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會館文化

晉商會館文化

會館是同鄉人在異地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最初的會館,主要為客籍異地鄉人的聚會場所,隨著經商活動的擴展,會館的建立又有所發展,晉商會館的發展,不僅表現為大量建立新會館上,而且更表現為會館宏偉的建築規模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商會館文化
  • 源自:晉商會館
  • 地區:山西
  • 性質:文化
會館文化,會館的功能,會館的性質與價值,

會館文化

一、晉商會館的產生與發展
有人說:中國最早的會館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人在異地建立會館,最早的始於明朝隆萬時代。據《藤蔭雜記》卷六《東城》載:“尚書賈公,治第崇文門外東偏,作客舍以館曲沃之人,回喬山書院,又割宅南為三晉會館,且先於都第有燕勞之館,慈仁寺有餞別之亭。此賈公為賈仁元,字西池,山西萬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曾任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戍政,克經筵官。賈氏任京官時宅第在崇文門外,曾辟宅南為三晉會館。當時的會館規模較小其功能主要是在京的晉籍士人聚會場所。明代實施開中法以來,晉商以“極臨邊境”地理優勢,捷足先登,漸成為明代最有勢力的商人群體。京師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商為活動方便而設會館於京師。《晉冀會館碑記》記述了原初設會館之起因:“歷來服官者、貿易者、往來奔走者不知凡幾,而會館之設,顧獨缺焉。……雖向來積有公會,而祀神究無專祠,且朔望吉旦群聚類處,不可無以聯其情而冷其意也。議於布巷之東蔣家胡同,購得房院一所,悉毀而更新之,以為邑人會館”(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晉商會館創始最早年代,約明中後期。山西平遙顏料商建立的顏料會館,清乾隆六年《建修戲台罩棚碑記》稱“我行先輩,立業都門,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長,自明代以至國朝百有餘年矣”。按清乾隆六年(1741)上溯百有餘年,當為明代萬曆後期天啟初年。又《臨襄館山右館財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築落成記碑》載:“吾鄉自前明,即有山右會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臨汾東館記》載:“臨汾為山右平陽首邑,其立館於京師也,自前明始”(以上均見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可見,晉商至遲在明代中後期已在北京設立會館了。
入清以後,晉商設立的會館有了蓬勃發展,大體上前後在京師設會館有40處以上,與此同時,在國內名商埠集鎮也先後設立了晉商會館。這些會館的設立,首先與當地商業、經濟的發展與交通有著很大關係。以河南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為例來說,這裡在明代尚是裕州(今方城縣)興隆店,也就是一個過路小店。在明代的河南地圖上還無“賒旗店”。在清代的河南圖幅上,才標出賒旗店。也就是從清代,賒旗鎮才有所發展。原來賒旗店地處漢水交流的唐河上游,潘、趙二水環繞如帶,由鎮東北與西南流過,後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繼續南流入湖北襄陽(今襄樊),最終匯入漢水,直通漢口;而北經萬城、平頂山,可直達洛陽、開封,於是清代的賒旗店逐漸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陸要衝,為兩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陝西九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雲貴驛道的中間站,於是山陝等省商人紛紛到此建房設店,流寓定居,使賒旗舟楫車馬,熱鬧非凡。