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送僧圖為芳上人題

《春江送僧圖為芳上人題》是明代詩人德祥的一首七言絕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江送僧圖為芳上人題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德祥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春江,上人,綢繆,水雲,蹤跡,

作品原文

喚得春船柳岸頭,欲行猶更話綢繆。水雲蹤跡明朝夜,又聽鐘聲那寺樓。

作品注釋

春江

(1).春天的江。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詩:“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宋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詩之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 富春江 的簡稱。

上人

(1).道德高尚的人。 漢 賈誼 《新書·修政語下》:“聞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則謂之下人也。”
(2).《釋氏要覽·稱謂》引古師云:“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後,多用作對和尚的尊稱。《南史·宋紀上》:“嘗游 京口 竹林寺 ,獨臥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帝獨喜曰:‘上人無妄言。’” 宋 蘇軾 《吉祥寺僧求閣名》詩:“上人宴坐觀空閣,觀色觀空色即空。” 清 陳夢雷 《為心月上人書紙》:“今我上人,號為 心月 ,世人觀者莫於心外別求月體,莫於月外別作心相。”
(3).居於上位的人,指君主。 馬王堆 漢 墓帛書《十六經·正亂》:“上人正一,下人靜之,正以侍(待)天,靜以須人。” 明 謝肇浙 《五雜俎·事部二》:“貝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終不見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監司千萬中無一人也。”
(4).舊時對主人的稱呼。《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上人裡頭派了 芸兒 在家照應,不必送殯;下人裡頭,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應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後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擁在中心。”
(5).方言。子女對父母或祖父母的稱呼。 茹志鵑 《妯娌》:“ 紅英 嘴裡機械的跟著稱呼,腦子裡卻想著昨天在青年團小組會上同志們給自己做鑑定時,囑咐的那些話:‘對上人要尊敬,勞動要走在前面。’”
凌駕於他人之上。《左傳·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

綢繆

(1).緊密纏縛貌。《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毛 傳:“綢繆,猶纏綿也。” 孔穎達 疏:“ 毛 以為綢繆猶纏綿束薪之貌,言薪在田野之中,必纏綿束之,乃得成為家用。”《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孔穎達 疏:“ 鄭 以為鴟鴞及天之未陰雨之時,剝彼桑根以纏綿其牖戶,乃得成此室巢。”
(2).引申為糾纏。 宋 蘇軾 《故龍圖閣學士滕公墓志銘》:“君子無黨,譬之草木,綢繆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3).連綿不斷。《文選·張衡〈思玄賦〉》:“倚招搖、攝提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 李善 註:“綢繆,連綿也。” 宋 劉過 《六州歌頭》詞:“悵望 金陵 宅, 丹陽 郡,山不斷綢繆。”
(4).情意殷切。 漢 李陵 《與蘇武詩》之二:“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 呂延濟 註:“綢繆,謂殷勤之意也。” 元 張昱 《醉題》詩:“情在綢繆歌《白薴》,心同慷慨贈青萍。” 鄭澤 《佩忍初來長沙即席奉贈》詩:“ 靈均 餐落英,宴席聊綢繆。”
(5).形容纏綿不解的男女戀情。 唐 元稹 《鶯鶯傳》:“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繡幃里效綢繆,倒鳳顛鸞百事有。”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汪南溟文》:“ 汪 暮年眷 金陵 妓 徐翩翩 名 驚鴻 者,綢繆殊甚。”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於玉》:“既而衾枕之愛,極盡綢繆。”
(6).比喻事前作好準備工作。 清 錢謙益 《南京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李士高授承德郎制》:“非強兵無以備豫,非廣蓄無以養兵,此根本綢繆之至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先事而綢繆,後事而補救,雖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清 林則徐 《飭府查辦防護圍基章程札》:“現在水雖消退,而夏令正長,大雨時行,必須早為綢繆之計。”參見“ 綢繆未雨 ”。
(7).繁密貌。《文選·左思〈吳都賦〉》:“容色雜糅,綢繆縟繡。” 李善 註:“綢繆,花采密貌。” 宋 鮑輗 《襄陽行》:“今日何日春氣柔,東城騎馬花綢繆。”
(8).深奧。《莊子·則陽》:“聖人達綢繆,周盡一體矣。” 陸德明 釋文:“綢繆,猶纏綿也。又云:深奧也。”
(9).古代婦女衣帶上的帶結。《漢書·張敞傳》:“禮,君母出門則乘輜軿,下堂則從傅母,進退則鳴玉佩,內飾則結綢繆。” 顏師古 註:“組紐之屬,所以自結固也。”

水雲

(1).水和雲。多指水雲相接之景。 唐 戎昱 《湘南曲》:“ 虞帝 南遊不復還,翠蛾幽怨水雲間。” 唐 楊漢公 《明月樓》詩:“ 吳興 城闕水雲中,畫舫青簾處處通。” 南唐 李煜 《玉樓春》詞:“笙簫吹斷水雲開,重按《霓裳》歌遍徹。” 清 邵錦潮 《蒹葭》詩:“伊人不可即,悵望水雲邊。”
(2).水上方的雲。《淮南子·覽冥訓》:“水雲魚鱗。” 高誘 註:“水氣出雲似魚鱗。”
(3).指將要下雨的雲。 茅盾 《脫險雜記·太平凡的故事》:“雨漸小漸止,但滿山水雲,隨時會變成雨下來。”

蹤跡

(1).腳印;足跡。 漢 焦贛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虛。不見蹤跡,使伯心憂。” 前蜀 韋莊 《虎跡》詩:“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 宋 蘇軾 《蔡州道上遇雪》詩之二:“蹤跡尚可尋,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蹤跡含沙射,銷骨讒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說發覺後,如何領著眾人追尋,不見蹤跡。”
(2).行蹤。《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 ﹞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 漢 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 季子 金,半生蹤跡任浮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跡矣。” 清 李漁 《慎鸞交·首奸》:“凡有蹤跡可疑及陰行魘魅者,即是奸黨。”《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訪 重耳 蹤跡,知其在 楚 ,已數月矣。”
(3).事物所遺留的痕跡。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又檢溫鐺中猶如常酒氣,瓦盆中被水湯無氣,都不見藥跡,竟不測何所因托。”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洛陽染工見鬼》:“尋之數日,果見有枯井蹤跡。掘之,得所棄屍。”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夫地處要荒,開化稍後,君臣既立,而酋長時代之遺語,蹤跡未亡,則其名號,又多錯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