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盡江南

春盡江南

《春盡江南》是作家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小說《春盡江南》用發生在一年間的故事,串起20多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內在變遷,有一種博大的悲憫情懷。詩人與律師,婚姻與房子,種種平民故事把生活悲情毫不吝惜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作家面對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時代,寫出了生活於其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無奈與悲傷,讀者從他的文字氣息中都能嗅出憂鬱的詩的味道。

2011年《春盡江南》被新京報評選為年度中篇小說。

2015年,《江南三部曲》(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盡江南
  • 創作年代:20世紀末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格非
  • 首版字數:130千
  • 出版時間:2011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作品評價,獲獎記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80年代末,詩人譚端午上海某大學畢業時,正逢社會劇烈變動時期。他應詩友之邀到江南小城鶴浦一個叫招隱寺的山房幽居了數月。返滬的頭一天,詩友約兩個文學女青年來招隱寺聚會,從此,譚端午的命運就和一個名叫李秀蓉的女子發生了關聯。
由於跟導師的溝通錯位,譚端午的求職之路四處碰壁,命運把他打回了鶴浦。一年之後,他在商場邂逅已更名為龐家玉、正與未婚夫一起挑選結婚戒指的李秀蓉。在命運的冥冥召喚下,兩人幾經掙扎,半推半就地把婚姻交給了對方,步入了現實的庸常。他們為孩子的教育、婆媳的相處、各自事業的發展與不平衡、婚外的機遇與艷遇、共同遭逢的房產騙局而爭吵、分歧,但又相互忍耐、彼此遷就尋常夫妻間的一切瑣細,他們都疲憊而麻木地擁有。
最後的結局充滿了宿命:秀蓉在他們一次激烈的爭執後堅持離婚,但離婚後表現出的種種不合邏輯的異象,將兩人相識二十年來的情感軌跡昭顯得纏綿悱惻譚端午飛往成都捧回了因罹患癌症去世的秀蓉的骨灰,然後打開久已塵封的信箱,看到了秀蓉留下的長長的郵件:“我已經不後悔當初跟你相識。我愛你,一直。”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招引寺
第二章
葫蘆案
第三章
人的分類
第四章
夜與霧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浪潮衝擊著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電子媒介正逐漸取代傳統的紙質媒體,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身體寫作”、“網路文學”等新名詞層出不窮,包括當年一些先鋒作家的作品在內,許多文學創作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滿足著人們的閱讀快感。
作品雖然層出不窮,但是經典之作卻是鳳毛麟角;同時,先鋒文學自身也因為風格化而更加容易被效仿,從而失去了當時的震驚效果在這種背景之下,作者的《春盡江南》沒有一味迎合世俗,該作品一方面秉持著先鋒立場,又對當年太過追求形式化的缺陷進行調整:格非向中國古典文學攫取資源,《春盡江南》中的徐吉士的“吉士”一詞取自《詩經》。春盡江南,江南春盡,題目本身便透著一股蕭條,零落的傷悼惰懷,題目取材於古詩;杜牧的《寄揚州韓結判官》,"青山隱隱水邁邁,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同時,小說更加關注世道人心,使作品在保持先鋒色彩的同時又不乏可讀性。在這個意義上,《春盡江南》是格非對於先鋒小說自身困境突圍的嘗試,又是對愈發浮躁的消費時代的回應。