糧食、棉花、食鹽、布匹、煤炭、竹木、茶葉、桐油、生漆、藥材、麯酒等各種物資匯集此鎮貿易、儲存、轉運,形成一個物資貿易中心。當時僅從事南北貨物過往成交的過載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位於賒旗鎮東北的一個水運碼頭)”之說,賒旗店迅速發展為“北走汴路,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繁華巨鎮。而在賒旗店最活躍、最有勢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他們最早來到賒旗店從事茶葉、綢緞、刺繡、木材、食鹽、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轉運,其中茶葉為晉商經營的最大宗商品。請人衷乾《茶市雜詠》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此處“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鉛山縣)運至河南賒旗店,再由此北運關外。山西茶商採買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葉後,由水陸兩路運抵漢口,由漢水至襄陽,轉唐河北上達賒旗店,再改陸路,由馬匹馱運北上過平頂山、洛陽,渡黃河,入山西,經晉城、長治、祁縣,到太原、大同,再經張家口或歸化(呼和浩特),用駱駝,穿越戈壁沙漠,運至庫倫(烏蘭巴托)、恰克圖與俄蒙商進行貿易。賒旗店正是這條“茶葉商路”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於是,山西商人為了適應貿易的需要,首先在賒旗店創建了晉商會館。由上可見,晉商會館在各城鎮商埠的建立,是經商活動的需要。
據不完全統計,晉商除在京師設立了許多會館外,又先後在天津、山東聊城、館陶恩縣、東阿、濟南、上海、江蘇揚州、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江蘇盛澤大館圩、江蘇盛澤西楊圩、江蘇鎮江、湖北漢口、湖北鍾祥、湖北當陽、湖北鄖西、湖北隨州、湖北江陵、湖北公安、湖北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河南舜陽、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南賒旗、廣東佛山、廣東廣州、湖南長沙、湖南湘潭、廣西南寧、青海西寧、新疆巴里坤、安徽蕪湖、安徽渦陽、吉林、瀋陽、重慶、四川成都、四川灌縣、福建福州、內蒙多倫諾爾等地設有會館,清代晉商會館幾乎遍布全國各行省、商埠。
如開封的山陝會館,由清乾隆年間山西旅汴客商集資興建。道光時,陝商加入,易名山陝會館。1933年甘肅商加入,又易名山陝甘會館。該會館建築巍峨壯麗,布局嚴謹、裝飾華麗,尤以磚雕、石雕、木雕精美絕倫,堪稱“三絕”。會館前有雕磚砌成的照壁,上嵌“二龍戲珠”、“八仙過海”及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大大小小透空磚雕圖畫,尤其一對小巧玲班的算盤和帳簿,顯露出會館濃郁的商業氣氛。照壁兩邊有掖門,在右為鐘鼓樓。順甬道北向有牌樓,飛檐相錯,斗拱互交。牌樓後有正殿、配殿,均用琉璃瓦覆蓋,翠碧輝煌。殿樓內外浮雕、透雕。造型生動優美,堪稱清代雕刻藝術精品。館內關帝廟有關羽的雕刻比比皆是,如鐘樓上有“關公斬蔡陽”的木雕,牌樓有“關羽封金”、“脫離曹營”、“過五關斬六將”等雕刻。牌樓下部抱鼓石有“狄仁傑登山望母”、“薛仁貴汾河灣夫妻相會”等雕刻。山西商人把鄉土題材融於建築藝術之中,使人觸景生情,親切異常。洛陽的山陝會館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道光時曾修繕。