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頌

是《妙法蓮華經》,即第二十五品。本品的內容完全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利益。因此往往人們把這一品獨立禮誦。世俗有人稱之為“觀音經”、“普門品”。其實較為詳實的稱呼應該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此部經是由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主講。本經的梵語原名“薩雲芬陀利修多羅”。薩雲——妙法,芬陀利——蓮華,修多羅——經。妙法是法,因妙法難理解,故以蓮華作比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門頌
  • 翻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 出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數量:二十八品
頌文,詳解,關於觀世音菩薩,本品品題略釋,本品譯者簡介,

頌文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或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爭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詳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的內容完全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利益。因此往往人們把這一品獨立禮誦。世俗有人稱之為“觀音經”、“普門品”。其實較為詳實的稱呼應該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此部經是由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主講。本經的梵語原名“薩雲芬陀利修多羅”。薩雲——妙法,芬陀利——蓮華,修多羅——經。妙法是法,因妙法難理解,故以蓮華作比喻。
法,指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山河大地,色法、心法、有為法、無為法等均包括在內。在此經中將此無量無邊之法歸納為三大類,即心法、眾生法、佛法。不論哪一種法,都是極其微妙的,三者無別,故說“妙法”。
為何心法是妙法?因為萬法皆從心生。此心不是指我們的肉心,而是指遍法界、盡虛空之真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以人法界為例,一念心剎那不同即可遍及十法界。動一念貪心,則落餓鬼道;一念嗔心,則墮地獄法界;起一念愚痴,便落畜生法界;忌妒心起,又落修羅界。生一念善,落人法界;起十善心,上天法界;證一念真空,落聲聞法界;起一念緣起,就到緣覺法界;生一念菩提心,就是菩薩法界;動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是佛法界。人法界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然。百界就在此一念之間。“是心具地獄,是心造地獄;是心見天堂,是心造天堂。”“是心是菩薩, 是心作菩薩。”。心念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為何眾生法妙呢?世間凡有生命的東西,都稱為眾生。眾生的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業,都受惑(無明煩惱)的支配,而造善惡業,受種種果報,而處於六道輪迴之中。輪迴不過是惑、業、苦三者的輪轉,只要不起惑造業,也就不必受生死苦報,若能除盡貪嗔痴,那么本有的智慧德性(佛性)隨即現前。在此覺悟的基礎上,煩惱即是智慧之體,生死即是涅槃之用。身口意可作十惡,亦可作十善,更可造就成佛之因。何以然?眾生的本性本是不生不滅的,只是以虛妄因緣和合而生,“虛妄的執著”而成的因緣既滅,佛性(本性)當然得顯。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即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本具佛性,眾生不可思議,故稱“眾生法妙”。
為何佛法妙呢?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者。以佛眼觀察一切法,一切無不是微妙難思議的。法法皆是實相,皆是般若。沒有佛與眾生的差別,亦沒有高低遠近的分別。佛法亦是眾生心法,眾生心不被塵境所轉,當下即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所以說“佛法妙”。
綜上所述,故為“妙法”,而此妙法,是眾生本具的,並非另外求得,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證得與否,就要看個人的功夫了。
有一次,有源律師去見大珠慧海禪師,問道:“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大珠答道:“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師父這樣用苦功呢?”有源律師很詫異地問,“不像”,大珠答,“為什麼不像?”“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像了。”
同樣是吃飯睡覺,確有不一樣的效果。區別就在於一個“心”字,我們的心在吃飯、睡覺時,還在“百種須索,千般計較”,何能體認自己的本性?若能夠我們的心放下須索和計較,去掉執著,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終日睡覺,沒有起顛倒妄想,看似平常的凡夫之法,當下就是妙法了。昔日玉琳國師的師兄,終日睡覺,別人卻以為他懶惰,其實他的睡與他人不同,於睡中無妄念顛倒,寂寂然,惺惺然。他的功夫其實超過玉琳。所以慧海禪師說:“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心無顛倒,妙法當下就是。妙法即在自心當中,只要反觀自心,隨時都可獲得。所以離心求法非妙法。
鑒於妙法的奧妙之理,所以又以“蓮華”來作比喻。所謂妙法,原本清靜,不受污染,佛性在迷,如蓮之在泥,終為清靜。以蓮華喻妙法,更有如下三層深義:
1、大凡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而蓮花則是未開花時,已有果,花果同時俱有,以此來比喻妙法因果不二,生佛不二。
