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華鄉

曇華鄉

曇華位於雲南省大姚縣境中部,是“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發祥地,曇華《彝劇》誕生地,咪依嚕的故鄉,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和梅葛的故鄉。文化之根淵源流長,底蘊豐厚,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秀美,彝族民居、彝族服飾、飲食文化、民族風俗至今保持還相對完整。源於曇華的“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早於美國墨西哥瑪雅曆法五千餘年。

曇華傳統節日“插花節”名揚海內外,被列為世界一百個著名的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境內的曇華寺早在明末清初其佛權就有一統三縣(瑤池、鹽豐、姚安)的說法。1993年曇華鄉被省民族藝術研究所命名為“咪依嚕的故鄉,彝劇誕生地”;1997年曇華山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堪稱為“中國維也納的森林”;2000年曇華鄉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2001年曇華鄉被楚雄州委、州政府列為全州民族文化建設鄉之一;2002年獲州委、州政府“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曇華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姚縣
  • 電話區號:0878
  • 面積:197.26平方千米 
  • 人口:7822人(2017年) 
  • 方言:彝族話
簡介,自然地理,行政區劃,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農村經濟,糧食,烤菸,畜牧業,林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榮譽稱號,

簡介

曇華鄉位於雲南省大姚縣境中部,距縣城43公里,東臨六苴,北上桂
花,南走祥雲,西北毗鄰三台,東南經通新 街。全鄉以盛產蔥木、脫毒洋芋、薄皮核桃、野壩子蜂蜜而聞名。
曇華鄉生態環境優美,曾於2006年申報為雲南省生態鄉鎮;民族文化綻放,是早於美國瑪雅曆法5000多千多年的十八月曆的發祥地,是彝劇誕生地,是梅葛的故鄉,是咪依嚕的故鄉。

自然地理

曇華鄉位於大姚縣域中部,距縣城公路里程45公里,處東經101°7′30″—101°18′45″,北緯24°52′30″—25°02′45″之間,跨經度11′15″,跨緯度10′15″,北接桂花,東接六苴,東南接新街,西接三台,西南接石羊,東西最大橫距13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5公里,
全鄉以冷涼濕潤亞高山林氣候為主,年平均氣溫12℃—14℃,雨量充沛,集中在5—10月,常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霜期約為160天。

行政區劃

全鄉轄7個村委會,53個村民小組,74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822人(2017年)。
全鄉國土面積197.26平方公里,轄曇華、赤石岩、麻秸房、子米地、小興廠、海古簸7個村委會,53個村民小組,鄉級機關駐地曇華松子園村,曇華集鎮是曇華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曇華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山區鄉,全鄉有4種民族。其中:彝族6681人,占總人口的85.9%,主要分布在曇華、麻秸房、子米地、菜西拉四個村民委員會;漢族1098,占總人口的14.1%;傣族1人,僳僳族1人。2008年末,農民人均收入1492.00元。

