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里的辛豐年

書信里的辛豐年

基本介紹

  • 書名:書信里的辛豐年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辛豐年 李章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812431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書信里的辛豐年》編輯推薦:《書信里的辛豐年》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書信里的辛豐年》總計約12萬字,情感真摯,文字平易。主要涉及作者辛豐年與《音樂愛好者》雜誌編輯李章就約稿投稿、雜誌編輯工作、古典音樂賞析、中國近現代樂人樂事、外國樂人樂史等方面展開的探討和議論,併兼有各種世事閱覽、人情物理、生活感悟等。

作者簡介

辛豐年
本名嚴格,1923年生,江蘇南通人。早年在軍中從事文化和新聞工作,1980年代始為《讀書》《音樂愛好者》《萬象》等刊物撰寫大量音樂隨筆,馳譽書林樂界。已出版有《樂迷閒話——歐洲古典音樂側影》《辛豐年音樂筆記》《鋼琴文化三百年》《阿· 魯賓斯坦繽紛錄》《如是我聞》等十餘種著譯。 李章,1953年生於江蘇徐州。上海音樂出版社退休編輯。編過十年余(1989-1999)《音樂愛好者》雜誌;另責編有《辛豐年音樂筆記》《陳丹青音樂筆記》《朱踐耳交響曲集》《音樂之道的探求——中國音樂美學史及其他》及《管弦樂配器教程》等書譜。

圖書目錄

知音
辛豐年的信(代前言)
1990年
辛豐年6通
1991年
辛豐年17通
1992年
辛豐年2通
1993年
辛豐年8通
1994年
辛豐年6通
1995年
辛豐年6通、李章1通
1996年
辛豐年7通、李章1通
1997年
辛豐年10通、李章9通
1998年
辛豐年2通
1999年
辛豐年4通、李章1通
2000年
辛豐年2通
2001年
辛豐年2通
2004年
辛豐年2通、李章3通
2005年
辛豐年2通
2006年
辛豐年1通、李章3通
2007年
辛豐年1通、李章2通
2010年
李章1通
2011年
李章2通
2012年
李章6通
附錄:辛豐年發表在《音樂愛好者》的文章一覽
編輯後記

後記

2013年初,古典音樂評論人、作家辛豐年逝世。數月後,《文匯報·筆會》刊登李章的《辛豐年的信》,描述了作者與編輯之間二十餘年的交往和友誼。以此為契機,我們約請李章先生編集兩人的通信,匯成《書信里的辛豐年》,並做一定的注釋說明,以饗讀者。書信的蒐集和整理得到了辛先生家屬的支持與幫助,辛先生長子嚴鋒先生作序;忘年之交嚴曉星先生、吳維忠先生對編排審訂多有助力,謹此一併致謝。
脈望
2014年7月

序言

辛豐年的信
李章
今年春,天多冷人多病,日月苦辛。3月26日,辛豐年先生離世,接下來他留給我們的空茫,將這寒春延長,悲涼中略感欣慰的,是3月26日,貝多芬去世的日子。
我知道,辛豐年喜歡的作曲家,貝多芬是排頭位的。
5月初,嚴曉星E我一信:“嚴老走後,我非常非常的孤單。沒人能說話了。以前讀書,首先會想到有他可以分享。熟悉他的興趣與思維,有什麼也估摸著他會不會有興趣,就跟他說。現在好不適應……”
我們都很失落,我們這群追隨辛豐年的人,心中缺了角。我跟曉星,也是跟自己說,就讀先生的書,讀先生的信罷。否則,又能怎樣!
我因工作關係結識了辛豐年先生,受教、交往二十餘年,給他寫信,給他打電話。後來,工作以外的通信和通話,也加入這慣性,成了自己感情的需要。其間不僅止於跟他學了很多知識,被他吸引,更重要的是,片言隻語字裡行間他純良的心、高越的人格,力透而出,澤被後學如我輩。而感情的需要,終成依賴。以後,我怎么辦呢?
3月以來,我幾乎日日想著辛豐年,有時還會夢見,這在我是很少有的。我翻出先生的信,重讀,浮想聯翩。
李章先生:您好!今天收到來信與刊物,很感謝!
你刊一創刊我就看了,還寫信提了些看法。近年的看得少,讀此二期感到辦得更好了。這是同科普一樣有意義的“樂普”工作。
來信懇切,我感動又慚愧。自己是已退休的普通人。雖是樂迷,所知甚淺。無非聽了些作品看了寫文字資料而已。那些讀樂文字是在《讀書》編輯部啟發之下亂談了些感受,倖免方家齒冷,反而得到同好者認可,頗感惶恐!
《音樂與我》一欄之設是好主意。我向來極願知道非音樂者聽樂的情況,可惜我國的這種資料極少,令人覺得很多學者文人似乎都不愛樂。事實必不如此。你們如能把這方面的信息報導出來,既有史的價值,又會吸引更多人聽樂。
多承約稿,擬一談自己愛樂生涯的一點情況供您選,用,七月上旬交稿,爭取提早。可否?


