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東郊航空路18號,地處景德鎮市以東4千米處的南河南岸。該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館址設在湖田古窯遺址保護區內,以圍牆為界,面積8500平方米。該館前身為湖田古瓷遺址陳列館,2003年6月23日,經景德鎮市編委批准,更名為景德鎮民窯博物館,直屬於景德鎮市文化(文物)局,是財政撥款的公益性科級事業單位。它是一家收藏、研究、陳列與宣傳景德鎮民窯陶瓷歷史文物,併兼管景德鎮民窯遺址保護的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

截至2019年,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收藏了五代至民國期間景德鎮各民窯口陶瓷文物、標本數萬件,並開闢了三個展廳,分別布有“薪火千年”“宋元制瓷作坊遺址”“明代葫蘆窯、馬蹄窯遺址”等陳列,較清晰地反映了這七百年間陶瓷工藝史上重大變革和集中國古代制瓷歷史之大成的全過程。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所轄管的湖田窯遺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十二五”確定的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之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 類別:陶瓷歷史文物博物館和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
  • 地點:江西省景德鎮市以東航空路18號
  • 竣工時間:1984年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8:30—16:30,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 館藏精品:青白釉盤龍盤口樽
  • 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藏品數量:數萬件(2019年)
  • 級別:國家三級博物館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綜述,重要遺址,館藏文物,綜述,主要文物,文化活動,學術研究,考古發掘,榮譽表彰,作用價值,機構設定,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20世紀80年代初,湖田村口是湖田窯堆積和稻田。
1984年,景德鎮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湖田村口建設湖田古瓷窯遺址陳列館。
2003年6月23日,經景德鎮市編委批准,更名為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建築格局

綜述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包括9個重要遺址:張家地,南望石塢,龍頭山,獅子山,北望石塢,琵琶山,烏魚嶺(馬蹄窯),木泥嶺,劉家墩。
其中,張家地遺址位於天門溝。南望石塢遺址位於湖田村以西,航空路以南,與北望石塢只有一路(即航空大道)之隔,保護範圍以圍牆為界,面積約為1800平方米。龍頭山遺址位於湖田窯址中部南緣,東與獅子山相連,窯址分布在龍頭山上,面積約14000平方米,窯業堆積豐厚,高20米。獅子山遺址為宋代至元代堆積,保護範圍南以等高線62.6米為界,西與龍頭山相接,北面以602所24、25、27棟宿舍南側擋土牆,26棟北牆,81、82、83棟南側擋土牆為界,東沿山勢與豪豬嶺相連,窯址分布在23.6米高的山坡上,面積為15000平方米。北望石塢遺址為宋代至明代堆積,保護範圍東,南兩面以圍牆為界限,西、北兩面以山腳為界,面積約2700平方米。琵琶山遺址為南宋至明代堆積,位於湖田窯址以西,航空路以北,保護範圍以圍牆為界,面積約7000平方米。烏魚嶺遺址為明代窯遺址,在湖田村內,保護範圍以圍牆為界,面積約1875平方米。木泥嶺遺址在湖田村內,北瀕南河南岸,保護範圍以3400平米的窯包堆積為界限。劉家墩遺址位於湖田村內,南河以南,602所賓館以北,保護範圍以圍牆為界,面積約1000平方米。

