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複目癢

時複目癢,中醫病名。是指發病時白睛紅赤,奇癢難忍,每年至期而發,過期而愈,呈周期性反覆發作的眼病。故《證治準繩·七竅門》稱為時復症。本病可延綿數年或數十年之久,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或痊癒。一般雙眼罹患。相當於西醫學的春季卡他性結膜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複目癢
  • 發病部位:白睛
  • 相關西醫疾病:春季結膜炎
  • 主要病因:風濕熱邪相壅、肝血不足
  • 其他名稱:時復症
  • 多發群體:男性兒童、青少年
  • 疾病分類:眼科-白睛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時復症是指發病時白睛紅赤,奇癢難忍,每年至期而發,過期而愈,呈周期性反覆發作的眼病。

歷史沿革

1、《證治準繩·七竅門》稱為時復症。
2、時複目癢就其發病特徵與《眼科菁華·時復之病》中所載之“時復症”相似,書中說:“類似赤熱,不治自愈,及期而發,過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該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屬變態反應性結膜炎。

病因

1、外感風熱時邪,上犯肺絡。
2、脾胃濕熱內蘊,復感風邪,風濕熱邪上壅於目。
3、肝血不足,虛風內動,上犯於目。

病機

1、肺衛不固,風熱外侵,上犯白睛,往來於胞瞼肌膚腠理之間而致。
2、脾胃濕熱內蘊,復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滯於胞瞼、白睛所致。
3、肝血不足,虛風內動,上犯於目所致。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胞瞼內可見硬而扁平的紅色顆粒叢生,狀如卵石,或見黑睛及其附近白睛色呈污紅,並出現灰黃或暗紅色膠樣隆起。
2、雙眼奇癢難忍,有灼熱感或磣澀不適,甚則羞明流淚,眵多粘稠呈絲狀。
3、周期性反覆發作,一般春夏季發病,秋冬緩解,有自愈傾向。
4、多見於男性兒童及青少年。

病證鑑別

1、椒瘡:眼部微癢,見風流淚,瞼內生細小顆粒,形狀多似花椒,無定期發病的特徵。
2、暴風客熱:發病突然,可伴有刺癢,但眵多粘稠似膿為其特徵。有一定傳染性。

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胞瞼內面有狀如鋪路卵石樣的扁平顆粒,表面似覆一層牛奶,白睛呈污紅色;或見黑睛邊緣出現黃白色膠樣隆起結節,重者結節相互融合,包繞黑睛邊緣,白睛呈污紅或黃濁色。上述兩種情況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存在。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結膜刮片可見嗜酸性粒細胞或嗜酸性顆粒。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主要在於患者的體質,而外因僅為誘發的因素,故內治除祛風止癢,緩解症狀外,尚應根據患者全身脈症給以綜合考慮。本病的治療最好在發作前即開始,內治、外治相結合。

治療原則

內外治結合。

證治分類

(一)風熱犯目
症狀:眼內奇癢,灼熱微痛,瞼內遍生顆粒,狀如小卵石,遇風吹日曬或近火熏灼,病情加重,且有淚出。
治法:祛風清熱,活血消滯。
方藥:加減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薄荷、牛蒡子、荊芥、防風、連翹、苦參、花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僵蠶、烏梢蛇。
(二)脾胃濕熱,兼受風邪
症狀:眼內奇癢尤甚,淚多眵稠,胞瞼沉重,白睛微黃,色澤污穢,甚則黑白睛交界處呈膠狀隆起;亦可伴瞼內遍生顆粒,狀如小石排列。兼見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防風通聖散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薄荷、麻黃、大黃、芒硝、滑石、甘草、梔子、黃芩、連翹、石膏、桔梗、當歸、白芍、川芎、白朮。
(三)肝血不足,虛風內動
症狀:眼癢勢輕,時作時止,白睛稍顯污紅,或無明顯見症。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舌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補養肝血,熄風止癢。
方藥: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白芷、防風、僵蠶、蒺藜、蜈蚣。

其他療法

1、龍膽草、防風、細辛、甘草煎水,或以內服藥渣水熏洗患眼。
2、滴熊膽眼液、珍珠明目液或抗生素眼藥水,必要時加用激素類眼藥水。

轉歸預後

本病病程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隨年齡增長逐漸減輕或痊癒。

預防調護

1、發作期為避免陽光刺激,可戴有色眼鏡。
2、少食或不食辛辣厚味之品,以免加重病情。
3、緩解期可益氣補脾以固其本,對防止復發或減輕復發症狀有積極的意義。

文獻摘要

《眼科菁華錄·時復之病》說:“類似赤熱,不治自愈,及期而發,過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