嚴格(辛豐年)
6.4.(1990)
這大約是辛豐年先生給我的第一封信,括弧里的1990,是我查證出的年份。由於他寫信不愛寫年份,我又不愛留信封,我保存的信就都是僅有月、日,只能靠內容推測年份。
我是從《讀書》上知道的辛豐年,他開了專欄《門外談樂》;1987年他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樂迷閒話》反響熱烈,頗如先前出版的《傅雷家書》。1989年我有幸做了《音樂愛好者》雜誌的編輯,便去向他約稿;沒有聯繫方式,就以讀者來信的方式求助於《讀書》雜誌。查看日記,1990年5月2日記有一筆:“給辛豐年寫約稿信,請《讀書》轉。”6月初便收到辛豐年覆信,我大喜過望,由衷感謝《讀書》的同行,他們處理讀者來信的認真是我的榜樣。
從此辛豐年便與《音樂愛好者》結緣,期期惠稿,準時準點,如揚帆樂海的班船。這船一開便是十年,直至我因病離開雜誌。那十年先生的手抖尚輕,白內障的困擾姑且著,信件來往就比較多。頭幾封信我衝著開專欄去的,關於欄目名稱我倆反覆討論。起初辛豐年擬用“樂史掇拾”,我覺得不夠通俗;他又想出“樂迷話匣子”、“樂史雜碎”,我仍覺不理想;最後乾脆沿用傅雷之說“音樂筆記”,請他定奪。
李章先生:您好!刊物收到。“音樂筆記”這名目我覺得不錯。較實在,又可包容許多話題。我讀書也常做筆記,音樂方面也記了好些。寄上一稿請指正,如可用,內容上的毛病,望予修削,不必客氣。我欣賞一種說法:編者、作者是合作關係。
以下是關於辦刊物的想法。思量多次,沒想出多少可提的,先說幾點,以後隨時補充。
一、已介紹的樂人、作品、知識,相當廣泛了。今後是否怕重複?我想不必怕。老題目上大有新文章可作。尤其從巴赫到德彪西這一段音樂史中的,特別是巴、莫、貝、舒(伯特)、肖、瓦、勃、德這幾人。其人其樂背景環境,材料是取之不竭的,而我們所知太少飛。
例如,莫扎特的書信、貝多芬的同時代人看貝多芬、柏遼茲的音樂通訊和他的回憶錄、華格納與反瓦者對罵之久……這些資料都大可利用(上海有這些書)。
總之要讓愛樂者獲得更立體的知識、信息,深化其興趣,提高其境界。
二、“音樂與我”也大,有可為,如能像《一百個北京人》(張辛欣)那樣搜羅,發掘,讓名人與凡人無拘束地談出真感受真體驗,必能引人入勝,引起共鳴,將來可拔萃匯成一書:《一百個愛樂者》。有些人可能自己寫不好,可以叫他談,錄音整理,要如實、如話,不要文藝腔。
三、要多多報導國內外樂情,但泛泛的應景新聞不好,廣告、捧場式更不必。其實國外樂訊,他們刊物、報紙上一定很多。對中國聽眾感興趣的人物、樂隊、劇’院動態,似看經常報導:馬友友、梅紐因、小澤、帕爾曼、維也納愛樂樂隊、柏林愛樂樂隊、斯卡拉、拜魯特……國內外鋼琴、小提琴、吉他等生產、銷售情況,唱片、音響工具新情況(這應該是一個重要題目),樂譜、樂學書籍出版訊息……
四、一個小點子不知是否可取:一部“左圖右史”的西方樂史,看起來一定不枯燥。例如,一幅李斯特彈琴的油畫,沙龍中擠滿仕女,作種種風雅態,以此為題,配以一篇文字,不僅談李,且可使當時的音樂風尚形象化,讓讀者對樂史加深興趣。要圖文並茂,圖可賞,文可讀。圖片有來源,僅《格羅夫》便有幾千張,原版中且有彩色的,翻印效果尚可。
這部《音樂畫史》不必求全,蒙太奇式的即可,如在刊物上連載,一次一至兩三題,問題是製版增加了成本!
以上聊供參考。
……
嚴格
1.21.(1991)
此信寫有三頁,結束了再補一頁。
