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門——哲學思想11講

智慧之門——哲學思想11講

《智慧之門——哲學思想11講》是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倪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之門——哲學思想11講
  • 書號:978-7030-364708
  • 作者:倪鋼
  • 出版日期:2013-03-02
基礎信息,內容簡介,作者介紹,編輯推薦,讀者對象,圖書目錄,圖書文摘,

基礎信息

書名:智慧之門——哲學思想11講
書號:978-7030-364708
作者:倪鋼
出版日期:2013-03-02
定價:48
開本:B5
裝幀:平裝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哲學是智慧、求真、向善之學,也是引導人類走向健康、文明、富強、成功之學,這既是作者在哲學研究過程中的體會,也是從事哲學寫作的理性追求。我們的哲學之問,既是對於哲學的歷史、主題、方法、旨趣、理路、觀點、學派和人物的追問和反思,也是把哲學的宏遠高深之論拉近現實生活的嘗試。本書分為兩部分:上篇主要是對哲學的歷史演進和概念意義的問思和解釋,下篇主要是對哲學研究範式和類型的分析探討。我們的哲學話語,以“對話”、“描述和解析”、“里程碑”、“專題討論”等方式展開,力圖多角度和多層面展示哲學的自由探索和深度反思的功能,揭示哲學研究的意義和魅力,彰顯哲學研究的旨趣和價值。
本書既是哲學教學與研究的一線工作者的探索成果,也是作者學習哲學先賢及其經典的案例展示。因此,它不僅具有哲學研究的意義,也對哲學愛好者和廣大師生有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倪鋼(1965.12-),男。博士,現為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管理學、哲學、文化學,歷任哲學、管理學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喜愛音樂藝術和體育運動,崇尚老莊思想和生態自然觀,信奉仁者愛人的道德理念,關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涉及的技術問題。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大學校園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期間有兩年時間在企業掛職任副總經理,從事管理學和哲學研究工作,擔任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學會的理事。
1995畢業於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2005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獲

編輯推薦

古希臘著名的哲人蘇格拉底說過,不經過反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亞里士多德也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生存,而在於發展自我的能力;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哲學家們總是對宇宙、人生、社會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看法。蘇格拉底為了真正的智慧和正義而獻身,他以身赴死的態度和他對於生活的理解,表明哲學家是以不同常人的方式看待生命的意義的。可見,哲學的一個目標是幫助人們確立生活的理由和根據。本書的目標即是以一種簡明的方式觀照哲學的歷史,反思哲學問題,提供關於生活、生命、生態的智慧或體悟原則。