2、蓮花花開時,果實顯現,比喻真如法相隨機無不顯露開示。
3、蓮花花落時,果實就成熟了,比喻妄執消除,一切妙果無不圓滿具足。
妙法玄妙,為使大家明白故以“蓮華”為喻。
“經”,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為“契經”,謂上契諸佛真理,下契眾生根機。“經”為諸佛所說,旨在指示眾生修行的“捷徑”,故須契“理”又契“根機”,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諸佛真理,才可離諸顛倒邪說。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而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我國是流通最廣泛、最深入人心的一部經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據歷史記載,在中國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個小國叫“北涼”,國王叫“沮渠蒙遜”。有一次,國王得了很嚴重的病,群臣束手無策,只好等死。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雲無識法師來到這個國家,聽說國王病得很厲害,就對他的家人臣子說:“國王得的不是普通的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業障病,世間的醫藥是治不好的。佛教中有部妙法蓮華經,經中有一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王若能懇切至誠地讀誦,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就可以恢復健康。”國王和臣子果真按照雲無識法師的話去做了,不久國王就痊癒了。訊息傳出,很多的人都開始念誦普門品,並得到了很多感應。就此,“普門品”就在中國流傳開來。
歷史上的記載是一方面的原因,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觀世音菩薩與我國眾生有深切的因緣。如在歷史上曾有“家家彌陀佛,人人觀世音”的兩句口號,就知道這位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是多么地深入人心了。

關於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是德號,又叫“觀自在”“觀音”“光世音”;
菩薩,是梵語,即“菩提薩垛”,譯為“覺有情”,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眾生。上求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是大悲的作用,所以菩薩都是悲智雙運的。佛教中所指的菩薩不是指殿堂上供奉的,而是指發心行菩薩道於人間的活菩薩。
(一)觀世音菩薩的籍貫
觀世音菩薩是十萬億佛土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右的兩大菩薩之一,現在是“補處大士”,過去是“正法明如來 ”,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
依大乘佛法說,凡是久修菩薩行的大菩薩,特別是作為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剎不現身”,都在時刻教化著眾生。我們所熟悉的妙善公主的故事,實際上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觀世音菩薩的真正籍貫是西方極樂世界,而不是在娑婆世界某國某省某縣。
(二)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道場可以分為兩種:根本道場和化現道場。根本道場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化現道場就是指在十方世界中,凡有觀世音教化的地方,就是化現道場。進一步說,凡有相信觀世音,供奉觀世音的地方,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眾多的道場中,我國南海普陀山是公認的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道場。
《華嚴經》上說,在印度南部靠大海邊,有座普落伽山,是觀世音在娑婆世界最初示現的道場。據歷史記載,在中國南北朝時期,日本有位慧鍔法師,來到中國求法,對觀世音非常虔信。學成回日本時,所乘之船除了帶有很多經書以外,還特別請了一尊觀世音菩薩。船行沒有多久,海中忽然掀起大浪,使船不能前行。在此情況下,只好將觀世音菩薩請上了一個小島,並搭建了一個茅棚,以供奉菩薩,來往的漁民和居民便常來此燒香禮拜,並發生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議的靈感,於是來的人愈來愈多,並將原來的“梅岑島”改為普陀山,這就是著名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的來歷。
有人說:觀世音的道場很多,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觀世音呢?講一個“爛狗的故事”。有一個故事永遠具有深刻的啟示——創立唯識學的那位尊者無著,曾入山閉關十二年,專修彌勒菩薩觀想法,期望見到彌勒菩薩,領受菩薩的教法。然而,十二年的苦修竟然連一個吉祥的夢兆都未獲得。當他徹底放棄希望,出關下山時,在路上遇見一條生蛆的爛狗,奄奄一息,於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餵狗,又準備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這樣既不傷狗也不傷蛆。當他這樣做時,那隻狗卻變成了光芒燦爛的彌勒菩薩!無著對菩薩說:“你為什麼不早一些示現?”彌勒菩薩說:“從一開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業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業障減輕了,所以能見到那條狗,由於見到爛狗時你生起了徹底的慈悲心,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業障完全淨化了,所以你就能見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別人是否能見到我。”無著這樣做了,結果,所有的人都說無著的肩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位業障較輕的老太婆說他肩上扛著一條爛狗。悲心徹骨的菩薩時刻都會現在我們面前的,現種種身份,或比丘,或居士……恆常不斷的示現在每個所應度化的人前,只是因為我們業障的屏障,不能識罷了。有頌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我們是否可以改為“觀音真觀音,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今天在座的各位中,可能就有彌勒菩薩的示現,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對於這一點,身為佛子的我們應堅信不移。
