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眉戶

晉南眉戶

晉南眉戶原稱“迷胡”,又稱“曲子”、“清曲”,因曲調婉轉纏綿,使人聽之入迷而得名,是一個以民歌的連線而發展起來的,由地攤說唱過渡到舞台演出的傳統戲曲劇種。 晉南眉戶的歷史主要經過了民歌、說唱、家戲、職業班社四個階段。清乾隆年間,所載的十二首民歌曲調中[兩頭忙]、[銀紐絲]、[醉太平]等,是晉南眉戶保留下來的主要曲調。這些曲調被一些肓人和貧民以三弦伴奏、四頁瓦擊節,走街串巷,打地攤演唱和為人婚喪、喜事助興,用來謀生。音樂表現豐富,流傳地域較廣,主要劇目有《村官》《烙碗記》、《如意店》、《打經堂》、《三進士》、《賣水》、《四差捎書》、《張連賣布》等。唱腔有72大調,36小調。表演程式吸收了蒲州梆子的水袖、帽翅、靴子、翎子、椅子、帕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南眉戶
  • 原稱:“迷胡”,
  • 別稱:“曲子”、“清曲”
  • 特點:曲調婉轉纏綿,使人聽之入迷
名稱,發展,

名稱

晉南眉戶

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晉南眉戶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南北兩大流派。南路以臨猗一帶為中心,1952年臨猗縣成立了眉戶劇團;北路以臨汾一帶為中心,形成了臨汾地區眉戶劇團。兩路劇團在音樂改革和劇目排練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臨猗眉戶劇團先後三次拍電影,六進北京,三進中南海,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李先念、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湧現出程根虎、任宏、李英傑、郭高計、張俊芳、范琳、閆慧芳等一批優秀的眉戶表演藝術家。聽眉戶,唱眉戶已成為老百姓婚慶、喪葬、嫁娶、慶典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