殿宇房間計有“中正殿五間、關聖帝君拜殿五間、殿前牌坊一座,對面舞樓五間、照壁一座、東西門樓四間、配殿東西各三楹,官廳各三間,香火僧住屋四院、山門三間,修廊二十間”。整個建築面積達1000餘平方米。其建築形式是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層次分明。殿堂採取台階式上升的整體建築結構,為我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集建築、雕刻、繪畫、陶瓷工藝為一體。正殿為九脊單檐,採取半拱挑脊、檐牙高啄,鈎心鬥角、雕樑畫棟、鳥犖翼飛,鎮脊獸有飛龍、麒麟、虎、獅、怪獸、馬、牛、羊、雞、狗,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殿頂四角,塑有韓信、龐涓、子都、羅成四將,傳說以其四將虎威,驅趕妖魔鬼怪。這些人獸花卉造型,全為浮雕石刻,鋪以綠釉筒瓦,塗以彩色綠釉,屋頂罩泥達尺余。最令人驚嘆的是檐下木雕,亭台樓閣,禽獸花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上百件木雕,各有特色,精細之極。琉璃照壁為會館中一絕,洛陽人稱其為九龍壁,實為一座多彩釉陶和雕磚相結合壘砌而成的群體造型。照壁主體高七米,寬13.2米,基座高五米,其中心為二龍戲珠,八仙衛護,整個照壁自上至下各種形態的龍23條。基座上精美磚雕13幅,有人物、花卉、禽獸。在會館正中院內,屹亡著一對雄偉的石獅,獅身高2.2米,基座1.2米,雄獅掌下玩一繡球,雌獅掌了撫一幼獅,二獅對視,引人入勝,基座四周,亦刻有各種動物,更供托出獅是國獸之王,一呼百應,一行百從之威武神態。洛陽的潞澤會館,為清乾隆九年(1744)山西潞安府(今長治)和澤州府(今晉城)商人捐資而建。其館舍重樓飛檐,氣勢宏偉。院內兩對石獅,姿態威武,栩栩如生。南陽地區賒旗鎮的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會館占地5467平方米。會館在興建過程中,“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燒制琉璃瓦的瓷土,用騾馬從山西馱來。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個院落,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照壁、懸鑒樓、石碑坊、大拜殿;兩側有鐵旗桿、石獅、轅門、馬廄、鐘樓鼓樓、廂房、藥王殿、馬王殿、配殿、道坊院等。最先看到的是最南端的琉璃照壁,門仿照北京九龍壁建造,高20米、寬13米,照壁全部用彩釉陶瓷砌成,遠看色彩炫目,金翠垂輝,近看金花吐佩,玉鳳銜接,二龍戲珠,魚跳龍門。上有金闕銀鸞,下有瓊花玉萼。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光彩奪目。兩側對聯“經壁輝煌媲美富,羹牆瞻仰對英靈”;“浩氣已吞吳並魏,庥光常蔭晉與秦”。與琉璃照壁渾然一體的會館前院,豎有鐵木旗桿各一,木旗桿毀於戰火,石座尚存;鐵桿旗凌空而起,高達25米,五萬餘斤,上置鐵鑄仙鶴欲展翅高翔,下有巨龍盤繞,栩栩如生,兩側東西轅門,底層為出入會館通道,上層有城垛建築,可攻可守,帶有城堡特色。從琉璃照壁北行,就是氣勢磅磅的懸鑒樓,也稱戲樓,高30米,東西寬18米,分上中下三層,檐飛對拱,層層疊疊,環樓上下都有石雕木刻,雕工精細,生動逼真。在雄偉中見玲瓏剔透,給人以巧奪天工的感受。樓後面北是戲台,由三根大方石柱把巨大的三層戲樓凌空擎起。與懸鑒樓左右陪襯的建築物是鐘鼓二樓。鐘樓在東側懸大鐘一鼎,鍾高五尺,重二千餘斤,鳴時十里有聲,人稱“聚將鍾”,亦稱金鐘報曉。鼓樓在西側,懸大鼓一面,相傳大鼓一擊,山搖地動,人稱“助威鼓”,惜原鼓已失。鐘鼓兩樓皆是兩層起架,八角騰空,各用16根木柱支撐,頂蓋琉璃,閃閃發光。登高遠眺,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沿懸鑒樓北行,跨過在殿前三米高月台上的三座石牌坊,便是大拜殿,此為全館主體建築,由大殿和拜殿兩部分組成。殿高34米,東西寬23米,南北長40米,莊嚴華麗,富麗堂皇。