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普通新聞報導獎

普利茲普通新聞報導獎,普利茲新聞獎是由美國著名記者和報紙經營人約瑟夫·普利茲創立的。自1917年頒獎以來,其獲獎作品一直被譽為“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獲得該新聞獎更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利茲普通新聞報導獎
  • 時間:1917年
  • 創立者:約瑟夫·普利茲
  • 地位: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概述,背景,獎項情況,相關內容,

概述

普利茲普通新聞報導獎,普利茲新聞獎是由美國著名記者和報紙經營人約瑟夫·普利茲創立的。自1917年頒獎以來,其獲獎作品一直被譽為“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獲得該新聞獎更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我們知道,新聞作品往往折射著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價值標準和文化傳統。作為美國新聞最高獎,普利茲新聞獎集中體現了美國主流的新聞價值觀。

背景

美國新聞界向來有“揭醜”的傳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進入了所謂的“鍍金時代”,開始興起以“揭醜”為主的負面報導。當時的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空前富裕,但是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社會結構在短期內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也產生了種種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社會的腐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普利茲倡導報紙進行揭露性報導,他說:“罪惡、卑鄙、腐敗最怕的就是報紙,因為任何法律、倫理、規章制度都無法和報紙相比。”①由普利茲擬定的“新聞揭醜”思想後來逐漸成為了美國新聞思想的主流話語傳統。
在歷屆普利茲獎的獲獎作品中,“揭露性”負面新聞報導占有絕對優勢。有統計表明,在1917年~1990年的580個新聞獎中,約有40%屬於此類新聞。在今年評出的13項獲獎作品(特稿寫作獎未頒出)中,屬於負面的有10項,占了總數的76.9%,屬於正面的只有一項——《洛杉磯時報》因其對沃爾瑪的商業策略的報導而獲得解釋性報導獎;而在29項最後入圍作品中,屬於負面的有22項,占了總數的75.9%,屬於正面的只有一項,僅占入圍總數的3.4%。本屆獲獎作品中負面報導的題材廣泛,涉及了職場安全、森林火災、入學黑幕、越戰醜聞、伊戰報導、政府腐敗等問題。
雖然以負面報導為主的“揭醜”新聞屢獲大獎,但是這並不表明普利茲獎對現實社會完全持否定態度,相反,普利茲新聞獎的評選標準顯示了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即自由意志、社會責任感、民眾知情權、信用、監督權、社會正義與同情心等。一方面,負面報導通過嚴肅尖銳的揭露與抨擊,來促使社會作出一定的改革;另一方面,這些報導在社會功能上也起到了緩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減壓閥”的作用。總之,普利茲獎是主流政治文化和新聞精神的產物,它維護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宣揚美國社會的文化傳統與道德觀念。

獎項情況

獎項 體裁 題材 性質 獲獎媒介 獲獎人
為公眾利益服務獎 綜合 職場安全 負面 紐約時報
突發性新聞報導獎 報導 加州大火 負面 洛杉磯時報
調查性報導獎 報導 越戰醜聞 負面 刀鋒報 麥可·D·薩拉赫、米奇·韋斯喬·馬赫爾
解釋性報導獎 報導 被忽略的醫學問題 中性 華爾街日報 凱文·赫林科爾、托馬斯·M· 伯頓
專題報導獎 報導 入學黑幕 負面 華爾街日報 丹尼爾·戈爾登
國內報導獎 報導 沃爾瑪的成功秘訣 正面 洛杉磯時報
國際報導獎 報導 伊戰報導 負面 華盛頓郵報 安東尼·沙迪德

相關內容

第91屆美國普利茲新聞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揭曉,《華爾街日報》憑藉關於中國經濟的系列報導獲得最佳國際報導獎。這是繼去年《紐約時報》一組有關中國法治化進程的報導獲獎之後,中國報導連續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獲獎文章共有10篇,分別為《買房難──中國中產階層的心聲》、《中國汽車業發展令決策層喜憂參半》、《“長江女神”芳蹤已逝?》、《中國赤腳醫生打響環境保衛戰》等。
道瓊斯公司執行副總裁兼《華爾街日報》出版人戈登·格羅維茨表示,該報對中國經濟的報導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審視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視角,獲得普利茲獎是實至名歸。
瀏覽《華爾街日報》的十篇獲獎文章可以發現,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在探討中國經濟成長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這些文章都是從具體的新聞事件切入,揭示了經濟成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血鉛事件”敲響環保警鐘》記錄的是甘肅省新寺村一家製造鉛錠的工廠生產10年造成村民體內鉛含量超標的事件。
文章說,“不過,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政府官員已深切地認識到包括鉛在內的有毒物質的危害……中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鉛污染,例如在九十年代末淘汰了含鉛汽油,通過了更嚴格的有關工作環境的法令。”
《“長江女神”芳蹤已逝?》介紹了瑞士人弗魯格被中國人王丁所從事的保護白鰭豚的事業所感染,自己也率領科考隊拯救白鰭豚的故事。《中國赤腳醫生打響環境保衛戰》記錄的是五年以來福建省屏南縣鄉村醫生張長建和當地村民一起保衛當地環境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