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讀書圖

春山讀書圖

《春山讀書圖》是元代畫家王蒙所創作的一幅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春山讀書圖》描繪水濱山崖下茅屋幾椽,文士們在屋中讀書的情景。近景岡阜,松柏成林。中景兀峰,拔地而起,氣勢雄偉。

《春山讀書圖》章法縝密,山石披麻、解索皴法互用,間以破筆、渴筆點苔。樹幹用筆古拙而靈活,以淡赭略潤樹身及茅屋,頗為雅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山讀書圖
  • 作者:王蒙
  • 創作年代:元代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長132.4厘米,寬55.4厘米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細節,題跋,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細節

《春山讀書圖》畫崇山峻岭,巍峨挺拔,山石高聳,植物豐密。山腳下,古松參天,枝葉繁茂,樹下有屋舍幾間,臨溪而建,堂中人物正端身讀書。水閣窗邊有人正倚欄遠眺,一派春光淡怡之景。
春山讀書圖

題跋

王蒙:陽坡草軟鹿麋馴,抱犢微吟碧澗濱。曾采茯苓驚木客,為尋芝草識仙人。白雲茅屋人家曉,流水桃花古洞春。數卷南華渾忘卻,萬株松下一閒身。春盡登山四望賒,碧蕪流水繞天涯。松雲瀑響猿公樹,蘿雨煙深谷士家。露肘岩前搗蒼朮,科頭林下煮新茶。紫芝滿地無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黃鶴峰下樵叟王子蒙畫詩書。

創作背景

年輕時,王蒙隱居黃鶴山(今餘杭臨平山)幾十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他是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的外孫,出身於一個“一門三代七畫家”的書畫世家,外祖父趙孟頫、舅父趙雍、外祖母管道升、表弟趙彥微,都是元代名畫家。王蒙強記力學,擅長詩文。這樣的家世,為王蒙在青年時代提供了接受文化薰陶的可能。該畫並未題年款,但從左上方畫家自題的兩首七律詩後的署款“黃鶴峰下樵叟王子蒙畫詩書”可知,此圖是王蒙隱居黃鶴山之後的作品。

藝術鑑賞

形象

所畫喬松一林,五株並列於畫幅的下半部,高低錯落、疏密搭配,各具姿態而又連成一氣。松皮圈點的疏密濃淡,每棵都不同,所剔松針富於變化,參差有致,毫無平板單調的感覺;松間山石、雜樹前後穿插;隔岸山腳隱約可見,層次井然;松下的草堂茅亭;布置得十分妥貼;亭內兩人對坐,後立侍從一人,屋內有人伏案讀書;右邊山崖下叢林間草堂半露,中有一人幽然趺坐案邊,氣氛極其幽靜,畫幅上半部高嶺聳立,氣象蒼茫,筆墨華滋,生意盎然,愈讀愈令人悠然神往。

構圖

《春山讀書圖》構圖為王蒙典型的長松高嶺格局,畫面的上方是兩座山巒,簇擁著一峰。前後岡阜、山巒銜接緊密,通過折搭轉換、層層延展等方式,使畫作氣脈通暢。山石的形體增強了彎曲的動態,有縱逸多姿的效果,前後的樹、石不以雲、水間隔,反以墨色的濃淡、虛實巧妙地分出了層次,推移了空間。
細看這幅畫,可以看到畫中的虛實關係和留白的部位,形狀都處理得十分完善,尤其是松樹枝幹之間,松針的穿插之中所留的空白,其大小、形狀的變化,既自然妥貼又錯落有致,避免了諸如方、圓、三角、菱形、梯形等呆板的幾何形的出現。這些留白協調了密聚的松針和後面大山的關係,並露出大山的山腳,和近景拉開了距離。此畫的松針密不通風,或不注意留白,以及和其他景物的關係,體現了“實中之虛”的道理。
畫上“黑”、“白”同時出現,都需要符合美的要求。此畫章法也十分奇特,下半部主要是松林,上半部是山嶺,而主峰下的山嶺從中左右分開,“分開”而不“平均”、“對稱”,就不至“呆板”、“平庸”。松林軀幹也分別向左右兩邊倚側,松頂和左、右兩座山嶺都呈左高右低之勢,而主峰從嶺間向右上方高高聳起,峰的頂巔又折向左方,正與左嶺山頭相呼應,取得了整個山勢的平衡。
全幅整體構圖呈“V”字形,山體與相應的松乾分別向兩邊倚側,而又團成一股氣勢是很難得的。崖邊的“小林茅屋”經營得十分得體,它使左右平分的山嶺右詳密而左疏略,打破了左右均勢;並和左下方的草堂相呼應,也與山頭繁密、濃重的點子取得了平衡。