人物介紹

譚端午
譚端午原本是20世紀80年代的知名詩人,與海子、歐陽江河、翟永明等等這些詩人都有過來往,有眾多冬粉,不斷更換女友,他還參與了1989年的政治事件。而正是這一歷史事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事情結束後,他經過了自我放逐,而後在山坳里隱居數月,他對人生有了全新的領悟:“他置身於風暴的中心,同時又處於風暴之外”。同時他還得出了一個震驚的悖論:“沒有強制,其實根本就談不上任何自由。”而就在這次隱居結束之前,他遇到了李秀蓉,這次相遇給他燃燒的20世紀80年代畫上了句號,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龐家玉,在後來的生命里,就成了他的“強制”,而他正是在此“強制”之下,才能悠遊於這個世界做個“無用”的人,實現他的自由。他不像陳守仁、王吉士那樣,熱情地參與到新時代中,做一個“成功人士”,卻主動選擇被邊緣,心甘情願地“一點點腐爛”。這次相遇同樣給李秀蓉的人生帶了巨大的轉變。
她原本的夢想是淹沒於陌生人之中,隱身地生活。可是這次相遇似乎撕碎了她的隱身衣,把她強行拉入了這個現實的世界裡,再不能回到少女時代關於詩的幻影中。這次相遇給她性與愛情的啟蒙,將她點燃。在小說的開頭,就是這場招隱寺的相遇,它是一場讓譚端午與李秀蓉都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次由陰謀欺騙而引起的性愛,給端午留下的是綿延的內疚和負罪感,給秀蓉帶來的則是永恆的傷痛。從此二人的人生態度和生命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龐家玉
龐家玉與譚端午相識於 20 年前招隱寺那個美麗的月夜,那時作為詩人的譚端午與還是原來名字的李秀蓉的相遇,將他們兩人各自人生的軌跡徹底改變。
兩人結婚後,龐家玉不管在精神世界上,還是在職業狀態上,都與譚端午相反。她不願被時代拋棄,花盡一切力量拚命追趕時代的潮流。她本來學的是船舶製造,但是後來卻取得了律師執照,並與人合夥開辦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和譚端午“自我放逐”“廢人”的狀態截然不同,她在追趕成功人士的道路上跑得太快,如一個上滿了發條的機器,一刻不停地運轉著。 她摸到了時代跳動的隱秘脈搏,認定和那些早已被時代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她爭強好勝,拚命追趕時代潮流。
購房買車,雇保姆,把成績全年級排名倒數第二的兒子轉入全市最好的鶴浦實驗國小。唐寧灣房子被占,她找來黑社會幫忙搶回;為了讓兒子成績提高,不再被別人嘲笑,她不顧孩子已經表露出的自閉兆頭,時常暴怒,歇斯底里,硬逼孩子學這學那,甚至偷偷將兒子最心愛的鸚鵡放飛。她的人生信條是:一步都不能落下。 家玉的現實化生存選擇,物質性和功利性生活的選擇,讓她和譚端午之間的愛情充滿了猜忌、鄙夷、嘲諷,甚至出軌背叛。當年兩人由詩結緣,如今南轅北轍的人生追求導致了生活的錯位,這背後更是隱喻著昔日純真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物質生活的沖刷下逐漸走向分化。
生病後的家玉,在死亡面前,在“眼前無路想回頭”時開始思考人生之前的種種。她曾說:“一心要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追趕別人的步調。除了生孩子之外,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厭惡的。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隊,一步都不落下。直到有一天,醫院的化驗單溫柔地通知你出局。”在她的絕筆信中,她寫道:“我愛你。一直。假如你還能相信它的話。”愛情在死亡的邊緣散發溫暖的光芒,也因為死亡而空谷迴響。蒙塵多年的愛情重新照亮,別具有一種精神拷問的深長意味。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春盡江南》觸及的是二十多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變遷,面對知識分子精神傳統日益消落的現實,格非奮力打撈知識分子的傳統,並“以無用之身成就自我之真”,以誠實與勇敢尋回文學的本真狀態。
《春盡江南》文本的豐富性首先體現在其表現社會生活的廣闊和真實上。格非在這部作品中保持了其一以貫之的以一個較小的切入點介入到大的歷史空間的做法。這部小說以譚端午與龐家玉組合的小家庭為核心,向外延展,涉及到為數不多的一些親人朋友,卻串聯起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從底層到精英所構成的整個社會,很多場景、事件以及人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這又使我們在一部虛構的作品中感受到更多沉重的切近感與現場感,它是在以一種悲憫的態度勾勒出一部由芸芸眾生所書寫的當代生活史。這部小說能夠巧妙介入到重大的時代歷史命題與其兩個主人公的角色選擇是密切相關的。格非為小說的兩位主人公賦予了兩種意味深長的身份一個詩人和一個律師。詩人能夠以其特有的敏感的詩心對這個世界見微知著,在他的詩歌中,也承載著人類對生命的感覺和精神救贖的希望。
這部小說主體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而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則長達二十年。可以說,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二十多年的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內在變遷,該時代近20多年來的精神史情感和靈魂,在這部小說里得到極其深刻的呈現和審視。

