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

智者樂水

知者樂水,指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音:yào,意:以……為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知者樂水
  • 創作年代:春秋
  • 作品出處:論語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孔子的弟子
原文,出處,譯文,解讀,讀音考證,智者樂水,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處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此處,“知”通假“智”,讀音zhì,意為智慧;“樂”讀音yào,意為以……為樂)

譯文

孔子說:“智者以水為樂,仁者以山為樂;智者懂得變通,仁者心境平和;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解讀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羣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詩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
智者樂水乎?智者樂水乎?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這正如朱熹在 《論語集注》裡面的評論:“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聖人智仁雙全,所以,作此形容的專利權 非他莫屬。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不過,你如果問一般人樂水還是樂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樂。因為--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王觀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們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嚮往之。
當然,就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也就是說,有人樂水,有人樂山。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崔顥

讀音考證

樂”字應該讀作“要”。《王力古漢語字典》“樂”字中,第三個讀音:“yao,五教切,去,效韻,疑。藥部。”下注云:“喜好,喜愛。《論語·壅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此即讀“要”之說。
然而,此“樂”字,真就應該讀作“要”嗎?
案唐代陸德明之《經典釋文》云:“樂,音‘岳’,又五孝反,下同。”稍微解釋一下,所謂“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那么《經典釋文》中的“五孝反”即同於《王力古漢語字典》里的“五教切”。《經典釋文》意思是,“樂”讀音作“岳”,又可讀作“五孝反”的音“要”。“下同”,是指《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句中有兩個“樂”字,第一個“樂”字讀音解釋完了,下面第二個“樂”字的讀音與第一個相同。
在《經典釋文》中,“要”這個讀音是作為第二個選擇的,而第一讀音應為“岳”。那么,對於這個“要”的讀音,應當怎么看呢?
明代秦鉞之《慈湖家記》云:“音釋家‘樂山’、‘樂水’,並五孝反,尤為害道。”此中即指出,將“樂”讀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為害道”的,即不同意讀作“要”。
智者樂水智者樂水
又清代翟灝之《四書考異》云:“此‘樂’字,或言不應音‘岳’,恐《釋文》有訛。然《禮記》‘樂不可及’、‘敬業樂群’、‘有所好樂’,俱一音‘岳’,則先儒自有此音訓。下‘知者樂’,‘樂’字釋文,亦五孝反,確屬可疑。”
此中舉出《禮記》中的三句帶有“樂”的話,並且以前的儒家對這三句話中的“樂”字都定音為“岳”。既然古儒已經有了注音,而現在又將《論語》中的“樂”字,定音為“五孝反”的“要”音,實在是值得懷疑的結論,恐怕《經典釋文》本身就有所錯誤。
通過上述簡單的引證,可見將《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中之“樂”字,讀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從“經學”的角度看,該“樂”字應正讀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確定的。
在文末,再說兩句題外話。為什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呢?有云:“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又有將“五行”之說引入者,云:“知者屬土,故樂水;仁者屬木,故樂山。”錄此二說,以供參考。
所以,到底是讀yue還是yao 是有爭議的,不能一概而論。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群峰疊嶂,山巒逶迤。何其壯觀,何等奇偉!而老子卻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從山頂流下,“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它尋山谷而下,順田野而饒,穿城市而過,奔江河而去,直到萬川入海。它流到最低處,又能躍到最高處,悄無聲息地就去了太空——雲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結——水就這樣在窪處和高處,觀望著世事人間。
水,是生存之源。地球上倘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綠樹和鮮花,也就沒有魚龍混雜的歷史和甜酸苦辣的民生。自古以來,人都講究逐水而遷,傍水而居,面水而住。一個地方,有了奔瀉的江河、蜿蜒的溪流就有了生機。多一泓清水,就多一些靈氣,多一份嬌媚。
水的生命,在於長流不腐,勇於闖蕩。水的力量,在於一往無前,排山倒海。水的氣質,如百媚千嬌的俏女子,亦像一個能屈能伸、剛柔兼備的偉丈夫。其形,小可以為溝渠為溪流,大可以為江河為湖海;其態,可以為雲、為霧、為雨,亦可以為雪,為冰。
水,在藝術家的眼中,更是汩汩靈動,溢溢才情。孔老夫子從滾滾長江東逝水中,讀到的是“逝者如斯夫”;王維在行吟禪的世界裡,感受到了“清泉石上流”的無限境界;施特勞斯的多瑙河,看到的是愛人親切的面容;列賓眼中的伏爾加河,看到了船夫苦難的背影。他們或用文字,或用旋律,描摹了水的無尚奇妙和不朽精靈。在眾多的詩人騷客中,無論吟詠明淨似鏡的西子湖,還是放歌大浪滔天的黃河浪,無不牽動著人們對水的一往情深和無限嚮往。
在中國文學史上,水的地位也是至高無上的,不然,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會失血失魂。少了水,中國的首部詩集《詩經》,一大半都要不復存在。至於一部唐詩,水的景觀,水的佳句更比比皆是。想想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杜甫的《春夜喜雨》、孟浩然的《臨洞庭》、崔顥的《黃鶴樓》、王之煥的《涼州詞》、王維的《使至塞上》、杜牧的《泊秦淮》、張繼的《楓橋夜泊》……
水還以其特有的形態和姿態,以它自身深刻的蘊含,寄託著許許多多的寓意,給了人們生生不息的聯想和無窮無盡的啟迪。“山無常勢,水無常形”,是兵家需要領悟的行軍之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對人生行為的一種告誡;“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是對高高在上的用權之人的殷殷忠告。認識了“魚得水游,鳥乘風飛”這個道理,就可認知一些根本的東西,超脫外物束縛,享受快樂的天趣。從“水滴石穿,木鋸繩斷”的事理中得到啟發,能助人恆心持久,堅持不懈;感悟到“大海終須納細流,江湖從來迎清泉”的道理,就會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智者樂水,是因為人們寄意於水而收穫了深遂的理念,飛舞的思緒,浪漫的情懷,靈性的文字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