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土布織造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晉南土布織造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晉南土布織造技藝,永和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晉南土布織造技藝,是隨著棉花栽培和棉紡織技術傳入黃河流域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今天在黃河流域中東部的永和縣,這一傳統技藝仍然保存完好。“晉南土布”既是當地民眾床單、被褥的當家材料,又是旅遊紀念品的“寵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晉南土布織造的基本工序有彈花、搓花捲和紡棉等。主要工藝有緯線製作、經線製作和上機織布。其中,纏拐子、浸線子、暾線子、曬線子、拉線子、解線子、卷線子等工序具有比較大的操作難度,既需要織工具有嫻熟的技術,又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豐富的經驗。所以,一直以來晉南土布織造技藝都是農村婦女通過身傳口授加苦練而得以傳承。20世紀六七十年代始,土布生產逐漸淡出基本生產領域,僅有少數村民還能掌握土布織造的傳統技藝。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消費觀趨於多元化,土布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健康、時尚的代名詞,這也為土布織造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晉南土布織造技藝體現了勞動人民自給自足、勤勞樸實的民風,是一本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歷史淵源

晉南的土布織造技藝,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後漸漸形成氣候的。彼時,多地農民開地植棉,辛鐲其稅。明朝初期,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明中期出現了腳踏紡車,農家已是“十室之內,必有一機’。此後又出現了專門用來加工棉花的軋花機、彈花機、漿染業等。到清朝,植棉、織布得到普遍推廣,晉南土布織造技藝遍及晉南城鄉,過大年,大小人穿的新衣服大都為土布料製成。晉南土布織造技藝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到上世紀60年代達到高潮、70年代進入低谷。目前,晉南土布織造技藝在臨汾市的襄汾縣、以及侯馬市等地還有延續,但存在比較完整、且接近原始狀態的土布織造技藝還是在臨汾市的永和縣。

基本內容

從生產工具上看,晉南土布織造技藝大都為紡車、拉車、倒車、拐子、纏穗子棒、拉拖子、線筒、蹲桿、曬線架、棕刷、古銅錢、拶棍、賒、梭、織布機、鐵棍、高梁稈、拶布杈。從織造流程上大體可分為軋花、彈花、搓花捲、紡棉線、纏拐子、浸線子、染線子、蹲線子、曬線子、拉線子、解線子、穿賒眼、收線子、引線子、拶線子、纏穗子、上布機、織布等18個環節。大體分工為雙腳負責經線分層,雙手掌握緯線的穿行和機杼。

主要價值

晉南土布織造技藝所用的原料棉花,從種植到手工成品,不用農藥和化學染劑,土布織品不含甲醛等化學重金屬離子,完全符合國際社會紡織品生化標準禁用致癌偶氮染料的要求,是真正綠色生態紡品。其織造技藝中的水索繩、喜鵲窩排線、以及纏穗傘等方法構成十分奇妙,對豐富現代工藝流程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晉南土布織造技藝體現了勞動人民自給自足、勤勞樸實的民風,形象地再現了我國傳統的棉紡技藝及其發展歷史,它不僅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更有較大的文化價值,它的傳承自古以來都是通過母女口授相傳或親近的姐妹們相互學習而得以世代傳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