人文地理

曇華是“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發祥地,《彝劇》誕生地,咪依嚕的故鄉,文化之根淵源流長,底蘊豐厚,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秀美,彝族民居、彝族服飾、飲食文化、民族風俗至今保持還相對完整。傳統節日“插花節”名揚海內外,被列為世界一百個著名的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境內的曇華寺早在明末清初其佛權就有一統三縣(瑤池、鹽豐、姚安)的說法。1993年曇華鄉被省民族藝術研究所命名為“咪依嚕的故鄉,彝劇誕生地”;1997年曇華山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堪稱為“中國維也納的森林”;2000年曇華鄉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2001年曇華鄉被楚雄州委、州政府列為全州民族文化建設鄉之一;2002年獲州委、州政府“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獎。
彝族服飾彝族服飾
發祥於曇華的“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觀察、發現、總結出來的計時規律,屬物候歷。它把每年定為365天,分為十八個月,每個月分為20天,一年的最後五天作為祭祀日;以物候的形式每個月又以花草、蟲鳥、禽獸等動植物命名,把十八個月的劃分與大自然物候變化相聯繫,它的形成融入了天文地理自然等科學知識,在當時就能以物候表象較為準確地記述和客觀反映氣象變化特徵和物候表象,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具有較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經著名的彝族文化研究專家劉堯漢教授考證,源於曇華的“中國彝族十八月太陽曆”早於美國墨西哥瑪雅曆法五千餘年。
彝族作為中國56個民族中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淵源流長。曇華彝族有著歷史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曇華是彝族的俚頗支系聚居地之一,其彝族服飾以手工刺繡延續至今,其做工精細,色彩艷麗,花樣繁多,極具開發潛力。
明末清初著名彝族文人高奣映在曇華山天生地就的大砂石上留下了眾多石刻、浮雕,他的詩作文章思想性很強,被學術界譽為明末清初與王夫之、顧炎武等齊名的五大思想家之一。高奣映以一手舒暢流利的石刻文字贏得了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曇華是《彝劇》誕生地。其《彝劇》創始人楊森是土生土長的曇華人,早年他就在曇華創辦了民間文化俱樂部,組織民間文藝演出,上世紀70年代中期,楊森曾參與國家民族文化代表團東渡日本演出,以純樸、爽直的演藝風格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受到海內外的好評,曾獲國家文化部組織的西南文藝匯演獎。他的文藝演出代表作《半夜羊叫》一舉開創了彝族劇目的先河,《彝劇》因此而誕生。

民族文化

曇華咪依嚕故鄉的,傳說咪依嚕是一位美麗、善良、勇敢的彝族姑娘,她為除暴安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彝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都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把象徵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馬櫻花插在頭上、房門上、田地間、畜圈門上來祭奠她。每年農曆二月初八,也就成了當地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插花節。插花節期間馬櫻山茶爛漫,海內外賓朋雲集,盡領曇華彝鄉風采,感受彝族風情,探研彝族文化,與曇華鄉人民歡度“插花節”。
曇華插花節曇華插花節
曇華民間的婚喪嫁娶習俗極具神秘色彩,十八、九歲的少女與父母分居獨自在自己的閨樓上(彝家叫草樓),戀愛的男青年,通過試婚的方式雙方願意共同生活後確定其婚姻關係。婚姻關係一旦確定,家庭隨之建立,不再舉辦結婚儀式。他們奉行的是辦喪不辦喜,人死後將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3天以上的奔喪期由畢摩主持對死者的哀悼和敬奉。這一習俗一直沿續到今天,當地彝族對飲食文化也有很多講究,如火燒洋芋、蕎巴巴蘸蜂蜜,做法獨特,自己釀造的小甄酒味道也十分醇正。當地彝族男女老少皆愛喝酒,常以飲酒為他們舒筋活血,消除疲勞,為抵禦風寒,還有溫酒敬貴客的習俗。當地彝族還善於茶道,當地的松子茶味道清醇,色香俱全。火是他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家的火塘都設在堂屋中央,火塘旁安有火神靈位,火塘里的火不能熄滅,火是他們生命的延續。

旅遊資源

曇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由於海拔高差大,立體型氣候特徵明顯,植被呈帶狀分布,可謂“一山有四季,五里不同天”自然景觀秀美,山青、水秀、石奇、箐深。“神功造群峰,鐵壁縱橫,石奇箐深,曇谷五龍飛瀑,風濤林醉,彝山展嬌顏”便是曇華的真實寫照。境內有著名的佛教聖地曇華寺,鼎盛時期納僧近百人。千柏林、鬼門關、奈何橋,蒸人甄子煮人鍋和曇谷五龍瀑布群、照壁山、生殖岩、天仙園等多處景點,都蘊含有一個個動人的傳說。從千柏林到曇谷五龍瀑布群一線,有鬼門關之幽狹,奈何橋之險竣,蒸人甄子煮人鍋的詭秘,望鄉台和封都城的怪異和生殖岩的天然。