(三)觀世音菩薩的性別
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多是女相。其實觀世音菩薩是個男子。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於男相。《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可見是男相。至於觀世音菩薩在此世界多現女身道理有二:
1、觀世音以多苦眾生為救濟對象,而在人類眾生中,以女眾的痛苦為最,因此多示現女身,與女子打成一片,而引導他們走向解脫大道。
2、女眾痛苦雖多,但內心中的柔和慈善勝過男子。特別是母愛,觀世音深知世間母愛的偉大,所以處處示現女身,感化世間的女人,將世間的母愛加以淨化而擴大,去慈愛一切眾生,成就正等正覺。
女相只是觀世音隨類應化的示現,而不是真正的性別。
下面可以給大家講一個魚籃觀音的故事:
在唐朝時,觀音示現了一個賣魚的婦女,她長得很漂亮,村莊上的青年都在追求她,希望與她結為夫妻。由於人太多了,無法應付,賣魚婦就對他們說:“佛教中有一部普門品,誰在三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結果有四五十人背熟了,她又說“有一部金剛經,誰在五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結果仍有十多人,又說:“有妙法蓮華經,誰在七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結果,只有馬姓青年做到了。賣漁夫就嫁給了他。新婚當晚,馬郎歡天喜地,但賣漁婦忽然肚痛死去。馬郎悲痛欲絕,在出殯的那天,忽然遇到一位老僧,看到他悲傷的樣子就對他說:“你所娶的美女,並不是世間一般的女子,而是觀世音菩薩示現來度化你們的。悲心深切的觀音,因知悉你們村莊的老幼,不信奉三寶,特方便示現美女來度化。如果不信,可以開棺一看。”馬郎打開棺材一看,去世的美女根本就不在棺中,再回頭看那老僧也沒了蹤影。其實,不僅賣魚婦,連老僧,都是觀音的示現。目的在於讓這個村莊裡的人們,真真切切的覺悟,真真切切的信奉三寶。從此,不僅馬郎發心出家修行,村莊裡的人也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佛教中有句話“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是菩薩度生的最大方便。
(四)觀世音的化現
觀世音菩薩隨類化身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份,如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足踏鰲頭觀音、八臂觀音、十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等。其中有很多人不大理解的是千手千眼觀音。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一個傳說說起。據汝州志中的記載,過去楚莊王的第三個女兒叫妙善,是個非常孝順的孝女。一次楚莊王病得很重,醫生說必須要用親人的手眼作藥引才能醫治。妙善公主毫無難色的割下自己的手眼,使父親病癒。等到父親病好了,妙善公主也坐化了。醫生告訴楚莊王,公主實際上就是觀世音菩薩,說完醫生也立刻不見了蹤影。楚莊王大為感動,且建香山寺,封公主為大悲菩薩,塑像以示紀念,並囑宦官要塑公主“全手全眼”之像。結果宦官聽成了“千手千眼”,於是就有了“千手千眼”的觀音像。當然這固然是傳說而已。
如依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如來時,靜住如來曾經為他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並且要他持此咒心,於未來惡世中,普為一切眾生作大利樂。觀音菩薩聽了這個咒後,立即發願:“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分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此願一發,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震動,十方諸佛亦都發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千手千眼具有象徵性的含義:
所謂“千手”是象徵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
所謂“千眼”是象徵觀世音菩薩深邃不可思議的智慧。假定智慧不夠,雖有心度化眾生,但對一切眾生只能說一種法,是不能饒益一切有情的。觀世音因智慧深妙,能對各種不同的眾生,說各種不同的教法,普度一切眾生。

本品品題略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本品以人法立題。前面已介紹觀世音菩薩,下面重點介紹普門品。
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於這一類,物以類聚。在妙法蓮華經中,佛將觀世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到這裡來講,所以稱之為“品”。
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通的意思。如我們面前有了一道大門,這樣任何人就可以自由的出入了。
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道、聲聞、緣覺、菩薩、佛,而開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十界無門,唯人自造”。我們的善惡行為,就決定了掌握哪道門的鑰匙。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以稱為普門的,唯有佛道一門。原因何在?
