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民國時期上海報紙)

晶報(民國時期上海報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晶報》為民國時期上海著名的小報之一,由浙江嘉興人錢芥塵創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晶報
  • 語言:中文
  • 創刊時間:1919年3月3日
  • 停刊時間:1940年5月
  • 創辦人錢芥塵
歷史沿革,版面設定,稿件來源,辦報宗旨,創作團隊,報紙銷量,

歷史沿革

上海《晶報》於1919年3月3日創刊,余大雄主編,本為《神州日報》附刊,隨《神州日報》免費附送,也單獨發售。嘉興發行後廣受好評,而《神州日報》積重難返,依靠上海《晶報》的收入貼補開支才得以勉強維持,“每逢附有上海《晶報》的日子,銷數便大增,沒有上海《晶報》的日子,銷數便大減”。後來《晶報》也單獨徵求訂戶,全年收費二元,每月二角。1927年春,余大雄將《神州日報》轉讓給其友蔣裕泉接辦,自己全力經營上海《晶報》。蔣接辦《神州》未久,即因事休刊,上海《晶報》亦正式獨立,直到1940年5月停刊,歷時21年。

版面設定

上海《晶報》三日出版一期,又創刊於3月3日,遂取名為“晶”,其版式為橫方型,分成內外四版,外面一、四版為廣告版,裡面二、三版為文字版,初期每版分成八排,用老五號字排版,每篇文章的題頭字,將寫稿人原稿上的親筆字刻成木刻,嵌在篇首。三日刊的模式,開創了上海報刊史上的先河,此後十年間,三日刊小報在滬上風行一時,“社會上對於小報,也大有非看不可之勢了”,“小報界的地位,可以說是上海《晶報》造成的。”

稿件來源

上海《晶報》的新聞來源於非正規渠道,不雇用訪員,也不依靠通訊社,其稿件多出自上海洋場文人之手,除長篇小說外,大多不支付稿酬。編輯余大雄交遊廣闊,人稱“腳編輯”,為徵集稿件不憚四處奔波,有人戲稱其“搜括朋友著作,狠於官場之刮地皮”。

辦報宗旨

就上海《晶報》而言,便不甘於將自己定位於“小報”,反而竭力與大報一爭短長。余大雄將上海《晶報》的辦報宗旨確定為,凡是大報不敢登、不便登、不屑登的,上海《晶報》均可登之。矛頭直指大報,大有開闢一條新的話語脈絡、分庭抗禮的意味。有人以“小報大王”之號相贈時,丹翁半開玩笑地提出異議,“上海《晶報》本身是小報,可不願意和同類爭這個元首位置”,“既做元首,必得不勞而獲的在各大報中間做個元首”,僅就上海《晶報》撰稿的十幾位文人,分一兩位出去,“主持一個大報,那個大報,也比別的大報高的多了”。小報的短處反被宣揚為優勢,雖然是三日刊,“還嫌不能達到海內第一張報的位置,如何敢日日發刊呢”;雖然篇幅短小,“就是小小的一張紙聚了若干名流,來竭力幫忙,也還愁未能得到海內第一張小報的聲譽哩”,相應的,大報的價值則被大肆貶低,“五大張六大張的同業”,恐怕大半是“沒關係緊要的事實,毫無價值的文章”,“雖說充滿了幾大張紙,白白教看的人不是費腦筋,就是打瞌睡”。

創作團隊

上海《晶報》創辦時有兩位著名主筆,一為張丹斧,一為袁寒雲。張以詼諧雋永的小品文獨創一格,體裁正適合於小報刊載,時人讚譽“小報文體之開創,實由丹斧作俑。”袁寒雲則撰《辛丙密苑》長篇筆記,記述北洋掌故,連載上海《晶報》,使上海《晶報》銷數大增。此外,編輯劉襄亭負責排版、校對、看樣。除了張丹翁與袁寒雲,上海《晶報》上比較固定的作者,較早如包天笑、錢芥塵、汪破園、李涵秋、孫癯蝯、畢倚虹、步林屋等人,後來加入的如劉襄亭、張恨水、周越然、蕭鑒冰、孫東吳、馮小隱、張豂子、周今覺、馮叔鸞等。偶然為之撰文的如如葉楚傖、邵力子、張超觀、何海鳴、夏奇峰、胡寄塵、周瘦鵑、唐志君、汪仲賢、蘇少卿、楊懷白、舒舍予等。不過在上海《晶報》上撰稿的作者多使用筆名且時常更換,需要注意辨明。
上海《晶報》的作者班底其實是透過余大雄、張丹斧等人的關係網路而構建起來的。 藉由人際網路的建立,上海《晶報》旗下聚集了一批涉足各個領域的文化人士,其中不乏律師、醫師、報紙編輯、通俗小說家、自由職業者、海上寓公、洋場才子,既保證豐富的稿件來源,又使該報的內容呈現多元化的面貌,故張丹翁將晶報比作一鍋“任何作風皆有”的“大雜燴”。秦紹德將上海《晶報》定義為“熔新聞、文藝、知識、娛樂為一爐”的綜合性小報。上海《晶報》初期偏重文藝,後來重心逐漸向社會政治轉移。除了受時事影響之外,其風格常隨著主要撰稿人的興趣而轉變。1935年,余大雄曾將上海《晶報》歷史劃分為四段:第一期,注重小說、劇談和花事;第二期,變為打筆墨官司;第三期,袁寒雲、周今覺加入後,頗注重考古;第四期,畢倚虹、包天笑、錢炯炯執筆後,漸多批評時事。

報紙銷量

上海《晶報》的確切銷售額難以查證,一說每期實銷二萬餘份,一說1922年時銷量增長到五萬多份,就小報而言已相當可觀。但實際閱報人數則要大大高於這個數字,1923年,一篇上海《晶報》創刊四周年紀念文中稱:“本報每期雖尚未能銷到十萬份,但看本報的,或者不止十萬人也未可知。”1923年10月6日,上海《晶報》開始推廣到蘇州,隨上海報紙中在蘇州銷量第一的《新聞報》附送三期,此時上海《晶報》在上海銷數,已“占了第三名的位置”。上海報販街頭的叫賣吆喝聲中,“小晶報”和“老申報”比肩同列,上海《晶報》的影響力可略窺一斑。與其他上海小報類似,上海《晶報》的讀者主體多為中下層市民,如大中學生、普通職員、店員等。但上海《晶報》的影響力並不限於此,它也得到一些政府要員、各界聞人或海上寓公的喜愛,如王揖唐、張學良、葉恭綽等都對上海《晶報》表示關注。名人題字更是常見於上海《晶報》,1933年11月6日,為慶賀上海《晶報》改三日刊為日刊,上海市市長吳鐵城題詞“小報之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