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G小調,OP.16,作於1913年,因當時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殺,故此曲呈獻給斯密特霍夫·因原譜丟失,普羅科菲耶夫1923年憑記憶再整理而成。新穎的和弦和配器、具有濃重普氏風格的樂思,是此曲的一大特徵。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時,因為一直是節奏的激烈敲擊與不協和弦的連續,曾遭許多人退席謾罵。多數報導稱:“這種未來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我們是來享樂的,我家的貓也會彈這種音樂。”而當時賈吉列夫正是聽完此曲而邀請普羅科菲耶夫為他創作舞劇音樂,批評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則稱:“我確信10年後,聽眾會給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天賦,報以相當的掌聲來為昨日冒失的嘲笑贖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 外文名: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inor,Op.16
  • 題獻:斯密特霍夫
  • 創作日期:1913-8-23
  • 演奏時長:約30分鐘
概述,自我評價,創作背景,業界評價,改編歷程,作品介紹,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第四樂章:,

概述

自我評價

普羅科菲耶夫自己曾說,No.3是音樂的,華貴浪漫;而No.2是物理的,抽象而艱深。並且他也親口承認在這首曲子裡把音符寫得太過於多,幾乎不能演奏而且不適宜演奏。

創作背景

創作此曲是因為其摯友的英年早逝對他造成了極其深重的打擊,普氏在一種神經質般的沮喪與壓抑中完成了創作,寫得難度如此恐怖是一種憤懣和抑鬱的發泄。

業界評價

此曲發表並首演之後惡評如潮,更被古典樂界譏諷為“比一隻發情的雄貓在鍵盤上亂蹦所發出的聲音還要難聽”,原稿同時也被普氏不慎遺失。

改編歷程

十年之後普氏憑藉記憶與錄音復原了此曲的樂譜,並且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再一次的對此曲進行修訂(在原著的基礎上傾其所有盡其可能的加上了大量的音符和旋律,更瘋狂地強化對於技術對的超高要求),使此曲在難度和技巧上變得幾乎達到人類的極限,最誇張的時候甚至要求奏者在一秒之內彈奏十多個音且要求絕對的清晰度和獨立性,普氏自己將其形象地形容為“顆粒性”。
如果說最初的No.2是一部發泄憤懣與驚恐抑鬱之作,那么最終的No.2則完完全全升格為一首登峰造極、輝煌而瘋狂的炫技神曲。這是一位鋼琴大師在他生命中低谷的時候所完成的最凝聚其智慧與技術的偉大傑作。
作品正式發表之後半個世紀以來幾乎無人肯高攀。

作品介紹

此曲共4個樂章:

第一樂章:

小行板,G小調,奏鳴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弦樂撥奏和單簧管2小節序奏作引導,鋼琴左手彈分散和弦,右手出現充滿憂愁的第一主題。主題在木管與鋼琴間一來一往後,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題為小快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後,不斷展開華麗的音型。移至長笛雙簧管、長笛與單簧管後,稍慢一點,以樂隊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以鋼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開第一主題華麗發展始,以快速達到高潮,平靜之後再現部鋼琴一出現第一主題立即結束。

第二樂章:

諧謔曲,活潑地,D小調,三段體,為快速進行的托卡它型樂章。第一段一開始就以強烈的鋼琴主題為中心,弦樂撥奏,管樂作滑稽音型夾在中間。中段是伴奏的樂隊不斷奏躍動性樂念,鋼琴不斷繼續托卡它音型。

第三樂章:

間奏曲,溫和的快板,三段體。第一段以樂隊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鋼琴進入作華麗發展。中段小提琴撥奏出明確主題並加以發展,鋼琴一再奏滑奏音型,樂隊與之互為糾纏,構成優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種不同變化。

第四樂章:

暴風雨般的快板,G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ABCBA結構。A以鋼琴與長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鋼琴以敲擊手法進入,與弦樂撥奏形成對比。B速度轉慢,鋼琴敲出一半和弦後,單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羅斯風格的D小調旋律,鋼琴繼承後再交給低音管、雙簧管,圓號又以逆行。C速度轉快而進入快板,長笛與弦樂撥奏造成音型交疊,樂隊咆哮和鋼琴和弦構成高潮。平靜後,在沉重的和弦後,鋼琴獨奏華彩,B段要素再現,到行板趨於平靜,又變成快速音群,鋼琴冥想性獨奏。然後樂隊形成尖銳的音響,回到熱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後進入C段要素構成的短小終結部而結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