農村經濟

全鄉各級各部門緊緊圍繞鄉黨委工作思路和年初人代會確立的奮鬥目標,努力克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困難,積極挖掘發展潛力,確保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784.83萬元,比上年增加69.16萬元,增長4.03%;農業總產值達3056.52萬元,比上年增加173.01萬元,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34元,比去年增加59元,增長5.02%;完成地方稅收收入54.8萬元,完成年初預算35.1萬元的156.5%,完成縣下達任務數45萬元的121.78%;糧食總產量2629噸,比上年增加21噸,增長4.9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
農村經濟得到新發展。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三農”工作,抓好子米地拉乍們州級試點工作,投資15萬元修建了文化室、籃球場、廁所、村莊道路和飲水管道,以點帶面,大力推進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突出抓好產業培植,農村經濟有了新的發展。

糧食

糧食生產得到鞏固。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合理布局糧經作物,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420畝,經濟作物4026畝,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為4.8:1,其中種植水稻791畝,玉米1869畝,馬鈴薯6532畝,實施玉米、白菜立體間作套種100畝,兌現種糧農民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資金73848元。

烤菸

烤菸生產任務圓滿完成。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嚴把烤菸生產環節關,實現了烤菸生產提質增效,共完成收購任務20萬公斤,比上年增加4萬公斤,實現產值208.12萬元,比上年增加42.35萬元,增長25.5%,其中完成指令性計畫16萬公斤,均價為12.15元,比上年提高0.19元。

畜牧業

畜牧業穩步發展。抓好畜種改良,發展規模養殖,全鄉共有各類規模養殖戶104戶,年內生豬存欄3777頭,出欄4250頭,同比增長9.1%;肉牛存欄4103頭,出欄760頭,同比增長6.9%;山羊存欄14675隻,出欄7210隻,同比增長2.7%;家禽出欄17990隻,同比增長12.5%;肉類總產量630噸;完成豬品種改良130胎,舉辦科學養畜培訓班7期,共培訓292人次;加大畜禽疫病防治力度,春防常規免疫密度達96.1%,W病免疫密度達100%,狂犬病免疫密度達78.2%。

林業

林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年內培育核桃苗5萬株,新植核桃1200畝,集約化經營750畝,新建核桃烤房183座,全年核桃產量達246噸,比上年增產20噸,均價22元,產值541.2萬元;新植花椒100畝,樹蔥100畝;加強對2865畝退耕還林的管護,兌現退耕還林補助772000元;認真落實民用材限量採伐審批制度,嚴格執行“三定”、“三不準”規定,切實加強護林防火工作,天然林保護成效明顯;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完成了子米地村委會拉乍們小組74戶和麻秸房村委會排苦拉小組22戶節能改灶。

人口衛生

曇華是典型的彝族聚居高寒貧困山區鄉,常住人口7822人(2017年)。
全鄉共有1所衛生院,7所村衛生室;共有技術人員14人,其中衛生員8人,主治醫1人,職業醫師3人,護士2人;醫療用病床6張。2006年全鄉共有7095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6.9%。

文化教育

積極推進以教師聘任制、校長公選制、績效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綜合改革,“兩基”成果和“普實”工作得到鞏固提高,積極開展中小學生文體活動,大膽探索多媒體教學,中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達100%,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去年中考上高中錄取線14人,中考成績居五大山區中位線水平。我鄉共有16所學校,其中:1所中學、3所完小;有專認教師總數78人,其中中學教師30人;有普通國中在校生302人,國小在校生450人。
全鄉成立了3隻農民業餘文藝隊,豐富了民眾業餘文化生活,通過政府引導,民眾參與,市場運作,成功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節日—“中國·曇華·插花節”。積極籌備縣第四屆農民文藝匯演和農民體育運動會,彝族原生態舞蹈《彝山情》獲優秀新劇目獎和編導獎,表演唱《曇華山好地方》獲新劇目獎,彝劇小品《換地》獲劇目創作獎,男女籃球位居第七名,充分展示了曇華絢麗多彩的彝族文化和體育競技水平。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7日,曇華鄉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社會責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