讀者對象

適用於哲學愛好者和院校中的廣大師生,

圖書目錄

上 篇
哲 學 的起 源… … … … … … … … … … … … … … … … … … … … …003
一 、 哲 學 起 源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 … … …004
二 、 哲 學 起 源 的 觀 點… … … … … … … … … … … … … … … … … … …007
三 、 哲 學 起 源 的 深 層 反 思… … … … … … … … … … … … … … … … …010
四 、 哲 學 類 型 及 其 起 源… … … … … … … … … … … … … … … … … …012
五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老 子… … … … … … … … … … … … … … …014
思 想 史 和 哲 學 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8
一 、 思 想 史 和 哲 學 史 的 對 話 與 問 答… … … … … … … … … … … … …018
二 、 思 想 史 和 哲 學 史 的 概 念 解 析… … … … … … … … … … … … … …019
三 、 對 思 想 史 和 哲 學 史 性 質 的 反 思… … … … … … … … … … … … …021
四 、 對 思 想 史 研 究 及 其 范 式 的 思 考 … … … … … … … … … … … … …024
五 、 對 思 想 史 研 究 方 法 的 簡 要 說 明 … … … … … … … … … … … … …026
六 、 思 想 史 與 哲 學 史 的 關 聯 和 差 別 … … … … … … … … … … … … …027
七 、 中 國 學 術 傳 統 的 承 繼 問 題 淺 解… … … … … … … … … … … … …032
八 、 西 方 學 術 思 想 的 傳 承 概 說… … … … … … … … … … … … … … …036
九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孔 子… … … … … … … … … … … … … … …040
歷 史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3
一 、 關 於 歷 史 哲 學 的 對 話 和 問 答… … … … … … … … … … … … … …043
二 、 關 於 歷 史 哲 學 的 概 念 詮 釋… … … … … … … … … … … … … … …045
三 、 黑 格 爾 的 歷 史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046
四 、 馬 克 思 的 歷 史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048
五 、 解 釋 學 歷 史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053
六 、 歷 史 哲 學 視 野 中 的 歷 史… … … … … … … … … … … … … … … …058
七 、 歷 史 哲 學 研 究 的 意 義… … … … … … … … … … … … … … … … …061
八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柏 拉 圖… … … … … … … … … … … … … …063
哲 學 的 定 義 和 特 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070
一 、 關 於 哲 學 概 念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 …070
二 、 關 於 哲 學 的 定 義 和 概 念 的 解 說… … … … … … … … … … … … …071
三 、 哲 學 家 們 對 哲 學 的 解 說… … … … … … … … … … … … … … … …073
四 、 作 為 認 識 論 的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 075
五 、 哲 學 與 世 界 的 關 聯 性
… … … … … … … … … … … … … … … … … 077
六 、 哲 學 特 質 的 詮 釋
… … … … … … … … … … … … … … … … … … … 081
七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亞 里 士 多 德
… … … … … … … … … … … … 087
形 而 上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94
一 、 關 於 形 而 上 學 的 對 話 和 問 答
… … … … … … … … … … … … … … 094
二 、 關 於 形 而 上 學 的 詞 源 學 解 說… … … … … … … … … … … … … …097
三 、 亞 里 士 多 德 的“第 一 哲 學”:形 而上 學 … … … … … … … … … …098
四 、 形 而 上 學 與 辯 證 法
… … … … … … … … … … … … … … … … … … 100
五 、 形 而 上 學 研 究 的 主 題
… … … … … … … … … … … … … … … … … 102
六 、 形 而 上 學 研 究 的 方 法 … … … … … … … … … … … … … … … … …104
七 、 形 而 上 學 的 主 要 內 容… … … … … … … … … … … … … … … … …105
八 、 形 而 上 學 和 哲 學 本 體 論
… … … … … … … … … … … … … … … … 107
九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墨 子
… … … … … … … … … … … … … … … 113
下 篇
哲 學 研 究 及 其 范 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一 、 關 於 哲 學 研 究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 … … 119
二 、 哲 學 研 究 的 基 本 目 標:澄 清 終 極 意 義
… … … … … … … … … … 122
三 、 哲 學 研 究 的 現 實 意 義:價 值 梳 理 和 行 為排 序
… … … … … … … 124
四 、 哲 學 研 究 的 認 識 論 功 能:知 識 分 析 和 方法 選 擇
… … … … … … 125
五 、 哲 學 研 究 的 方 式 方 法
… … … … … … … … … … … … … … … … … 125
六 、 哲 學 研 究 的 概 論 范 式
… … … … … … … … … … … … … … … … … 130
七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奧 古 斯 丁
… … … … … … … … … … … … … 135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一 、 關 於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141
二 、 關 於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概 念 的 解 說
… … … … … … … … … … … … 144
三 、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的 特 質
… … … … … … … … … … … … … … … … 148
四 、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研 究 的 對 象 和 內 容 簡 釋
… … … … … … … … … 150
五 、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的 魅 力 和 意 義… … … … … … … … … … … … …154
六 、 哲 學 史 上 的 里 程 碑:海 德 格 爾… … … … … … … … … … … … …157
科 學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一 、 關 於 科 學 哲 學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 … … 165
二 、 關 於 科 學 哲 學 的 概 念 和 歷 史 的 解 說
… … … … … … … … … … … 167
三 、 古 代 的 科 學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171
四 、 近 代 的 科 學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175
五 、 後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184
六 、 專 題 討 論:休 厄 爾 的 科 學 哲 學 及 科 學 哲學 研 究 的 意 義… … …186
技 術 哲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9
一 、 關 於 技 術 哲 學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 …189
二 、 技 術 哲 學 的 歷 史 演 進 … … … … … … … … … … … … … … … …190
三 、 技 術 哲 學 何 以 可 能
… … … … … … … … … … … … … … … … … … 196
四 、 技 術 哲 學 研 究 的 方 式 方 法
… … … … … … … … … … … … … … … 203
五 、 技 術 認 識 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205
六 、 技 術 本 質 的 哲 學 討 論
… … … … … … … … … … … … … … … … … 211
七 、 專 題 討 論:哲 學 何 以 轉 向“技 術”
… … … … … … … … … … … 220
倫 理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一 、 關 於 倫 理 學 的 對 話 和 問 答
… … … … … … … … … … … … … … … 222
二 、 倫 理 學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225
三 、 儒 家 倫 理 思 想 略 要
… … … … … … … … … … … … … … … … … … 229
四 、 古 希 臘 哲 學 中 的 倫 理 思 想
… … … … … … … … … … … … … … …231錄
五 、 倫 理 學 的 理 論 問 題
… … … … … … … … … … … … … … … … … … 232
六 、 應 用 倫 理 學… … … … … … … … … … … … … … … … … … … … …241
美 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6
一 、 關 於 美 和 美 學 的 對 話… … … … … … … … … … … … … … … … …256
二 、 美 和 美 學 的 根 源… … … … … … … … … … … … … … … … … … …259
三 、“美” 的 定 義 和 本 質 … … … … … … … … … … … … … … … … … …263
四 、 美 學 的 類 型… … … … … … … … … … … … … … … … … … … … …266
五 、 美 和 審 美 的 形 態 論… … … … … … … … … … … … … … … … … …268
六 、 美 學 研 究 的 方 法… … … … … … … … … … … … … … … … … … …273
七 、 馬 克 思 的 美 學 思 想… … … … … … … … … … … … … … … … … …274
八 、 中 國 傳 統 美 學… … … … … … … … … … … … … … … … … … … …276
九 、 美 學 研 究 的 理 論 和 模 型… … … … … … … … … … … … … … … …279
十 、 應 用 美 學 研 究 的 個 案:技 術 美 學… … … … … … … … … … … …281
十 一 、 專 題 討 論:後 現 代 藝 術… … … … … … … … … … … … … … …284
後 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6

