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問伐魯

《景公問伐魯》是一篇記敘性文言文。講的是齊景公將要出兵攻打魯國,問晏子意見的故事。

原文,作者及出處簡介,習題點擊,

原文

景公舉兵欲伐魯,問於晏子晏子對曰:“不可。魯好義而民戴之,好義者安,民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嬰聞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國,政足以和其民,國安民和,然後可以舉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無以安國,厚藉斂,急使令,無以和民。德無以安之則危,政無以和之則亂。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民離其君,上怨其下,然後伐之,則義厚而利多,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公曰:“善。”遂不果伐魯。(出自《晏子春秋》)
齊景公將要出兵攻打魯國,就問晏子怎么樣,晏子回答說: “不可以這樣做。魯國君主喜歡用合宜的道德治理國家,因而人民擁護他,喜歡用合宜的道德治國的君主,(國家)就會安寧,有人民擁護(愛戴)的君主,國家和諧安樂,伯禽治理的功勞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魯國。攻打施行合宜道德的國家是不吉利的,使安寧和諧的國家處於危險的人一定會困窘所圍繞。況且我聽說,討伐人的君主如果道德足夠可以使他的國家安定, 政事得當足夠可以使他的百姓和諧安樂,這樣以後才可以憑藉這樣的條件出兵攻打橫徵暴斂的國家。如今您在喜好喝酒中治理國家, 道德(不合宜)無法靠它來使國家安定, 雄厚的財力憑藉的是橫徵暴斂的稅收,迫切地發出命令,無法靠它們來使百姓和樂。道 德(不合宜)無法靠它來使國家安定,國家就會很危險。 政事不當不足以使百姓和諧 安樂,就會產生內亂 。你沒有解決治理上 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安定和諧的國家,這 是不可以的,倒不如治理政事,等待魯國的 君主在治理上出現混亂。到時候,魯國的人民背離他們的君主,君主怨恨他的人民,這樣以後再去攻打他,就會使得道義加深因而 獲利增多, 道德十分合宜的話, 敵人就少了, 利益增多,人民就會高興。 ”齊景公聽後,說道: “說得好。” 於是果然下令不討伐魯國。

作者及出處簡介

晏嬰(約公元前550公元前575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別具特色的古書,全書既有子書的特點,又有諸如《戰國策》等史書的風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組成,刻畫了晏子及其身邊諸人物形象,所載史實,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

習題點擊

曹劌和晏子分別有哪些特點?
曹劌:有正確的戰略思想,明確戰爭勝利的條件是取信於民。有聰明的軍事頭腦,認為戰勝齊師的方法是後發制人。有卓越的指導才能,懂得取得勝利的途徑是適時追擊。
晏子:內輔國政,屢諫齊王,能言善辯,胸有成竹,沉著冷靜,頭腦機敏,憑著自己的機智和辯才維護了國家和個人的尊嚴,不辱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