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帶蕨(中藥)

書帶蕨(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書帶蕨,中藥名。為書帶蕨科植物書帶蕨Vittariaflexuosa Fee的全草。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湖南等地。具有清熱熄風,舒筋止痛,健脾消疳,止血之功效。用於小兒驚風,目翳,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小兒疳積,婦女乾血癆,咯血,吐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書帶蕨
  • 別稱:木蓮金、九根索、馬尾七、卷槽還陽、柳葉葦、曬不死、樹韭菜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書帶蕨科
  • :書帶蕨屬
  • :書帶蕨
  • 亞種:全年或夏、秋季
  • 分布區域:華東、華南、西南及湖南等地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澀,性涼。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清熱熄風,舒筋止痛,健脾消疳,止血。

主治

用於小兒驚風,目翳,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小兒疳積,婦女乾血癆,咯血,吐血。

相關配伍

1、治小兒急驚風:(書帶蕨)全草30-90g。加紅糖,水煎。空腹服。忌酸辣、芥菜、蘿蔔等。(《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2、治小兒驚風弄舌:書帶蕨9g,三皮風3g,雄黃0.9g。水煎服。每日服3次。
3、治癱瘓:書帶蕨15g,獨活9g,秦艽9g,鉤藤9g,金毛狗15g,桑枝6g。水煎兌酒服。(2-3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4、治腰痛,癆傷:九根索45-60g,白酒500ml。浸泡10天,每次服10ml,早晚各1次。
5、治食慾減退:九根索、當歸各15g,川芎12g,厚朴、陳皮各15g。水煎服。
6、治咯血、吐血:九根索、陳棕炭、血餘炭各30g。共研細末。日服1次,每次15g,溫開水送下。(4-6方出自《湖北中草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可用至60-90g;研末;或泡酒。

採集加工

全年或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根狀莖橫走,密被鱗片;鱗片黃褐色,具光澤,鑽狀披針形,長4-6毫米,基部寬約0.2-0.5毫米,先端纖毛狀,邊緣具睫毛狀齒,網眼壁較厚,深褐色;葉近生,常密集成叢。葉柄短,纖細,下部淺褐色,基部被纖細的小鱗片;葉片線形,長15-40厘米或更長,寬4-6毫米,亦有小型個體,其葉片長僅6-12厘米,寬1-2.5毫米;中肋在葉片下面隆起,纖細,其上面凹陷呈一狹縫,側脈不明顯。葉薄草質,葉邊反卷,遮蓋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線形,生於葉緣內側,位於淺溝槽中;溝槽內側略隆起或扁平,孢子囊群線與中肋之間有闊的不育帶,或在狹窄的葉片上為成熟的孢子囊群線充滿;葉片下部和先端不育;隔絲多數,先端倒圓錐形,長寬近相等,亮褐色。孢子長橢圓形,無色透明,單裂縫,表面具模糊的顆粒狀紋飾。

生長環境

附生於海拔500-2300m的林中樹幹或密林下的岩石上。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湖南的等地。

藥材性狀

根莖細長,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灰棕色,被黑褐色鱗片;鱗片鑽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上面有圓柱狀突起的葉痕,下面有棕色鬚根,質堅脆,易折斷。葉柄極短或幾無柄;葉片革質,條形,長30-40cm,寬4-8mm,黃綠色,葉緣反卷,中脈上面下凹,兩面均具明顯縱棱,有的下面縱棱邊脈上有棕色孢子囊群。氣微,味淡。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勞傷疼痛,骨折,慢性胃炎和小兒消化不良等。

相關論述

《湖南藥物志》:“清熱熄風。治小兒疳積,癱瘓,小兒驚風弄舌,培補氣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