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淨寺(山西省襄汾縣寺廟)

普淨寺(山西省襄汾縣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淨寺位於中國山西省襄汾縣趙康鎮史威村南側,又稱南史寺,在侯馬、襄汾、新絳三縣(市)交界處,占地面積5624平方米,建築面 積818.77平方米,現存為元明時期建築群,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淨寺
  • 外文名稱:Net temple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襄汾縣
  • 占地面積:5624平方米。
地理位置,建築結構,主要景觀,保護開發,史料記載,

地理位置

山西普淨寺在山西襄汾縣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在侯馬、襄汾、新絳三縣(市)交界處。
一進寺院,可以看到,建築規模敞朗,殿宇巍峨。普淨寺創建年代已無從考證,相傳為漢代初建。從南至北依次有玉皇殿、關帝殿、大佛殿,融神、儒、佛於一寺,在中國的寺廟構造實屬少見,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寺東、南有汾水環繞,西、北毗鄰呂梁山麓,恰處晉南靈秀之地。
細觀中國的寺廟,多數遠離村莊,有脫離俗塵之感,而普淨寺卻建在平曠地帶,建在村莊附近,這在中國的寺廟選址中也極為罕見。

建築結構

占地面積5624平方米,建築面積818.77平方米,現存為元明時期建築群,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其寺規模敞朗,建築巍峨。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元、明遺物。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懸山式。菩薩殿五間內柱設在前槽,依柱築扇面牆一道,牆前為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豐潤嫻雅,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牆後地藏、道敏、冥化端莊肅穆,十殿閻凝神對坐兩側。最後為大雄殿,五開間六架椽,原為懸山式,後改為硬山,斗拱四鋪作單下昂,殿內後槽施二金柱製成佛龕,柱上用蟬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內額直達兩山,次間大爬梁由檐頭直承平梁以下,結架純系元構。龕內塑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聖,其中二菩薩身式修長,衣飾合體,面形上方下圓,神態嫻靜慈祥,塑工頗為精巧。2006年05月25日,普淨寺作為元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普淨寺

主要景觀

普淨寺坐北向南,山門上掛“普淨寺”金字豎。步入山門,只見“哼”、“哈”二金剛峙立兩側,剛勁雄壯,威嚴肅穆。據說這“哼”、“哈”二將一個叫鄭倫,一個叫陳奇,原本都是商紂王的大將,後來“哼”將鄭倫歸順了周朝,周滅商以後,姜子牙歸國封神,特封鄭倫、陳奇二將鎮守佛祖山門。“
通明宮
穿過山門,舉步便到“通明宮”前,這是一座面寬五間的懸山式明代建築。為什麼要把天王殿稱為“通明宮”呢?原來大殿正中央供奉的不是大肚彌勒佛,而是玉皇大帝,這一改變反映了元、明以後佛教進一步漢化的實際。當然東西兩側依然是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手握寶劍,氣勢不凡;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面目清秀;西方廣目天王,手上纏繞一龍;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寶傘,左手握銀鼠。內容反映了人們祈盼“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善良願望,從藝術造型上來看,也達到了形象逼真的程度。
普淨寺遠景普淨寺遠景
菩薩殿
從天王殿往裡走,便是菩薩殿。菩薩殿也叫“地藏殿”、“十王府”,大殿面寬五間,內柱設在前槽,依柱築扇面牆一道。牆前為千手觀音和善才童子,殿內兩隅坐著“十八羅漢”,儼然一幅“十八羅漢觀音”,可是一細數卻發現只有十六羅漢,向村民打問,也說不出緣由。
在菩薩殿的四周,有十殿閻君和十八羅漢,皆凝神注目,表情各異。歷經數百年,油彩清晰依舊。在關帝殿里,南向為關聖帝君和周倉、關平塑像。關公凝目注視,似乎在對世人昭示著他的忠和義。
再轉過頭來,只見十大閻君分坐兩側,令人望而生畏,中間地藏菩薩、道敏、冥公端莊肅穆,又儼然一組“十帝閻羅朝地藏”。在千手觀音的背面,有一尊韋馱天神塑像。
傳說民間傳說,韋馱原為魯班弟子,家住峨眉山下,生活相當貧窮。他看到百姓橫度嘉陵江,常因江寬水急而喪命,決心憑自己的手藝掙錢為民造橋。恰在此時,觀音雲遊峨眉,見百姓無法過江而怨嘆,便頓生慈悲,化作一少女,化緣造橋。於是貼出一張告示:農曆三月十三日,在江心站有一少女,誰能用銀錠擊中她,即可娶其為妻。於是四鄉八里的顯赫貴族、公子哥兒雲集江邊,紛紛把錢投向江中少女,奇怪的是銀錠皆落船中,卻始終未著少女之身。此時韋馱做工歸來,正好路過這裡,一位老者拍著韋馱的肩膀說:“只要你真心,我保證你投中她。”韋馱半信半疑將銀錠擲去,不偏不倚正中少女胸懷。觀音大驚,仔細一看,見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搗鬼,只好收攤答應嫁給韋馱,但是她說:“咱們只能做背對背的夫妻。”所以,在很多寺廟中都把韋馱塑像放到觀音的背面,人們說這是“背面夫妻”。這種格局和傳說,表明佛教傳入中國已不再那么堅挺肅穆,不僅與道教相互影響,而且也越來越變得富於彈性,富於人情味了。
普淨寺正面普淨寺正面
大佛殿
殿內古磚大都已碎成片,但是總體完整,似乎在展示著當年寺廟的旺盛香火。在佛龕前的功德箱裡,零零散散地存著香火錢,說明香火依舊。 在天王殿(玉皇殿)里,正面為玉皇及侍者塑像,威嚴而莊重。塑像彩繪依然清晰可見,雖然歷經幾百年的蒼桑歲月,但是古韻猶存。兩側為四大天王塑像,王冠甲冑,分別手持劍、傘、琵琶、寶塔,神情肅穆。
羅漢殿
羅漢殿里有一組佛像,為觀音“千手千眼佛”及善才童子。相傳,千手千眼佛像是為了紀念三姑娘捨命救父的感人行為而塑造的。在世界佛像之中,千手觀音像,堪稱是中國佛界的國寶與國粹,在不為世人多知的普淨寺里也有明代“千手觀音”佛像,聞之令人感嘆唏噓!