殿內雕樑畫棟,彩霞燦爛,30多塊匾額金光閃閃,熠熠生輝,名人書法刻於壁間,爭相媲美。堂殿檐下大型彩色木雕,展示了《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歷史故事和傳說的圖案,人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殿門左右置有《十八學士朝瀛洲》,《漁樵耕讀》兩座巨型石雕,刻畫得花果繁茂,亭台流水,學仕趕渡,漁樵忙碌,形態生動,神情逼真。大拜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東側名藥王殿,奉祀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西側為馬王殿,反映了商人對交通運輸的重視。大拜殿後為春秋樓,樓高36米,南北長39米,東西寬28米,巍然挺立,威武壯觀,惜樓被戰火焚毀。蘇州的全晉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進入前廳兩側各有一座專為迎客奏樂而建的亭閣式吹鼓樓,樓內各塑六尊吹鼓手,各持樂器,似有陣陣鼓樂從樓中飄出迴蕩。明式戲台是會館建築精華所在,戲台高出地面二米許,三面臨空,飛檐高翹,戲台頂部採用半球形內旋式穹窿頂,在米紅色的底壁上有 324隻黑色蝙蝠和 306顆金黃式雲頭,由下向上斜行成列,相依相繞18圈最終匯集到頂部的紫銅鏡上,其建築不僅十分精美,並運用聲學原理起到了聚音作用。多倫諾爾位於內蒙古高原南端,今屬錫林浩特市管轄,是內蒙和內蒙和河北、山西的交通要衝,也是旅蒙晉商活動較早的地方。這兒不僅是牧畜及野獸皮毛集散地,而且盛產木材、魚、鹼等。乾隆十年(1745),旅蒙晉商在此修建了“山西會館”(原名關帝廟)。會館總面積5200餘平方米,院分三進,大殿四座,附跨殿六座,還有排樓、山門、配門、戲台、鐘鼓樓、神彖殿等建築物總計95間房屋。正門俗稱“過馬殿”,兩頭石雕雄獅矗立,東西各配有碑房一間。穿過正門為大戲台,戲台前兩根圓柱雕刻彩畫奇麗。戲台對面為兩座“過殿”,過殿兩側配有對稱長廊。穿過過殿為正殿,內塑關羽手捋鬍鬚像,左周倉橫刀,右關平持劍。會館兩側分別有跨院三進,房舍供和尚居住。院內假山池沼,小榭涼亭映在花木叢中,兩座鐘鼓樓,小巧玲瓏,環境甚是幽靜。(《晉商史料與研究》)
晉商會館的發展,還表現為嚴格的管理制度上。在晉商會館中大多有值年首人秉公辦事,他們輪流換班,均須協力舉善,勿得徇情。又設有司事、住持、夫役及香工等管理會館事務。據《漢口山陝會館志》載,會館管理條規定有13條,其內容主要是:
(1)所有收支帳簿、房屋、家具、菜園、地基、套用人役,總歸值年經營差委。
(2)會館宜保持清潔衛生,平素日期不準閒人入內遊覽。
(3)不準外幫借館演戲,如有徇情私借情事,從重議罰。
(4)館內燈彩家具一概不準出借,如違者議罰。
(5)晚間十點鎖門,如遇宴會燈戲十二點為止,除水龍數患外不得任意啟閉出入,如違者立驅出館。
(6)會館重地燈火最宜小心,嗣後我各幫字號如遇在館做會演戲,客散戲終主人務將廟院戲台一應燈燭親查熄滅始準回號以昭慎重,如違議罰。
(7)館內不論粗細貨物,概不準在內晾曬,以昭肅敬。
(8)本館司事、住持人等內不難留客過宿,在外不準支取銀錢貨物,自議之後倘私留客宿私賒貨物一經知覺,逐出會館,決不寬貸。
(9)水龍有備無患,倘有不測,一時出館夫投人等酒資一切照章施行。
(10)供奉香火、長年神燈,乃住持應辦之事,俟後逐日長香,務要敬謹供奉,每逢會期奉香獻酒,自必住持侍奉,年節三天,僧人間有貪閒假手他人,殊屬不恭,自議之後,住持二人輪流執香在殿侍候以昭誠敬。
(11)凡選用館丁務要小心謹慎,能幹辦事者充之,不得輕舉濫進。館之內外門巷每日打掃潔淨,館之社產市屋務聽值年者調撥,催取租息不致稍懈。館內不許容留閒人飲酒戲耍,致生事端。館外街巷不許收荒擺攤賭儲。館役不得徇情容隱不報。如敢不守館規,徇私偷懶,即行斥革。
(12)大會值年,從前十幫輪流,位年二號會辦。今增匯業,每年四號。以祀產漸增,館務紊繁。每年以四月初八日揭清所存銀兩,一切祭器祭物文契公文下首務期明悉周詳毋延。
(13)招僧住持原為供奉香火,每日長香神燈,務要敬謹供奉,殿宇香案每日打掃.會期朔望倍加誠敬灑掃潔淨在殿伺候,以便士商恭謁,平日不得隨便出外遊玩。