重要遺址

  • 張家地遺址
清道光《浮梁縣誌》記載:“明正德四年,饒州推官顧應祥疏之,獲殘碑,知為蕭梁太平時所鑿,”故當張姓地村民稱之“張家碑”。
  • 南望石塢遺址
南望石塢的窯包保存現狀較好,窯業堆積深厚,以覆燒窯具為多,仰燒窯具也不少,出土瓷器主要是宋代青白釉碗、盤。其器型規整、胎質細白、釉色晶瑩、圖飾瑰麗,是研究湖田窯兩宋青白瓷重要的實物資料。
  • 龍頭山遺址
龍頭山的西南坡散布著眾多的窯具和瓷片,東北坡被破壞,遺物較少。從出土物來看,這裡不僅生產青白釉瓷,還燒制黑釉瓷和卵白釉瓷(即樞府瓷),時跨宋、元兩代。
  • 獅子山遺址
獅子山曾發現多處土夯饅頭窯,磚室龍窯遺址,四周散布著五代至南宋制瓷工具、窯具及瓷片,是研究湖田窯早期窯業的重要遺存之一。
  • 北望石塢遺址
198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地邊緣地段(原602所食堂)進行科學考古發掘,出土了北宋青白瓷碗、盒、枕、瓷塑小動物、人物俑以及刻有“政和七年”紀年款的制瓷工具,還出土了一些明代青花碗之類的生活器具。
  • 琵琶山遺址
琵琶山該窯包堆積豐厚,地勢地貌保存完好,地面上密布著古代窯具和瓷片,其中,窯具主要有漏斗狀匣缽、桶形匣缽、墊餅(或墊圈)、覆燒支圈、覆燒墊缽等;瓷片主要有宋代青白瓷、元代黑釉瓷和明代青花瓷,器形以碗、盤、罐、執壺、器蓋等生活器皿為主。它是湖田窯址目前保存最好的窯包。
  • 烏魚嶺遺址
烏魚嶺(馬蹄窯)山勢高聳,堆積深厚,地面散布著元、明瓷片,其中以明代青花小碗、高足杯為大宗,山嶺之巔保存了一座明代中期燒制青花瓷的窯爐遺址——馬蹄窯,並建有保護房。該窯包東側還發現一座殘破的龍窯遺址,時代為宋末元初。 
  • 木泥嶺遺址
根據20世紀70-80年代窯址調查資料顯示,木泥嶺堆積面積較大,遺物豐厚,南宋至明代的窯具和瓷片俯拾可得,其中窯具多為仰燒匣缽和覆燒支圈,瓷片中常見有宋代青白釉刻花碗,印花芒口盤以及明早期、中期青花小碗,其碗外壁繪有“歲寒三友”圖,有的碗底部書寫“福”、“善”、“萬古長青”等青花文字,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 劉家墩遺址
劉家墩的堆積面積不大,卻很深厚,地面遺物主要是青花碗、高足杯及匣缽、瓷質墊餅等,時代為明代中、晚期。

