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之都

晉商之都

在整個明清時期,太原都是“撫署”和“府治”的所在地,從行政管理與政治依從的意義上確立了太原作為“晉商之都”的歷史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商之都
  • 綜合概況:晉中市,春秋屬晉
  • 歷史沿革:從元代開始實施行省制度以來
  • 城市歷史:從元代開始實行的
綜合概況,歷史沿革,城市歷史,

綜合概況

晉中市,春秋屬晉,戰國屬趙,從秦、漢到明清均屬太原郡、太原府管轄,1949年稱榆次專區,1958年改稱晉中專區,1970年改為晉中地區,其間,晉中不是一級政權建制,而是省派出機構,在1999年晉中地區改為晉中市。而學者們研究的晉商,主要是指明清以來到民國這500年間,在歷史上屬於太原府、汾州府的商人,這些商人是明清兩代晉商商幫中的中堅力量。

歷史沿革

從元代開始實施行省制度以來,在明清兩代,山西行中書省最高機構及其署址均設在太原府。後來調整地方建制,把太原府所屬的汾州劃出,新建汾州府,但是晉中地區的大部分依然屬於太原府。資料顯示,明清以來,祁縣、太谷、文水、榆次和徐溝等晉商大戶聚集之地都由太原府所轄。
清代的太原城雖然規制承接前朝,但規模卻比前朝更加宏大,總體為南北走向的長方形構制,城周24里,城牆3丈5尺,護城河深達3丈,共開有8座城門,按東南西北順序依次為:宜春門、迎暉門、迎澤門、承恩門、阜城門、振武門、鎮遠門、拱極門等。與此八門相對應的城內主要街道也有8條,它們依次是:大東門街、小東門街、大南門街、新南門街、水西門街、旱西門街、大北門街、小北門街。在整個明清時期,太原的商貿和金融業都始終對全省起著引領和督導作用。一方面太原商人“走出去”,在兩淮、江浙、福建、四川、安徽、雲南、貴州、西北和東北諸省,經營鹽、茶、糧、帛諸項生意;另一方面他們又“走回來”,把外面的產品帶到太原出售,使太原成為全省最大的物流中心和貨貲集散地,從而形成店鋪林立、市場繁榮、物品齊全、購銷兩旺的市貿景象與商業環境。早在明朝初年,糧食、棉花、鐵器、菸草、瓷器、生絲、綢緞、棉布等230多種商品,就已在太原的市場上進入了流通領域。這些進入市場的商品,大體上可以分為13個大類,即:羅緞布絹絲棉、銅鐵礦冶、日雜百貨、文具紙張、巾帽衣飾、副業產品、乾鮮水果、陶器製品、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醫藥器械、製糖業產品等。及至明末崇禎年間,太原商人居然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主營日本國的人參販賣,同時大幅占領北京、蒙古和俄羅斯市場,頻將家具、綢緞、布匹、器皿、藥材、顏料、米麵、菸絲、白酒、茶葉、木材、瓜果、鹽和醋等商品運往北方市場,同時又將省外乃至海外的貨物運抵太原出售,及至清朝光緒年間,太原商人首開美洲貿易,成為美孚公司在太原的惟一石油包銷商。他們同時還從日本的大阪、名古屋等地採購回許多“洋貨”,使太原市場充滿時尚氣息。
梁啓超先生曾感慨地說:“鄙人在海外十餘年,對外人批評吾國商業能力,常無辭以對。獨至有此歷史、有基礎又能繼續發達的山西商業,鄙人常以自誇於世界人之前。
”誠如其言,太原及太原府,因其資源和區位優勢形成了獨特的商貿經濟區。清朝晚期,票號創立以後,山西商人的活動中心在太原及周邊地區,主要是平遙、祁縣、太谷和太原,以金融服務業為特色,其中太原為明清時期山西四個經濟板塊區的重要板塊之一和晉商極為重要的活動中心,可謂“晉商之都”。
當時的太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商人。太原西寨村閻氏家族即是由鹽業而興的太原旺族,家族子弟以商籍入學,科舉及第歷二百餘年不絕,在清代成就了著名學者閻若璩。太原皇陵村(今黃陵)張氏家族,在明代萬曆年間,除為王府看守墳墓外,開始小本經營,做燒餅生意。經四代人苦心經營,生意日隆,在太原水西門內雞窩巷開設“義誠謙”票號,在全國的商號達101處。此外,張氏家族還投資礦產業,辦有糧庫、油坊、磨坊、染坊、煙坊、藥坊、豆腐坊、織布廠等十幾處手工作坊,號稱太原首富。
清時,太原大南關的商業市場空前繁榮,店鋪林立,錢莊分號眾多。當時,市內基礎設施齊全,生活服務業發達,消費需求量極大,商貿行業雲集,人口往來穿梭,街市繁華,一些資產雄厚的商家開設了各類商號,並有兩家票號總號設在太原,還有晉泉源錢莊、晉興錢莊等。此外很多太原商人在外地投資設號,進行商業貿易,形成“太原幫”,在各地修建會館,北京儲庫營就有太原商人創建的太原會館。 平遙日升昌、蔚字號,祁縣百川通、大德通、大德順、合盛元等均在太原設有分號,如太谷曹家在太原設有錦泉和錢莊、錦元懋賬莊,為政府代辦、代墊捐納和印結,充當清政府納捐籌餉的辦事機構,解救中央和地方政府危機,充當政府財政金庫。
鹹豐年間,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太原傳集山西富商借錢助賑,喬家出借白銀三萬六千兩,曾國荃親題“福重琅環”巨匾相贈。
光緒五年華北大旱,曾國荃代清廷向晉中各票號勸募,各票號共捐銀十二萬兩,蔚字號東家侯蔭昌獨捐一萬兩,曾國荃送“樂善好施”牌匾。
太原也是晉商從事愛國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的中心。 20世紀初,以渠本翹為代表的愛國商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保礦護礦運動,創辦保晉公司,總公司就設在太原。
1909年,時任山西商會會長的劉篤敬在南肖牆創辦太原電燈公司,後來又相繼出現太原平民工廠、西北電氣廠等標誌著近代工業在太原興起。