藝術手法

語言
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必然要以豐富的語言來承載。《春盡江南》營造了一種“雜語”之境,是話語的狂歡。當下多元的文化必然造成話語的多元性,“狂歡”似乎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與隱喻。作者把這種話語的“狂歡性”直接整合在一個文本當中,推到人們面前的是我們當下生存的世界。巴赫金認為,“雜語”是小說語言的根本性,各類語言混雜合一,也是小說體裁的主要特徵。縱觀這部小說,它融合了詩人話語(如譚端午、綠珠的話語)、職業話語(如法律、黑社會話語)、精英知識分子話語(如詩歌討論會)、鶴浦地區方言、大眾文化話語(如端午和家玉的網路QQ 聊天)、精神病話語(如王元慶的話語)等。這樣一種話語的狂歡不僅僅展現了現代漢語豐富的內部層次以及當下生活與文化的多樣性,還隱含著作者在這種“話語狂歡”背後的焦慮,一種“狂歡化”思維或許正在顛覆著理性的思考。我認為詩人話語在文本中是一種被“邊緣化”的話語,通過譚端午和綠珠這兩個被當下社會“邊緣化”的人物體現出來。各種聲音不斷地想淹沒詩人話語,但是最終沒有淹沒它,文本甚至以一首詩歌作結,作者或許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部作品重新召回文學或者詩歌的力量。格非的作品最富於知識分子性,他在小說第四章通過一個詩歌討論會集中探討了精英知識分子話語,這個詩歌討論會切中了精英階層的精神症候。
正如文本中說:“電視、聚會、報告廳、網際網路、收音機以及所有的人,都在一刻不停地說話,卻並不在乎別人怎么說。結論是早就預備好了的。……這個社會,實際上正處在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無言狀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無言狀態的表現形式,並不是沉默,反而恰恰是說話。”正如福柯所言,“不存在一種不受權力影響的話語”,當下精英知識分子的“眾聲喧譁”不過是又一次集體失語而已。而精神病話語恰恰被作者借用來表達某些歷史與人生的真相。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只有偉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到世界的本質。”而在當下這個扭曲而充滿謊言的社會,也只有“瘋子的囈語”才能一語洞穿所有的秘密。
敘事錯綜
敘事的豐富性是《春盡江南》文本豐富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豐富的敘事手段才能負載豐富的信息和情感。縱觀整個文本,它在總體上採取了一種順敘的方式,依時間的推進進行著線性敘事,但是這個文本存在著一個主體敘事時間與整個故事時間不一致的問題。《春盡江南》的主體故事僅僅發生在一個春天,它的主體敘事時間大概只有三個月,而它的整個故事時間有將近二十年。在敘述這三個月之前的故事時,作者基本上採用了一種分段錯綜敘事的方法。小說的開篇,作者以第三者的視角講述了二十年前招隱寺的那個晚上,因為這是一切故事發生的起點,之後很快把敘事拉到二十年之後主體故事所發生的時間。這就使招隱寺之後的二十年變成了一種“空缺”,繼而開始了主體故事的敘述。
小說的每一章都被分成十幾個單獨又相互關聯的故事單元,這些故事相對完整但又有懸念。作者線上性敘事的基礎上選取某個恰當的停頓點或對“空缺”的往事進行追述,或對“懸念”予以揭示,這時文本開始以插敘或局部倒敘的方式進行敘事。有局部倒敘就必然存在熱奈特所說的“重複敘事”,因為在對往事追述完畢後,文本必須回到這個停頓點,以完成主體的線性敘事與逸出敘事時間的部分的交匯。
除了這種必然的“重複敘事”,文本還對某些特定事件進行著刻意的“重複敘事”。在“重複敘事”時,作者往往採取不同的敘事聲音和視點,讓兩次敘事具有內容上的互文性,以不同的敘事角度透視人物的性格並切近歷史的真相。例如第一章的第六部分和第二章的第七部分,在敘述譚端午和李秀蓉二十年前的經歷的時候再次分別以二人的視角追述了招隱寺的夜晚的故事。端午在那一晚是帶著詩人的驕傲與輕狂,秀蓉卻是帶著一種純真少女的獻祭意味,兩個部分的敘述尋找著整個故事發生的“因緣”。第四章的第六部分,終於通過譚端午和龐家玉QQ聊天的方式將二人對招隱寺夜晚的記憶進行了一次溝通與拼合。這些故事單元實際上是通過局部的重複與錯綜相互補充、相互包孕,最終復原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和一段完整的歷史的。這種分段錯綜敘事的手法在調節敘事節奏和製造謎團的同時,也在有意地擾亂著文本的敘事秩序,歷史也許只能在回憶中復活。
標題隱喻性
1.大標題“春盡江南”歷代文人筆下,江南之春皆美不勝收。格非以其如椽之筆給讀者描繪了一張值得久久咂摸繼而泛起無限悲涼的答卷。詩性標題引人遐想,富含隱喻。
