科副科長。期間,先後4次參加省委初級、中級黨校學習,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及黨的歷史,曾兼任地委講師團副團長。1958年至1961年,任濟南市高教黨委辦公室主任,省委宣傳部指導員。
1961年任萊蕪縣委書記處書記,“文革”前主持縣委全面工作。對全縣治山治水工作統籌規劃,真抓實幹,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文革”中曾被批鬥和關押。1969年被“解放”時,正值興建“701”鋼廠(萊鋼),負責全縣民工團工作。1971年任平陰縣委副書記,分管農業和防訊。由於縣委狠抓糧棉生產,幾年時間內使該縣棉花產量由畝產十幾斤增至百斤以上,糧食由畝產不足200斤增至450餘斤,躍過了“黃河”。並出席了全國棉花生產先進單位代表大會。1976年調任肥城縣委副書記、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3月任中共肥城縣委書記兼武裝部政委。在其主持下,縣委主要抓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種植結構調整。經過幾年苦幹,全縣生產面貌發生了巨變。1983年與1980年相比,糧、棉花畝產分別增長15.2%、31.5%;棉花總產增長216.1%;在減少糧食種植面積近6萬畝的情況下,糧食總產仍然增長10.5%;農業總產值增長18.6%。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現場會代表到肥城進行了參觀。其次,狠抓了傳統優勢項目生產,僅肥桃生產一項,幾年內就由1萬畝發展為5萬餘畝。同時,組織了肥城老城搬遷和新城籌建的巨大工程。籌集、爭取資金近億元,保證了搬遷順利進行;並以戰略眼光科學規劃新城框架,為建設現代化城市打下了基礎。
1983年,在山東省第四次黨代會上,當選為省委委員,並於當年調任聊城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1986年任聊城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突出抓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努力搞好各級領導班子的團結與協調。在經濟工作中,抓住制約全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推進和深化改革,促進經濟建設全面發展。與1985年相比,1987年工業總產值增長23.7%。農業上調整種植結構,推進糧、棉及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總產值增長17.5%;全區財政收入增長30%。同時,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全省8個千分點,扭轉了計畫生育工作長期被動落後的局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是聊城地區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1985年,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同志曾為他揮筆題詞“昔日支前立戰功,今朝興魯續新篇”。
1998年任省人大常委、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1990年任省人大農經委副主任。1991年7月離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