城市歷史

中國的行省制度,是從元代開始實行的。自實行行省制度以來,太原就是山西的省會所在地。特別是自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明確置山西為行中書省,治太原路,又於次年十二月置太原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之後又改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繼而又將山西都指揮使司改為承宣布政使司。這說明,在明清兩代,山西行中書省最高機構及其署址,就均設於太原。這樣一來,太原就不僅僅只是太原府了,而更重要的還在於:它位居山西政制中樞,主導山西政務中饋,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物流的中心,同時也是山西人才和資本的薈萃與集聚之地,對全省負有轄治和管理的職能,起著輻射和濡化的作用,同時也調節和掌控著山西全省的民生指數與經濟命脈。
在明清的五百多年間,晉商的發跡和經營是遍布在山西全省的,並不只局限在山西的某一個方位和地區。其實,在山西境內,不論是商賈,抑或是大院,各地都有不少,只是尚未被開發、利用和宣傳,以致至今仍舊是“躲在深閨人未識”。正如《晉錄》上所說:“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清雍正年間的山西學政劉於義也說:“平 (陽)汾(州)為山右殷富之鄉。”何以然呢?皆因“多以貿易為生。”其實,若以商籍而論,蒲州(今永濟)的大鹽商張氏和王氏,就曾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北五省的鹽業生意;代州的馮忠、馮天錄父子,就曾一度控制了江、浙兩省的鹽業經營;太原陽曲的王繩中於清道光年間,竟從北到南在全國開設了108處商鋪;秀容(今忻州)的王廷相,光是用於向蒙、俄販運茶葉的駱駝就有兩萬多峰;原平的辛步雲不僅占據了廣闊的蒙古市場,而且竟擁有員工3000餘人,年貿易額多達1000萬兩白銀以上;曲沃的菸草業及其產品不僅行銷京城、蒙古和俄羅斯,而且光在京城開設的河東煙店就有500餘家;襄陵(今襄汾)的製紙業十分發達,一度竟成為清廷印鈔用紙的特許供應商;晉東南一帶的絲綢、煤炭、皮貨、藥材等生產和銷售也都一度十分火爆,逕自成為馳名全國的優質產品。若以大院而論,像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那樣規模和構制的大院,在山西的其它地方同樣也有不少,並各呈氣勢、各具特點、各顯風采,只是尚未被修葺和開發而已,一如老太原縣(今晉源區)的秦家大院、陽曲縣的青龍古鎮、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的晉商院落、原平縣上院村的辛家大院、萬榮縣閆景村的李家大院、陽城縣的砥洎城故址建築、清徐縣大常鎮的明清街區、迎澤區郝莊鎮新溝村的劉家大院等,就都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