圖書文摘

哲學的起源
哲學作為一種知識或學問,它的歷史就是它本身的一種最好的說明。因此,一切關於哲學的最抽象的追問和反思,都應該聯繫哲學的歷史以達其目標。但是,對於哲學的歷史描述和說明,是十分困難的,這種困難在於:一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或哲學著作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事物和“逝者”,人們無法讓歷史開口說話,哲學史實際上是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事物;另一方面,哲學的歷史總是當代人的歷史,因為,即使是古代人寫成的哲學史,也需要運用當代的語言和觀點進行解析,因此,哲學史又是為具有一定哲學修為的人們準備的文本,它是艱澀的。然而,既然我們試圖了解哲學的本性、內容和研究範式,我們就只能面對困境和艱辛,在歷史的閱讀、感悟和反思的過程中,走進哲學。在後面的敘述和文本展示的過程中,筆者並沒有嘗試提出屬於自己的哲學概念、觀點、方法或體系,因此,本書不是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這部著作展示的那種研究成果或哲學話語方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等哲學名著,都是“自我”的哲學,也就是說,那是哲學家們自己創造或編寫的語言遊戲。本書雖然也直接或間接地顯示了筆者的哲學主張或哲學觀,但是,本書作者無意於建立或宣揚本人的哲學觀點或哲學主張,讀者一眼可以看出,筆者實際上保持著一種“局外人”的立場,因此,在文本展開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中外哲學史上“偉大”哲學家的思想或方法,以這些偉大的哲學家為言說對象,以最精簡的方式展示和說明哲學的歷史,解釋哲學的當代意義和價值,分析或說明哲學與當代人的關聯。當然,“偉大哲學家”意指什麼,也難以界定,或許,那就是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潮或學派的創建者或開拓者吧。“偉大”的哲學家們,也離不開一定的時代和環境,哲學家的偉大總是接受著歷史的檢驗,而這種檢驗的過程又不是哲學家本人能夠左右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也許可以說明偉大哲學家產生的規律吧!下面,我們開始討論哲學的起源問題,在這種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以哲學的歷史和偉大哲學家們的思想或方法為主要討論的內容,當我們駐足觀賞和揣摩這些哲學珍品時,我們自己的哲學思想也許可以開始騫翮遠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