保護開發

普淨寺是保存完好的一組元明時期的建築群,其結構是研究元明時期古建築的珍貴標本,尤其是元代與明代早期的大量塑像,更是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美術史與傳統雕塑的代表作,在古建築群研究和藝術研究上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襄汾縣文物局副局長自豪地說,“在縣文物辦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普淨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些年的功夫沒白費,總算申請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看守廟宇數年的巨春德感慨地說,“我們要更好地看守,不讓任何人來破壞,不落後代的罵名。”據了解,每年玉皇大帝的誕辰正月初九時,寺里香火旺盛,來上香求願的人很多。
普淨寺普淨寺
儘管大體已經維修,但是因為年代久遠,羅漢殿還是出現較大的裂縫,玉皇殿也有以前修復的痕跡。“由於資金原因,現在還不能全面修復,只能每次維修一部分,”襄汾縣文物辦主任趙惠宏說,“難度肯定是有,資金睏乏是首要困難,但是要盡全力來保護‘國寶’”。
大佛大佛
普淨寺於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這裡遠離城市,交通不便,因此外地遊客寥寥,只有廟會期間當地百姓才雲集這裡,這讓人不禁生出幾分感慨。不過聽村民們講,縣裡前不久已派人來測量過,要修一條旅遊專線公路,把丁村、汾城和普淨寺聯在一起。聽到這裡,同行的人無不感到欣慰,都期望著這條連線著好幾處“國寶”的旅遊公路能早一天建好,到那時,普淨寺這顆古晉大地上的明珠,一定會重放異彩的。
大雄寶殿
普淨寺的大雄寶殿建在磚石台基之上,看上去宏偉巍峨、氣勢恢弘。殿門上書“大佛殿”三個大字,落款是“姑射山頭放鶴人題並篆”。殿內明間設佛壇,供奉著“華嚴三聖”:中為釋迦牟尼,通身鎏金,袒胸赤足,慈眉慧眼,神態安詳,兩側文殊、普賢二菩薩,身材修長、衣飾得體、面相圓潤、神態自若,尤其是普賢菩薩塑像,端莊中流露笑姿,嫻靜中透出瀟灑,靈,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大佛殿雖系元代結構,但整體框架四山都是漢代建築基礎,如今在大佛殿頂平檁上仍有“維大元國大德柒年潤叄月拾捌日……重修”等草書字樣,既然是元代重修,那么大殿究竟始建於什麼年代呢?
木瓜樹
普淨寺院東南隅,還有一棵木瓜樹,據說這棵樹是初建寺時所植,為的是普渡眾生,製藥活人,雖然已逾1900多年,幾經枯榮,但如今依然是樹幹挺拔,枝繁葉茂,亭亭玉立,冠如巨傘。村民講,世界上千年以上的木瓜樹,現在只有兩棵,普淨寺一棵,另一棵在瑞士伯爾尼。他們還把這棵奇樹與大佛殿以及三菩薩中的普賢菩薩稱為普淨寺“三寶”。
木瓜樹木瓜樹

史料記載

據林宏躍先生《臨汾宗教》一書說,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普淨寺大殿左側廢墟中發現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殘碑一座,碑文有“後漢明帝永平七年,聲教流於震旦,是以立剎,孝義郡南30里余有社,曰南史寺,號普淨,寰中古剎,海內名藍,敝雲水之情丘,挾山水之英秀”的記載。由此可知,普淨寺始建於東漢明帝七年(公元64年)距今已有1944年的歷史,比建於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霍山南麓俱盧舍寺(今洪洞廣勝寺下寺前身)還早83年。可以說與普淨寺建寺時間相當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洛陽白馬寺,建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再一個就是五台山的顯通寺,建於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稱大孚靈鷲寺。這說明,普淨寺不僅是佛教傳入臨汾的最早記錄,同時,也是與中國佛教同生同歲了。
普淨寺壁畫普淨寺壁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