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出自《國語》,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左丘明
  • 作品出處:《國語》
作品欣賞,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欣賞

作品原文

《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自衛過曹,曹共公亦不禮焉,聞其骿肋,欲觀其狀,止其舍,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言於負羈曰:“吾觀晉公子賢人也,其從者皆國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晉國。得晉國而討無禮,曹其首誅也。子盍蚤自貳焉?”僖負羈饋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負羈言於曹伯曰:“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禮焉?”曹伯曰:“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誰不過此!亡者皆無禮者也,余焉能盡禮焉!”對曰:“臣聞之:愛親明賢,政之乾也。禮賓矜窮,禮之宗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國君無親,以國為親。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晉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實建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廢親。今君棄之,不愛親也。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賢也。謂晉公子之亡,不可不憐也。比之賓客,不可不禮也。失此二者,是不禮賓,不憐窮也。守天之聚,將施於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玉帛酒食,猶糞土也,愛糞土以毀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君其圖之。”公弗聽。

作品譯文

重耳一行自衛國經過曹國,曹共公也不以禮相待,聽說重耳的肋骨生得連成一片,因此就很想看看是什麼樣子,便將重耳等安排在旅舍里,打聽到重耳將要洗澡,張了很薄的帳幕偷偷觀看。曹國大夫僖負羈的妻子對她丈夫說:“我看晉公子是個賢人,他的隨從都是國相的人才,輔佐晉公子一人,將來必定能回到晉國即位,得到晉國討伐無禮的國家,那么曹國就是他首先開刀的了。你為什麼不早一點表示自己的不同態度呢?”僖負羈便饋贈了一盤食品給重耳,盤底還放著一塊璧。重耳接受了食品,退回了璧。
僖負羈對曹共公說:“晉公子現在經過此地,和君王的地位相當,難道不應當以禮相待嗎?”曹共公回答說:“諸侯各國在外逃亡的公子多了,誰不經過此地呢?逃亡的人都沒有什麼禮節可言,我怎么能一一都以禮相待呢?”僖負羈回答說:“我聽說,愛護親屬,尊重賢人,是政事的主幹。以禮待客,同情窮困,是禮儀的根本。用禮來治理國政,是國家的常道。失去了常道,就不能自立,這是君主所了解的道理。對國君來說沒有私親,只是以國為親。我們的祖先曹叔振鐸,是周文王的兒子,晉國的祖先唐叔,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文王、武王的功勞,在於建立了許多姬姓的封國。所以二王的後代,世代都不拋棄相親相愛的關係。如今國君丟棄了這一傳統,是不愛親屬。晉公子十七歲流亡國外,三個具有卿相之才的人追隨他,可稱得上是賢人了,而君王輕視他,是不尊重賢人。說起晉公子出逃流亡,不可以不加憐憫。即使將他比作賓客,也不可不以禮相待。如果失去了這兩者,那就是不以禮待客,不憐憫窮困了。守著上天所聚集的財富,應當施行於符合道義的事。符合道義的事而不能舍施,那么聚斂一定會缺失。玉帛和酒食,如同糞土一般,愛重糞土而毀棄三種立國的常道,那就會失去君位,丟掉聚集起來的財富,這樣做是不難的,但恐怕不可以吧?希望國君好好想一想。”曹共公不聽從僖負羈的勸告。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一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六經,左丘明為解析六經之一《春秋》而著《左傳》,亦著《國語》。《左傳》《國語》兩書記錄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被史學界推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文宗史聖” “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