世間的六趣是屬於有漏之門,不是無漏智慧,自然不得名“普門”。
聲聞、緣覺通常被稱為空門,對於生死煩惱只能了脫一半(自利),所以也不能稱為“普門”。
菩薩之門,落於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能稱“普門”。
佛道之所以可以稱為“普門”,因其大悲願力和無漏智慧,一門一切門,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中道妙法。開一切門,無礙自在。為度生可入一切門,方便圓融,故名“普門”。
有人要問,“成佛才能稱普門,觀世音菩薩未成佛,怎么也叫普門呢?”觀世音隨類應化,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應化之跡。
從本方面談,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當然可以稱普門。
從跡方面談,觀世音菩薩雖然未成佛,但已到補處的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游諸十門度眾生,所以稱為普門。
總之,菩薩因其大悲現身於十方,觀眾生之機而化度。廣說諸法,分身百類,不是專用一法一門,所以叫“普門”。
普門有十種:
1、慈悲普門: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菩薩以一念慈悲心,濟度一切眾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賢不肖。以眾生之苦為苦,眾生之樂為樂,絕沒有怨親之分,此種慈悲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予樂拔苦”是慈悲的本義,雖然同樣稱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淺之分,分為三種:
a、愛見慈悲:又稱為“生緣慈悲”。這樣慈悲是有限有分別的,人分親疏,地分遠近,雖有慈悲,但不夠普遍廣大,為一般世人所具。非普門。
b、法緣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聖者所有的慈悲,此聖者雖已通達諸法因緣而生,緣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還有其緣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隨緣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眾生,所以仍不是普門。
c、無緣慈悲:這是佛菩薩特有的,可稱為“普門慈悲”。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我是眾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來同體,所謂樂人之樂,憂人之憂,人事即我事,你苦即我苦。無自他分別和人我之相,而成就“同體大悲”。既無人我之相,安有能緣之我、所緣之人?所以佛菩薩終日度生,但不見一人為己所度,而成就“無緣大慈”。以此無緣慈悲通徹上聖下凡,四聖六道,真是“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
2、弘誓普門:
即救度眾生的實際目標。四弘誓願即普門大願。知眾生唯是我自性中(心中)之眾生,無分別,故“自性眾生誓願度” 。
3、修行普門:
讓所有眾生都能修有所成,進入大乘清靜圓滿佛地,是為“修行普門”。謂“一個不剩”。修行,需解行並進,聽經開智慧是解;念佛念觀音是行。解為目,行為足。有解無行,如有目無足;有行無解,如有足無目。目足兼資,方能證得妙法。
修行的方法,雖然千差萬別,而觀世音菩薩,皆以“一心”而修種種行,則無一行不普遍,故為“修行普門”。
4、斷惑普門:
惑之根在於無明,觀世音菩薩以圓通普遍法界智,斷根本無明之惑,根本既去,枝末亦亡,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斷一切斷,不受諸惑困擾。故云“斷惑普門”。
5、入法門普門:
八萬四千法門,遍學不能。且從一門深入,入一無妄,豁然貫通,則一門具一切門皆具,一門入時門門入,一路通時路路通。觀世音菩薩證到耳根圓通,所有百千三昧,恆沙功德,無不圓證,故云入法門普門。
6、神通普門:
證得法門後,六根清靜,即有六種神通: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無漏。前五種神通,天人鬼神都可以有,無漏通則需了生死煩惱,證到不生不滅的地步,才能具足。眾生本具六通,但因煩惱妄念的執著,未能證得,如能放下萬緣,息下煩惱,神通自然具足,而不須外求,佛法不以神通為貴,而重在解脫,若專以神通為事,便落入邪魔外道。
菩薩的神通與羅漢的神通又有區別,羅漢只能於六道中見種種,菩薩則能洞觀三千大千世界以內的一切,觀世音菩薩是果後行因的大菩薩,故他的神通力廣大無邊,無所不見,無所不現,所以稱為“神通普門”。
7、方便普門:
方,為方法,便,為適宜。即以種種方法,觀機逗教,隨類應化,應眾生種種方便而示現,以普遍其教化,故為“方便普門”。若非如此,便非方便了。
8、說法普門:
說法無非是為了度眾生。法有大小權實,貴在能達其根機而說何法。觀世音菩薩具大神通力,無論何法,無不通說,如一雨普潤,眾生各得其益,所以為“說法普門”。
9、供養諸佛普門:
觀世音菩薩雖已成佛,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悉心供養,故稱“供養普門”。
10、成就眾生普門: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類應化身,於六道中,處處教化,以至在餓鬼道中化現“燃面大士”。承受種種痛苦,饒益一切有情,如天降雨露,大地萬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澤。故曰“成就眾生普門”。
因以上十種因緣,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本品譯者簡介

本品原為梵文,。
姚秦,指我國古代五胡十六代時期的一個國家。鳩摩羅什是人名,他是龜茲國人,因其幼年賦性聰明,才氣超人,且少年老成,所以他的名字又可譯為"童壽"。在距現在1500多年前,他來到中國,後被姚秦國的君主留在國中,並贈逍遙園作為翻譯佛經的道場。什公成為中國譯經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 什公所譯的典籍一共有七十四部,如:《坐禪三昧經》、《阿彌陀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 因什公精通經、律、論三藏,所譯經典妙美無比,並以此自利利他,教導眾生,故稱為“三藏法師”。 什公在其臨終時,告訴弟子:“我所譯之經,如無錯誤,吾身雖化,舌終不壞。”圓寂荼毗時,其舌果然完好不壞。由此可知他所翻譯的經典,確無錯誤之處。
現此品為什公所譯,當然正確無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