--------------------------------------------------------------------------------

會館的功能

一、聯絡鄉誼。晉商會館的一些碑刻,記載有設立會館之目的。如在北京的山西臨襄會館,康熙五十七年(1718)《修建臨襄會館碑記》稱:“會館之立,所以聯鄉情,篤友誼也。朋友居五倫之一,四海之內,以義相投,皆為兄弟。然籍同里井考,其情較洽。籍同里井,而於他鄉遇之則尤洽”。又在北京的山西浮山會館《重修浮山會館碑》載:“建祠立館,固由前人之締造,而興廢補缺,尤賴後人之經營,天下事大抵然也。京師為人文薈萃之地,商賈輻輳之區,不設公所,則觀光貿易者,行旅甫至,不免有宿棧假館之繁,即仕宦坐商,欲會同而聯鄉誼,亦未免參商卯酉矣,此會館之設所由來也”。又在北京的山西臨汾會館《重修臨汾會館碑記》載:“北京為首善之區,商旅輻輳之地。會館之設由來久矣。揆前人創造之初心,非僅為祀神宴會之所,實以敦睦誼,聯感情,本互相而謀福利,法意良美,至是多也”(《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可見,會館是“聯鄉情於異地”,“敘桑梓之樂”的同鄉人活動場所。
二、會聚公議之地。會館是明清晉商“敘語之地,正可坐論一堂以謀商業之公益”。在北京的臨襄會館碑記稱:“燕都自古即為天下重鎮,迄元明清三代繼續為京師,四方人士皆歸焉。而各省經商者亦皆基本於此,歷年既久,遂各籌同鄉會聚公議之地。”北京的《河東會館碑記》稱:“每公會,在京同人遠近鹹集,拜禱之餘,繼以燕會”(《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會館是異地同鄉商人會聚公議之地,所議內容包括商務、行規、會館事務、祭祖演戲等。
三、維護同鄉或同行商人的利益。如山西在北京建有河東煙行會館,乾隆時由於“易州煙莊牙儈為好,行中不通交易者幾乎經年”(《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後來依靠會館力量與牙行交涉“卒獲勝利”。山西在北京行銷桐油的商人,則通過會館借官府之力限制了牙行的勒索,於是在山西顏料會館立碑為記。洛陽的潞澤會館《老數目志碑》,則記載了嘉慶十幾年(1814)潞澤會館以商團名義,向當地稅收部門交涉減少梭布稅收的事情,此案歷時一年,潞澤商人勝訴。又有晉省商人在京開設紙張顏料、乾果、煙行各號等,夙敦鄉誼,共守成規。光緒八年(1882)十二月,有牙行六吉、六合、廣豫三店,突興訛賴之舉,凡各行由津辦買運京之貨,每件欲打用銀二錢。眾行未依,伊即在宛平縣將晉商紙行星記、洪吉、源吉、敬記四號先行控告。光緒九年(1883)四月,有晉商乾果行之永順義、顏料行之全升李、煙行之德泰厚等,在大興縣將牙行呈控。五月內,經大、宛兩公會訊斷結,諭令紙張眾行等各守舊章,並不準牙行妄生枝節,須頒發告示,各持為憑。凡我同人,無不實深感激。”自今以往,倘牙行再生事端,或崇文門稅務另行訛詐,除私事不理外,凡涉同行公事,一行出首,眾行俱宜幫助資力,不可藉端推諉,致失和氣。使相友相助,不起半點之風波。同澤同胞,永固萬年之生業”(《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可見,會館在維護同鄉或同行商人利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
四、會館內設市。據《山志臨襄會館為油市成立始末緣由專事記載碑記》載:油市之設,創自前明。後於清康熙年間,移至臨襄會館迄今已數百年。該館極寬敞,可容數百人,最宜建為商市。然實因管理得人,苦心籌劃,力為布置,用多數之金錢,成寬闊之地基,使同行無不稱便,實為吾油市之幸”(《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日本學者仁林田升在1942年曾向北京油酒醋醬業同業公會常務董事張攀曾(山西臨汾人)作過採訪。其有關油市記錄摘抄如下:
問:會館與油幣關係?
答:會館同時是油市場地。
間:油市開業時間?
答;新曆雙日上午8到10時。
問:賣何種油?
答:香油、花生油、豆油、麻油、芝麻醬。
問:貨從何處來?
答:從山西來。芝麻則從安徽、山東、北京、湖北、奉天來。
問;油市肇始於何時?