館藏文物

綜述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不僅收藏與陳列著景德鎮民窯不同時期的陶瓷、制瓷工具和窯具以及湖田窯址歷次考古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標本,還保留了湖田窯五代至明代之間窯業堆積、制瓷作坊、各式窯爐及倉儲碼頭等遺存。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從歷年來湖田窯出土的數千件遺物中遴選出169件有代表性的標本。展品中有五代極似“越窯秘色器”的青瓷和類似“邢窯類銀類雪”的白瓷;有宋代色質如玉、堪稱“饒玉”的青白瓷,聯繫其出土的刻有“迪功郎浮梁縣丞臣張昂措置監造”銘器與《宋會要輯稿》所謂汴京建隆坊掌受饒州瓷以備用的記載,可知湖田窯曾為宋廷燒造過貢瓷;有元代印“樞府”銘卵白釉瓷和青花大盤、罐殘片,以及飾有龍、鳳紋建築瓷殘件,證實元代湖田窯曾是燒造皇家用瓷和外銷瓷的重要窯場;其中一組明代青花殘片,紋飾題材豐富,有纏枝花卉、團花、獅、鹿、魚、松鶴、仕女、舞蹈人物紋等,其構圖和減筆繪法有官窯餘韻,說明其明湖田窯深受明官窯影響。
2006年2月至10月發掘的三處窯址出土的遺物,從用途上分為生活用器產品、窯具和工具,其中生活用器產品和窯具占絕大多數,工具少見。從質地上分瓷器、銅器和陶器,瓷器占絕大部分,又可分為青釉瓷器、褐釉瓷器、青白釉瓷器,僅見少量的銅器和陶器。
  • 青釉瓷器
青釉瓷器數量較少,種類不多,有執壺、花澆、碗、碾槽、碾輪、枕和扁擔形小碟等。執壺的流較短,具有五代的遺風。扁擔形小碟,在長條形底板中間置臼形小碟,碟外底刻一凹槽。枕與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水晶枕造型相同。
  • 醬釉瓷器
醬釉瓷器數量較青釉瓷器多,種類豐富,有執壺、碗、盞、盤、碟、高足杯及爐等,每種還可再細分不同類,如盤有十瓣花口和圓口兩類。這類瓷器的出土為了解宋代景德鎮瓷器品種增添了新資料。其中執壺的內壁頸、肩交接處有一道接胎痕,有的內壁可見輪旋痕,採用支釘墊燒。盞可明顯看到釉厚處呈黑色,釉薄處呈醬褐色。
  • 青白釉瓷器
青白釉瓷器數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絕大部分,器形多樣,有瓶、執壺、花澆、缽、碗、盤、碟、水盂、盞、盞托、酒台、杯、器蓋及塑狗、佛像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多數為飲食器,也有一些盛貯器、陳設器。另外有少量的軸頂帽、盪箍等燒窯工具。
  • 窯具
窯具有匣缽、匣缽蓋、墊缽、火照、支釘、墊圈、墊餅及窯柱等。匣缽為黑褐色粗砂胎。可分漏斗狀匣缽和圓筒形匣缽。漏斗狀匣缽裝燒碗、盤類圓器為主,在道塘里和銅鑼山窯址多見。圓筒形匣缽多是裝燒琢器類,在鳳凰山窯址中出土最多,有的甚至連窯壁和作坊牆體都採用這類廢棄圓筒狀匣缽,在道塘里窯也有出土,內留存酒台。墊缽只在銅鑼山窯址出土,為白瓷胎,內壁有多道凹槽,用以覆置坯件。火照由廢棄或殘破的碗、盞、杯類的坯件製作,多數呈不規則的三角形、方形,中間挖一圓孔。間隔具由粗砂粘土製成,因器物底足大小的不同而製成不同形式。一種用扁平泥條隨手捏成的墊圈形,多是支墊執壺、碗、盤類的,另一種用泥團捏成的圓柱形,多用以支墊小圈足器物。窯柱呈紫褐色粗胎,在匣缽間起支撐作用,有不規則的工字形、圓柱狀兩種。

主要文物

青釉瓜棱執壺:
高22厘米,口徑9.1厘米,底徑6.3厘米,五代,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其特徵:喇叭狀口,彎柄,曲流,瓜棱式鼓腹,圈足。器表有明顯的利坯刀痕。通體施以青釉。釉色青翠,且略帶灰色。整個器物造型優美,釉色純正,可與同期越窯製品媲美,此器物疑是茶酒具。
青釉瓜棱執壺青釉瓜棱執壺

白釉碗:
高6.5厘米,口徑18.5厘米,五代,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其特徵:敞口,斜腹,圈足,內底及足牆頂端均遺留下明顯的支釘痕跡,為五代支釘疊燒法所致。內外滿釉,釉色潔白,是中國江南地區時代最早的白瓷之一。
白釉碗白釉碗

青釉碗:
高4.5厘米,口徑15厘米,五代,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其特徵:胎色青灰,質地粗松,器型端莊,釉色青中帶灰,由於其胎、釉結合欠佳,故釉面滿目冰裂紋。其內底較大,且留有10餘顆支釘痕跡,為五代支釘疊燒所致,是研究景德鎮五代陶瓷裝燒工藝技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青釉碗青釉碗

青釉碟:
高2.9厘米,口徑11.3厘米,底徑4.8厘米,五代,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其特徵:花口,斜腹,圈足,內底及足牆頂端均遺留下支釘痕跡,為五代支釘疊燒工藝所致。除支釘澀胎外,器物各處均滿釉,釉色青灰,類似越窯。它對研究五代景德鎮陶瓷施釉技術及裝燒工藝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青釉碟青釉碟