2.第一個小標題“招隱寺”作為寺廟所在之地,本該是片淨土,加之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處編過《文選》,又該添幾分風雅。可就是在這裡,在吉士的誘導與慫恿下,端午竟然與並不了解也不鐘情地喜歡詩歌、崇拜詩人、稚氣未脫的十九歲姑娘秀蓉發生了性關係,而後趁秀蓉感冒熟睡之際拿走她口袋裡的零錢一走了之。清靜之地淪為欲望橫流之所,隱喻著生活的驟變。
3.第二個小標題“葫蘆案”說到“葫蘆案”,讀者自然會聯想到《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葫蘆案”的判決不依事理、不遵法紀。在《春盡江南》中,龐家玉這個“名律師”家的唐寧灣房子被占,卻無法依靠法律的力量解決問題,最終只好運用黑社會手段拿回自己的房子。龐家玉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葫蘆案”多得簡直難以勝數,這必然會加深她內心的悲劇感。一向自信可以追趕時代步伐曾為改善小家庭生活質量做出很大貢獻的家玉終於也“被憂鬱纏住”,“被無端的憂慮折磨得坐臥不寧”。生活在“葫蘆案”此起彼伏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們,不可能不抑鬱。“葫蘆案”帶著極強的隱喻性。
4.第三個小標題“人的分類”作品通過發布不同位置上的人對“人的分類”的不同見解,有分成“活人”與“人”的,有分成“人”與“非人”的,有分成“老實人”與“隨機應變的人”的,有分“老人”與“新人”的,就是不見“好人”這一類。因為“這個世界徹底消除了產生‘好人’的一切條件”,“這個世界產生了更新的機制,那就是不餘力地鼓勵‘壞人’”。這些筆墨有力地揭櫫世相,加重悲涼色調,隱喻了家玉和端午因屬不同的“類”而漸行漸遠而端午和綠珠因價值觀念日漸趨近倒能相互欣賞,家玉的人生悲劇況味又遞加了一層。
5.第四個小標題“夜與霧”在不可抵擋的病魔面前,家玉選擇獨自一步步離開,而端午一開始對家玉的病情渾然不知,終於在一場夫妻“惡戰”後辦理了離婚手續。各處異地後,端午查清是家玉往自己的銀行卡里打了八十萬元後終於對家玉的去向產生了疑問與擔憂。端午一邊心不在焉地參加詩會,一邊通過QQ了解家玉的行蹤。在敘寫這對夫婦的最後一段故事的同時,繼續順帶揭示出社會的陰暗面。“夜”與“霧”既是某些社會生活側面的隱喻,也是家玉最後一段人生際遇的隱喻,抑或是端午的心靈感受的隱喻。
烏托邦手法
《春盡江南》寫烏托邦的幻滅,尚不止於對花家舍作為一個理想空間的一再傾覆。格非花了更多篇幅描寫後社會主義種種怪現狀,包括端午夫妻各自經歷的情慾誘惑,學界到商場的爾虞我詐。小說後半段寫到家玉投資的房子居然讓租戶霸占,拒不搬遷,最後做律師的她必須動用黑道力量才能擺平。在這些情節里格非所運用的筆調完全是現實主義路數,甚至有了辭氣浮露的痕跡。比起《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距離格非早期那種如夢似幻的、神秘而且抒情的風格更遙遠了。這本小說給我們最大的震撼是讀來“不像”是格非了。當烏托邦與現實開始對號入座,烏托邦作為隱喻的力量消失。而烏托邦的失落莫非也正是一種詩意的失落。

作品評價

《春盡江南》並非傷春之作,而且,鋒芒所指也絕不只是區區一個江南,而是指向整個時代和世界。  —— 湖州師範學院文學教授許丹成 

《春盡江南》是一部十分難得的、極具分量的長篇小說,也是20世紀時期非常重要的原創長篇之一。 
——人民網

獲獎記錄

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誌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春盡江南》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作者簡介

格非,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
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
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五部:《敵人》、《邊緣》、《欲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中短篇小說集多部:《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另有論著、散文隨筆集多部:《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等。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準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