《音樂筆記》專欄開張,頭三篇暖場,然後打出重炮《學會傾聽音樂》、《不必望洋興嘆——欣賞曲目漫議》連載文章,這兩個系列,可看做“樂普”教程,沒有學院式的赫然理論,對如何聽、聽什麼有著實際的幫助,很對愛好者的胃白。就有讀者來信,轉給他,他是有信必復,便多了愛樂的朋友,其中有善感能寫者,再返薦給我。辛豐年不僅僅是我的作者啊,他經常代我組稿,幫雜誌宣傳,有時甚至比我還著急:“為何不去盯住徐遲寫篇回憶?……何不擠他寫,能多擠出幾篇更妙,不能等,他老了!如實現,我看應突出安排……11.11.(1995)”再後來就是1998年熱情四溢的《向太陽——漫說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1999年《魯賓斯坦繽紛錄——阿圖爾·魯賓斯坦白敘剪輯》;系列之外,間以雜篇。十年後,專欄結集成書《辛豐年音樂筆記》。1999年5月我住在瑞金醫院,單位衛生室的曹醫生前來看望,帶來了滾燙著墨香的《辛豐年音樂筆記》初版樣書,曹醫生探病人送書,她了解我。
《剪輯》也出了書。陳丹青告訴我,他將《阿·魯賓斯坦繽紛錄》贈及師尊木心,木心先生大加稱讚,說是難得看到國內有那么好的書。陳丹青問我再要一冊。
給刊物建言,是我的請求,他多次來信詳談,想法層出不窮,讓人眼睛頻頻發亮。從大的框架到具體選題,包括作者。比如,方平、鯤西、程博重、何滿子等等,都是他的書面引薦,連地址電話都附在信中。所薦都是大人物,我便一一登門,竭盡虔誠,他們後來都成了《音樂愛好者》的鐵桿作者。
後來《音樂愛好者》的走向,已有相當部分是辛豐年的思路,在刊物慘澹經營的歲月里,他撐持了《音樂愛好者》的半壁江山。
可惜“左圖右史”未能實現,確有成本的問題。前幾天我回娘家《音樂愛好者》編輯部,談起“左圖右史”,想不到他們正策劃類似選題,與二十年多前的辛豐年不謀而合。
辛豐年寫信,絕無寒暄,往往直抒己見:“此期好東西不少!如《牛津聽樂記》、《蘇聯歌曲與我》……”“黃宗英一文很真,有味”“以後是否可約趙曉生對一些新作與演出或唱片發議論?他的見解是可以認真聽聽的”……某某篇“似可不登”,某某人“文風不可取,要謹慎”……不一而足。而他對責編,多是鼓勵:“初步瀏覽,好文不少!
……
嚴鋒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有我的信,很多。這讓我大驚——先生最後的幾年,已將藏書紛紛送人,怎么還會保留我的信?,感傷之餘我又想到,辛豐年生前已跟上海文藝出版社有約,出版五卷本《辛豐年文集》。倘若再加一卷書信,豈不更美?正如本文的初衷,辛豐年的信,有更多的人看到才好。辛豐年與章品鎮、薛范、趙麗雅、陸灝、劉緒源、陸聖潔、王海浩等諸位師友,相互的信會很多。
今年5月23日,著名的維也納愛樂六把大提琴在東藝演出一台古典小品,聽後我忍不住地又要給辛豐年寫信:
上半場的演出嚴肅正統,六位演奏家身穿燕尾服,其中有先生喜歡的舒伯特;下半場他們換了各式便裝演奏,弄姿作態,插科打諢,穿插了戲劇小品跟觀眾互動。他們肯定是倫敦“逍遙音樂節”的常客。最絕的是大軸,拉威爾的《波萊羅》改編曲,由四個人拉一把大提琴。您能想像得到么辛豐年先生?四個人拉一把琴!一位坐在地上,用弓子作“馬後奏”,奏響第一聲——專司小鼓永不歇止的鼓點,擔任節奏;唯一能坐在椅子上常規演奏的,自然擔任波萊羅主旋律;第三位演奏家兩臂圍抱在他的背後,勉力拉奏復調,其實不成其為復調的,幾個骨幹音而已;而第四位(長得像賈伯斯)兜轉在三人周圍,跳腳點地作擊劍狀,時不時地猛刺出一弓,正是原作中貝司的加強低音。效果妙極了,笑得我腰痛。你不得不佩服改編者對樂器法的精通,否則寫不出這根本不可能的總譜,且旋律、和聲、節奏、復調全然忠實原作,無有僭越。世界頂級的演奏家演奏世界頂級的曲目,用了搞笑的方式,辛豐年先生,您以為如何?
2013年7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