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社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書院社區)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書院社區的地勢人口、村名由來、經濟狀況、社會事業、特色欄目,周邊康成書院、可樂山、扎彩山、大腳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書院社區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220畝
  • 人口:554人
地勢人口,村名由來,經濟狀況,社會事業,書院水庫,周圍環境,康成書院,可樂山,扎彩山,神腳山,

地勢人口

位於街道駐地東偏南之神腳山下,三面環山,北與東葛村相連,正南方跨過山樑便是書院水庫。2004年9月,書院村委會改為書院社區居委會,共有土地220畝,居民220戶,554人。

村名由來

書院村民先人遷來定居時,因選擇居住點不同,形成河南、鏤金石、書院三個自然村。據本村各氏族譜記載邴、于氏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雲南遷至山東萊陽吵吵村,再遷現書院;賈氏於明代由雲南遷至山東萊陽賈家夼村,再行遷居書院;夏氏,由雲南先遷山東濰縣,由濰縣遷來現鏤金石;吳氏先人繒王有功,封明威將軍,賜居岙山衛,任指揮。一支由雲南道海縣臨安府遷來,後人遷至西葛家夼,再遷該村鏤金石。該村在康成書院以北定居,又以“書院”命名。

經濟狀況

有礦泉水、塑鋼、機械加工、木器加工、橡膠製品、塑膠製品、紙箱加工、健身器材、花卉園藝、養蜂、養雞等個體私營企業,飲食服務業也是星羅棋布。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55萬元,村級可支配財力28萬元,人均收入5336元。

社會事業

投資9萬元,同東葛、西葛村同建葛家國小。集體買上中巴客車,接送國中學生上學。2000年投資70餘萬元,硬化路面1200米;投資40餘萬元,修建攔河壩700米。2003年新建容量為20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繼而投資30萬餘元完善自來水設施,戶戶吃上嶗山天然甘泉水。現已有90戶住進了依山傍水的樓房,有大小汽車十幾輛。自1992年開始集體辦理養老保險。2003年,根據城陽區政府和惜福鎮街道關於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統籌的檔案精神,全村共有390人辦理了投保手續,參保率為97.5%,共投入保險金額589282元。2004年,有332人辦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6.5%;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542人,參保率100%。

書院水庫

1972年,嶗山縣政府決定在該村上方興建書院水庫,於4月份動工,調動了惜福鎮、夏莊、城陽三公社勞力,萬人大會戰,在工程指揮部的領導下,於1977年春天大壩合攏,1981年底主體工程竣工,1997年5月工程完成善後工作。書院水庫總庫容1460萬平方米,蓄水量1080萬立方米,其流域面積達11平方公里。書院水庫建成後,既確保了城陽、即墨兩市區6個鄉鎮15萬畝土地和18萬人口汛期的安全,又保護了膠濟鐵路、308國道、青煙一級公路、即青公??、王沙公路的安全暢通。同時也成為城陽區城及惜福鎮等周邊區域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此項工程中,書院村民貢獻土地280畝。

周圍環境

康成書院

康成書院,是現在青島地區最早的學校,當時的教授鄭玄,字康成,東漢北海郡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東漢經學家,他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二年,卒於漢獻帝建安五年(127-200年)。山東曲阜人孔融在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年)任北海相時,曾聘他為教授,廣收弟子,授經講學。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冬,青州、徐州黃巾起義,攻破北海,鄭玄與門人崔琰等避難於不其山(今鐵騎山),在書院村南側築廬授徒講學。一年後逢災糧缺,學子解散,玄去徐州,廬漸荒廢。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縣令高允中,又在玄原築廬處重建院宇,聘教授講學,曾掛匾額,書“康成書院”。至清初,即墨縣城設縣學,康成書院又遭冷落,無人管理,現傾圮。

可樂山

書院村後有可樂山,相傳當年鄭玄多來此處登高遠眺,東觀東海之日出,北望即墨之全境,不亦樂乎,山為此而命名。

扎彩山

村西南有扎彩山(另名花園),距村一華里,據說是鄭玄搞慶祝活動扎彩門的地方。百年前,吳氏由鏤金石遷來,闢為花園,種植花卉為業,粗壯、花大而艷,祖輩受益遠近聞名。在此處生活的人們代代接受古代文明的薰陶,其民間文化相當豐厚,民樂笙、管、笛長興不衰,高蹺、旱船隊後繼有人。

神腳山

此外,書院村後百米的神腳山,傳說當年張三豐在邋遢石升天時,曾在此處歇腳。著名奇觀鏤金石,距書院一華里,突兀一大石崮,上有一天然石洞,當地人又叫石屋、鏤金,是刻鏤銘心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