技法

解索皴法
表現了南方石山的結構和質感。山頭與坡頂密布著叢點,以點帶擦,濕墨繁筆,相互交融。畫面上鬱鬱蔥蔥,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山林景象。畫面下方的土崗和屋後聳立著五棵巨松,鱗皴龜裂,枝幹倔鐵。松針則以細筆由下向上勾剔,層層疊疊,形如捲雲。用筆凝練飛動,沉著有力,山石苔點用破筆點出,益見山容的渾厚蒼茫。
淺絳赭色
《春山讀書圖》整幅畫以水墨為主,僅在茅草、樹幹、房屋、欄桿以及人物膚色等地方著淺絳赭色,不再有其他顏色,顯得極其寧靜、別致。只在樹千、房屋上略施赭石而已。這種著色法一般用於表現秋山,王蒙用此法描繪春山,卻也別具風采。
牛毛皴法
《春山讀書圖》主要用牛毛皴法,並更為豪放。整幅畫中筆簡意繁,中鋒凝練如草篆。在對苔點的處理上,他發揮得更為奇妙。或點于山石,或點於樹木,眾多的苔點調節了整個畫面的氣氛。這種蒼茫多變、秀拙兼備的點法,實在是當時諸家所莫及的。其中有筆酣墨飽的大圓點,有蒼蒼茫茫的渴筆點,山頭上時或先濃後淡,時或先淡後濃,枯濕兼施,點得渾然一體,益使人感到山色深秀、厚重。這些點子粗細、大小、濃淡、乾濕、疏密、聚散,變化無窮,似乎是隨便亂點,其實亂而不亂,達到了“從有筆墨到無筆墨”的高超境界。
線條用筆
這幅畫大都是縱的線條,如山的輪廓線和皴法用筆以及樹幹都是縱向趨勢,松枝、松針的組合卻作橫勢,中間的一棵松乾,彎曲地穿插在兩松之間,相互照應,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因“縱”、“橫”互用,不“順”不“沖”才達到了如此完備動人的境地。

名家點評

現代鑑定專家張珩:此圖山峰作披麻皴,破筆大點苔,氣勢甚壯,惟松乾、屋宇、欄楯著赭色,余皆水墨,自題九行行楷書,甚精。
現代畫家潘天壽:這幅畫技法甚為高妙,在描寫時,先以淡墨而後施濃墨,先用濕筆而後用焦墨的方法為之,用筆亂而不亂,層次井然.……有條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
現代畫家伏文彥:這幅畫幾乎全是實景,並沒有雲遮霧障,而整體感覺非但不迫塞、不平板,而且氣勢壯實,空靈剔透,全靠恰到好處地把握了虛實關係和留白的技巧。
浙江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黃杰:王侯筆底蛟龍馴,寫出巢由住澗濱。高嶺長松無俗客,草亭茅舍若常人。巧孫當戶織爭曉,騃子憑几讀惜春。唯有老翁最閒卻,倚欄觀水養余身。雙遠構圖咫尺賒,三高立意興無涯。華滋渾厚稱標樹,繁密透空最上家。解索老成分鏤術,點苔渴破欲呼茶。淡施赭石提神采,猶似痴翁水月花。

歷史傳承

該畫左上角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記,據此可知曾藏於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後移交於上海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05年12月30日,《春山讀書圖》亮相於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

作者簡介

王蒙(1308—1385), 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出身書畫世家,外公就是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所以他的畫早年受趙孟頫的影響頗深,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曾做過小官,因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故時官時隱,既結交風雅隱士,更結交權貴。倪瓚多次勸他不要混跡官場,曾贈詩云“野飯魚羹何處無,不將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煙波一釣徒。 ”但王蒙不聽,最終因明大臣胡惟庸案被捕入獄至死。他的畫構圖繁複周密,以各種手法表現江南林木的蒼鬱茂盛和濕潤感,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師,明清及近代畫家幾乎都學過他的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