答:康熙時。
由上可知,這種會館內沒油市的形式,一直從康熙時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
五、公議行現之地。會館是公議行規監督執行場所。如河南舞陽北舞渡晉商雜貨行於乾隆五十年(1785)公議雜貨行規並在會館立碑為記。茲將行現摘錄部分如下:
買貨不得論堆,必要逐宗過秤,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合外分夥計,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沿路會客,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落下貨本月內不得跌價,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在門外攔路會客,任客投至,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結帳不得私讓分文,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在人家店內勾引客買貨,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在棧房門口樹立招牌,只寫某店棧房,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每年正月十五日演戲各家俱有齊備,如有違者不許開行。
有新開行者,必先打出官銀五十兩到店吃飯,俱要飯錢。
大清乾隆五十年歲次乙己九月十七日
闔鎮雜貨行同立
又道光八年(1828)在北京的顏料會館制定行規稱;“前因行中往來交易。秤砝之說,多有擾古。因此公立行評四桿,俱以交準,彼時來置銀砝。後來人心屢有不顧,因而公議,新置銀砝四塊,每塊重五十兩分,派四城公用。日後行中交易,銀價俱以新置銀公砝直兌,決無異說。今因行中前有舊規,相油一事議定。外來之油,誠獻行廟香資錢三錢,以備神前供用。立規之後,大家悅均。近來。人心狡猾,廣有買賣之油,不以實數報行。倘有無恥之輩,不遵行規,缺價少賣,隱藏簍數,異日諸號查出,甘心受罰,神前獻戲一台,酒席全備,不得異說。如若不允,改以狡猾,自有合行公論。倘然稽查不出,愧心亂規,神靈監察不佑。警之,戒之”。
六、祭祀神靈之地。在異地經商的同鄉在精神上需要有神靈的保護,這也是他們建立會館目的之一,因此在會館內供奉他們所崇拜信仰的神靈,定期祭祀是會館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有許多會館是在先建神靈廟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在北京的山西顏料會館最先為關聖、玄壇、財神、真武大帝、葛、梅二仙廟宇,後來擴展為會館。洛陽的潞澤會館,最初為關帝廟。南京的山西會館,先是乾隆年間把顏料坊的關帝廟作為辦公地址,後將附近民房購買予以擴大,最後成為山兩會館。晉商會館祭祀之神靈最普遍的是關羽,因關羽是山西人,以義行天下,最受鄉人崇敬,成為晉商之精神偶像。河南舞陽北舞渡山西會館有一塊《創建戲樓碑記》說出了山西商人敬奉關羽的原因,原碑記稱(《文史研究》總第26期):
山左有孔子道德高於萬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為之經,必有武以為之緯。惟我關羽生於山右,仕於漢朝,功略蓋天地,神武冠三軍,尤可稱秉燭達旦,大節垂於史冊,淘足媲美孔子,躬當武夫子稱,護國佑民,由中達外,如今普天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三晉商賈貿易□□上者夙托神庇無往不利,思仰答於萬一弗□祀像以表誠前(以下字不清)
雍正八年十月中浣
除關羽外。就是財神及行業諸神。下面是北京的臨襄會館祭祀條規:
正月初二日,祭財神。
三月十五日,恭祭玄壇聖誕。
五月十三日,恭祭關帝聖誕。
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恭祭馬王聖誕、火帝聖誕。
七月初一日,恭祭醬祖、醋姑。
七月二十二日,恭祭財神聖誕。
八月十八日,恭祭酒仙聖誕。
九月十八日,恭祭財神。
十月一日,條神。
每歲陰曆年終除夕日,恭祭列位聖神
對於各位神祗殿宇,均修建得十分宏偉。並懸掛著有眾商號送的牌匾和對聯。下面是漢口山陝會館中部分神殿對聯:
關聖帝:麟經炳千秋浩氣彌綸江漢仕商欽寶訓
鶴樓高萬尺名區輝映晉秦桑梓肅明煙
魁星樓:東郊紫氣沖霄漢
北闕文光射鬥牛
財神殿:開財之源節財之流悉賴神功為主宰
爵以馭貴祿以馭富多由明德薦馨香
天后宮:聖德齊天頒來五簡金函功操海宇
母儀稱後睹此波恬浪靜福惠蒼生
七聖殿:沐陰庥異域皆歇仁且壽
隆祭典鄉關水篤晉與秦
文昌殿:一十七世現身說法統智愚賢否悉皈化育
萬千百年司祿興文普山陬海噬鹹沐靈光
呂祖閣:點石得先生黃金鋪地
飛身來上界寶劍橫秋
泰山廟:體大物博祖陽氣之發東方
雲行雨施不崇朝而通天下
地藏庵:錫仗用當年地獄內超升不少
金仙成此日藏府中最應無邊
七、聚歲演戲及各種慶典活動的場所。晉商會館作為同鄉人的組織凡逢年過節時同鄉人常常在會館歡聚一堂,聚酬演戲。有時在商業活動取得重大勝利時,也舉辦酬神和演戲的活動。凡山西會館多建有戲台,漢口山陝會館內就建有正殿、財神殿、七聖殿、文昌殿等四座戲台,河南洛陽的山陝會館戲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戲台高25米,下面兩側為出入通道,屋頂為雙層歇山斗拱,台寬15米,深六米,戲劇廣場寬20米,長35米,可容數千人台下看戲。每逢節日喜慶,會館禮聘山西梆子戲班來此演戲,鑼鼓齊鳴,招來眾多觀眾免費看戲。河南南陽賒旗山陝會館,懸鑒樓戲自極為壯觀。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手書《懸鑒樓》匾額掛在戲台正中,戲台分三層(是除北京皇宮暢音閣、頤和園、德和閣之外的國內僅有的三層戲台)台高 5尺,寬12米,中間有石柱支撐,台頂有雙層四座大出檐。後翹屋角的單櫓歇山式屋頂,最高處有25米,相當於當今的八層樓高。中間廣場可容千人視劇,兩側廂樓以木柱隔成50間廂房,沒有 500個席位。整個戲台雄偉宏大,前後建設自嘉慶元年(1796)到道光元年(1821),用了25年的時間。日本學者仁井田升在40年代曾對北京工商會館進行調查,其所著《北京工商行會》中記述了山西臨襄會館三月十五日油鹽合行春季聚歲演戲節目單。
八、幫助同鄉的慈善機構。山西人在外經商者多,昔時交通落後,郵遞不暢,在外闖蕩,並不一定都能達到預想的彼岸,因各種災難而在異地客死者不少,會館則“專寄同鄉、同業旅櫬,不取寄資,俟購得冢地。再行代為掩埋,以成其善”,“以慰行旅,以安仕客”。一巳旅外之人,“橫遭飛災,同行相助,知單傳到,即刻親來,各懷公憤相救,雖冒危險不辭,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誼。”每當鄉人在外發生“疾病疴癢”,會館便“相傾體恤”,提供錢財、藥物。對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予以救濟,對窮儒寒士也提供方便。同時,晉商會館均購有義園(又稱義地),以為同鄉安置施櫬。據北京《臨襄會館財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築落成記》載:“會館義園置產地之建設,因之以起。意至美,法至善也。”此處即為鄉人“停柩厝棺之所”。
--------------------------------------------------------------------------------

會館的性質與價值

首先,晉商會館是在異地晉籍商人的社會組織。晉商會館均是由在異地的晉籍商人共議後自籌經費所建立。如在北京的山西盂縣會館,是該縣經營氆氌商人共議建立的組織。氆氌是藏族民間手工製作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作衣服、坐墊、掛氈、地氈之類。又經同仁共議,定出共建會館集資辦法,即每售一匹氆氌交一錠銀子,經過九年的積累,到嘉慶二年(1797)終於購置一處民房,經修葺,成為最初的盂縣會館。漢口的山陝會館,最初為關帝廟,始於順治年間。康熙二十二年(1685),又在關帝廟的基礎上正式創立了山陝會館。鹹豐時因遭兵燹毀壞,同治九年(1870)重修。我們從這次重修費用的籌集,可知會館的建立完全是商人自行組合。據該會館志載,修建費用經大眾議定,兩省字號在漢口作貿易者及過往之貨物,均按貨平允抽資,具體規定是:
水煙每箱抽厘4分,過載2分。
紅花每包抽厘3錢,過載減半。
棉花每包抽厘5分,過載減半。
川絲每包抽厘4錢,過載減半。
白蠟每支抽厘3錢,過載減半。