青花花卉母子紋花口盤:
高3.5厘米,口徑21.2厘米,底徑12.3厘米,清初,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其特徵:花口,折腰,大圈足,通體滿釉,釉色明亮、純正。盤心繪以青花庭院母子紋,口沿繪八處開光花卉紋,盤壁依然為開光,但紋飾均為花卉圖案。所用青料呈色艷麗,構圖嚴謹而繁縟,是一件景德鎮明末外銷瓷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青花花卉母子紋花口盤青花花卉母子紋花口盤
綠地紅花紋盤:
高3厘米,口徑19.5厘米,底徑11.15厘米,清代,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其特徵:敞口,斜腹。圈足,盤內以綠彩為地,綠地上繪有三束紅彩花朵,底書青花豆腐乾式款。其構圖疏朗,料色明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清代景德鎮民窯釉上彩的精湛工藝。
綠地紅花紋盤綠地紅花紋盤
粉彩花卉紋盤:
高2.5厘米,口徑16.7厘米,底徑10.7厘米,清代,社會徵集,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藏。 其特徵:敞口,弧腹,圈足,內外白釉,盤內飾以四朵粉彩花卉,色彩明艷,構圖精美;在四朵花卉之間又書有墨彩文字,文字工整,書寫有力,花卉與文字結合在一塊,彼此映襯,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粉彩花卉紋盤粉彩花卉紋盤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自建館以來重要的工作是研究湖田窯址,其所有的學術研究活動都圍繞著湖田窯址而展開,湖田窯址的研究者有古人也有今人,包括該館專業人士,還包括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古陶瓷專家及學者。
湖田窯重要的論文論著:
年代(作者)論文專著年代(作者)論文專著
南宋蔣祈
《陶紀》
劉新園,白焜
《景德鎮湖田窯考察紀要》(《文物》1980年第11期)
南宋彭汝礪
《夷堅志》
劉新園
《景德鎮湖田窯各期典型碗類的造型特徵及其成因考》(《文物》,1980年第11期)
宋汪肩吾
《昌江風土記》
劉新園
《蔣祈〈陶記〉著作時代考辨》(《景德鎮陶錄》、《陶記》研究專制,1981年)
《宋史·藝文志》
劉新園
《景德鎮湖田窯各期碗類裝燒工藝考》(《文物》1982年第5期)
《宋史·職官志》
劉新園,白焜
《高嶺土史考》(《中國陶瓷》,1982年第7期)
宋李誠
《營造法式》
趙曰斌
《景德鎮湖田窯的黑釉瓷》(《景德鎮陶瓷》,“中國古陶瓷研究專輯第1輯、1983年)
宋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
景德鎮市地名委員會
《江西省景德鎮市地名志》(1988年12月)
宋張邦基
《陳州牡丹記》
劉新園
《景德鎮瓷窯遺址的調查與中國陶瓷史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景德鎮出土五代至清初瓷展》,香港,馮平山大學博物館,1992年)
南宋林景熙
《霽山集·五雲梅舍記》
江建新
《景德鎮宋代窯業遺存的考察與相關問題的探討》(《景德鎮出土五代至清初瓷展》,香港馮平山大學博物館,1992年)
元孔齊
《靜齋至正直記》
肖發標
《淺析湖田窯黑釉瓷的興燒原因》(《福建文物》1996年第2期)
《元史·百官志》
徐長青
《湖田窯出土的喇叭形座形器考》(《文物》,2001年第2期)
《元史·順帝記》
肖發標
《湖田窯發現元代“玉”字款卵白釉高足杯》(《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明宋應星
《天工開物》
肖發標
《北宋景德鎮窯的貢瓷問題》(《中國古陶瓷研究》第7期,2001年)
清唐英
《陶冶圖編次》
肖發標、徐長青、李放
《湖田窯劉家塢“樞府窯”清理報告》(《南文文物》2001年第2期)
清康熙二十一年
《浮梁縣誌》
李放
《張昂監陶小考》(《文物》2001年第11期)
清乾隆七年
《浮梁縣誌》
肖發標
《景德鎮湖田窯宋代青白瓷碗上刻印文字研究》(《2002年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清乾隆四十八年
《浮梁縣誌》
李一平
《宋代的湖田窯》(《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清道光
《浮梁縣誌》
徐長青、餘江安
《湖田窯考古所收穫》(《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8期
清龔軾
《陶歌》
肖發標
《再論“張昂監造”貢瓷的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
清光緒十九年
《馮氏宗譜》
景德鎮市文化(文物)局
《景德鎮市文物志》(2007年5月)
清同治十一年
《南康府志》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景德鎮湖田窯——1988——1999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
清藍浦
《景德鎮陶錄》
張文江、何俊
《從銅鑼山等幾處窯址的發掘看宋代景德鎮窯業狀況》2009年3月《東方博物》第三十輯浙江大學出版
清德國李希霍芬
《中國》
何俊
《遺址博物館陳展工作初探——兼談景德鎮民窯博物館的實物陳列和遺址展示》2010年8月《傳承.創造.發展——全省博物館質量建設工作座談會論文集》
清朱琰
《陶說》
何俊
《論景德鎮官窯與民窯的關係及其相互影響——兼論明清時期“官搭民燒”制度》2011年10月《督陶官文化與景德鎮“學術研討會討論文集”》江西美術出版社
清初
法國傳教士昂特雷柯萊之信筒
何俊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2012年9月出版贛新出內準字第0008693號
法國於阿爾
《十八世紀法國對中華科學》
何俊
《典籍中的傳統生肖文化考略》《圖書館研究》2013年第4期
劉新園
《景德鎮宋元芒口瓷器與覆燒工藝初步研究》(《考古》1974年第6期)
何俊
《湖田古窯》(2015年、科學出版社)
方李莉
《景德鎮民窯》(人民美術出版社)

