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發公安

《曉發公安》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前四句寫景,連用擊柝、啟明星、鄰雞野哭來顯示拂曉景象,歸結到人生幾何,語意淒涼之至。後四句抒情,一抒浪跡天涯、江湖飄泊之情,一抒時光易逝,老病纏身的苦情。傷感已極。這首詩極真極純,感情沉重,對杜甫晚年的困苦處境,有所展示。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曉發公安
北城擊柝復欲罷,東方明星亦不遲
鄰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能幾時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
出門轉眄已陳跡,藥餌扶吾隨所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曉發:天明時出發。曉發公安:早晨從公安登船出發。公安:唐縣名,今屬湖北。
⑵擊柝(tuò):打更。柝,巡夜打更用的木梆。罷(pí):是韻腳。
⑶明星:即金星,又名啟明星。
⑷野哭:不是指哭於野外,而是指慟哭或號啕大哭,語出《孔子家語》:“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惡野哭者。哭者聞之遂改之”。孔子之所以不喜歡野哭,可能是因為野哭為過度哀傷,不合中庸之道,也不合於周禮。
⑸物色生態:物色指物,生態指人。生態:猶生計。能幾時:即能有多長時間。意謂時間長不了。
⑹眇然:高遠、遙遠的樣子。
⑺適:往,到。
⑻轉眄(miàn):轉眼。眄:本義是指斜著眼看。已陳跡:一切已成為一去不復返的舊事了。
⑼藥餌:藥物。杜甫這年五十七歲,一身是病,故全靠藥餌扶持。扶:扶持。之:走,往。

白話譯文

城樓上梆聲就要停息,柝聲一停,東方的啟明星就出現了,天色將要放明了。
鄰舍雄雞報曉,野外發喪或上墳的哭聲,仍象往常一樣,然而人和物卻都是短暫的,長不了的。
眨眼間就要從此隨船遠去,這次出門,亦無前期,渺然不知何往。
出門離開之後,轉眼之間,這裡已成為過去了,即使如此,只要有孤舟可以容身,有“藥餌”可以療疾,就讓它漂蕩到哪兒算哪兒吧。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冬末。杜甫由公安(今屬湖北)往岳陽(今屬湖南)時作。題下作者原註:“數月憩息此縣。”由此可知杜甫是在大曆三年秋到達公安的。住了幾個月之後,在這年的暮冬時節離公安赴岳陽。時年57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寫聞柝見星之感。,“北城擊柝”與“東方明星”,本不相屬,但卻有時問上的聯繫:“擊柝”,是報更之聲;“啟明”,是報曉之象。“復欲罷”,言朝朝聞柝,今日之柝聲又將停止,這就點明夜之已去,曉之將來。“亦不遲”,言啟明現於拂曉之東方,亦與柝聲同時隱沒而不肯稍遲。此聯感流光之易逝。
頷聯,亦聞見而有感。“鄰雞野哭如昨日”,寫聞時之感。既聞“鄰雞”,又聞“野哭”,人民苦難,盡在此聲中。“野哭”是戰爭強加於人民的災禍的反映,所謂“野哭初聞戰”(《刈稻了詠懷》)。“如昨日”,足見日日如此,尤為慘痛。“物色生態能幾時”,寫見時之感。時值暮冬,見百物之零落,感人事之凋喪,所以發出“能幾時”之嘆。
此兩聯寫曉景,點明題上“曉”字。
頸聯,寫題上的“發”字,也就是乘曉出發。“舟楫眇然自此去”,言乘舟而去。“去”上加“自此”,就含有一去不還之意;又加“眇然”二字,便籠上迷茫的氣氛。“江湖遠適無前期’’,言漂泊於江湖之止,不知何處是岸,何日底止。“江湖”之下,綴以“遠適”與“無前期",把漂泊江湖的生活擴展到無限空間與無限時間。可見這一“發”字,不是正常出發,而是不得不發,至於發往何處,亦非計畫中事。也就是從此一迷惘,發向另一迷惘。
末聯,寫題上“公安”,即離開公安漂泊他往。“出門轉眄已陳跡”,杜公晚年,處境日趨窮困,時時好作回顧。他在《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中曾說:“轉眄拂宜都”,同時又說: “回首黎元病”。他之所以頻頻“轉眄”‘與“回首”,是緬懷盛世、憂嘆衰時的情態。“藥餌捷吾隨所之”,言老病漂泊的苦況,與《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絕筆詩中“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的境況已完全相同。“藥餌扶吾”,是全賴藥餌維持生命,這較“多病所須惟藥物”(《江村》)的病情更為沉重。
此詩寫漂泊公安時的心境,反照過去,預示未來,杜公晚景,於此寫盡。

名家點評

明·王嗣奭杜臆》:七言律之變,至此而極妙,亦至此而神,此老夔州以後詩,七言律無一篇不妙,真山谷所云:“不煩繩削而合”者。
明·仇兆鰲杜詩詳註》:杜律有語承、意承之法。“不遲”承“欲罷”,“幾時”承“如昨”,此句承法也。“鄰雞”承“擊柝”,以所聞言;“物色”承“明星”,以所見言,此意承法也。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城擊柝復欲罷”,“曉”字起。“舟楫眇然自此去”,轉到“發”字。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蒼茫而起,所寫者曉之景,所感者發之情也。……信手信心,一氣旋轉,不煩繩削,化境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邵云:疏老,亦拗體之佳者。蔣云:亂離漂泊之餘,若感若悟,真堪泣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