雜貨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藥材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木菜茶桐油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各貨未經載明者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陸陳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匯兌銀票不論收交何莊出得匯費每千兩抽厘2錢。
放銀賬者每千兩挨期抽厘1兩活期抽銀2兩。
紅茶每箱抽捐5分。
三九磚茶每篇抽捐1分8厘。
三六磚茶每箱抽捐1分2厘。
二七磚茶每箱抽捐1分2厘。
半斤磚茶每箱抽捐1分2厘。
貢尖茶每包抽捐2分5厘。
千兩茶卷抽捐1分2厘。
百兩茶每包抽捐1分2厘。
半斤貢尖茶每包抽捐1分2厘。
合茶每串抽捐2厘2毫。
皮包茶每包抽捐2分2厘。
洋淀茶每大箱抽用5分,小箱抽捐3分。
以上集資,經25年共達27萬餘兩,使修繕工程終於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竣工。
其次,會館的建立必須向首府申請立案,表現了會館對封建政府的依附性。
再次,如前所述,由於會館參與地方社會事務的管理,表現了商人與官府的相互依存關係。
複次,政府對會館糾紛予以調解,如承認會館財產等,以維護會館利益。
由上可見,晉商會館是在中國傳統社會變遷中既保存舊的傳統又容納社會變遷,含有行業性質的封建商人社會組織。
晉商會館的社會價值,可以歸納為如下兩點:
第一,體現與傳播了地域文化。晉商會館的建立使三晉地域文化得以與別的地域文化進行交流,產生一種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傳統產品,在山西的一些廟宇建築物中經常使用這種琉璃瓦,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而在河南的山陝會館建築物正殿、配殿中均使用這種琉璃瓦來覆蓋屋頂,使這一會館的建築同時具有晉豫風格。又如在晉商會館中多建有戲台,逢時過節均要在此演出晉商的家鄉戲劇,這種活動不僅對當地戲劇文化產生一定影響,而且使山西戲劇得以吸取異地戲劇文化,這種交流促進了兩地戲劇文化的發展。再如晉商會館均崇奉和祭祀關羽,在晉商會館的影響了,其他省的會館也逐漸崇奉關羽,從而推動了有關文化的發展。復如,山西盛產汾酒,其製作技術好,歷史悠久,汾酒是晉商會館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製作技術也隨之傳到異地,在山東、甘肅、東北等地,多有晉人仿汾酒用高粱、豆、米為原料制酒,稱之謂燒鍋。西寧府以青稞釀造之燒酒,即山西商人傳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釀造技術所制,致該地燒酒遠近聞名。新疆代酒,也是山西客商傳製作技術後所釀,清人祁韻士有詩讚代酒云:“梨花淡白入杯香,十宇簾前下馬嘗;轟飲不妨爭姆戰,豈知清絕紹興良”。著名的貴州茅台酒據說也是“清朝山西人經商於茅台鎮,依汾酒製法而興”(《祖國的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可見由於晉商及晉商會館在異地對山西制酒技術的傳播產生了一種新的酒文化。
第二,會館推動了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如山西商人與陝西南人,他們共同在各商埠建立了許多山陝會館,形成了山陝南聯盟,被人們統稱“兩商”。有時還有別的地方商人加入山陝聯盟,如開封的山陝會館在光緒年間又有甘肅商人加入,最後形成山陝甘會館。在四川灌縣,先後有山陝、湖廣、廣東、四川、貴州、江西、福建等七座會館,這些會館之間經常進行交流、協調在一些活動中配合行動,人們便把上述會館統稱“七省會館”。重慶的八省會館有山西、陝西、廣東、浙江、福建、湖廣、江西、江南等,後來八省會館共舉年首,協調八省會館之間的關係並訂立了協定,其內容主要是:一、共同確定與修改幫規;二、各幫新提議,須經八省年首同意;三、幫會內發生爭執,應由各省會館內年首協調解決。可見,會館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各幫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