考古發掘

2006年2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浮梁縣博物館分別對公路途經的景德鎮昌江區竟成鎮銀坑村銀坑國小後山葉家塢西側銅鑼山山坡上的銅鑼山窯址,西南300米小港嘴村委東南山林場道塘里五顯廟前的道塘里窯址以及浮梁縣湘湖鎮盈田村委山腳下自然村南面的鳳凰山西北山坡上的鳳凰山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在公路穿過窯址的紅線範圍內布探方16個,總計發掘面積1917平方米。揭示龍窯遺蹟2座、制瓷作坊遺蹟3處、練泥池1個,出土了一批青釉、醬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窯具標本,其中青白釉瓷和匣缽窯具占出土物的絕大部分,完整和可復原的器物達數百件。

榮譽表彰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作用價值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瓷都景德鎮陶瓷發展歷史和輝煌成就,是景德鎮市重要的文物研究機構和對外宣傳視窗。它是一家收藏、研究、陳列與宣傳景德鎮民窯陶瓷歷史文物,併兼管景德鎮民窯遺址保護的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在40餘萬平方米的地下積澱了五代至明朝(907年—1644年)制瓷歷史的豐富文化遺存,它清晰地反映了這七百年間陶瓷工藝史上重大變革和集中國古代制瓷歷史之大成的全過程,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陶瓷史學研究者、陶瓷工藝美術愛好者和中外廣大遊客的朝聖之地。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周圍環繞著12處26萬平方米麵積尚未發掘的古陶瓷遺存,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原貌。這些地下豐富文化遺存與發掘清理出來的遺蹟,不僅是研究陶瓷史和人類文明史的寶貴資料,更可供人們遊覽觀光。

機構設定

  • 綜述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有工作人員29人,其中在編職工11人,外聘保全、講解、保潔等契約工18人。
  • 組織領導
沈建勇:支部書記
何俊:館長、副研究員
吳太平:副館長、館員
孫立新:副館長、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沈建民:工會副主席
鄭冰:辦公室主任
周劍:綜治辦主任
江楊菲:社教部副主任
統計時間截至到2018年,資料

參觀信息

  • 地址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東郊航空路18號。
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8:30—16:30,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 門票
免費。 
  • 交通
公交
乘坐景德鎮市35路、27路、15路公車可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