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消光

星際消光

星際消光:遙遠天體(恆星、星系)發出的電磁波被星際瀰漫物質(氣體或塵埃)部分吸收、散射,造成光度減弱的現象。

同樣的原因也會導致星際紅化現象:由於星際物質對不同波長的星光吸收、散射的程度不同,對長波散射小,對短波散射大,因此接受到的星光比沒有散射吸收的星光要偏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際消光
  • 外文名:Interstellar Extinction
  • 特點:遙遠天體
  • 內容:光度減弱
  • 類似星際紅化現象。
一般性規律,消光曲線,

一般性規律

1930年,瑞士天文學家特朗普勒首次證明星際消光現象的存在。星際中各種瀰漫星雲、行星狀星雲、塵埃球狀體等都是消光物質。對於低銀緯的天體,其星際紅化現象較嚴重。這跟太陽日落時是紅色的原因類似。對遙遠星體的觀測必須扣除星際紅化的影響,才能得到正確的天體分布信息。
目前已知的吸收特徵包括2175Å的峰(星塵DIB),3.1μm水冰等。
太陽系附近的UBV系統中的V帶消光一般採用0.7 - 1.0 mag/kpc,即每遠1 kpc,恆星亮度會升高一個星等(弱2.5倍)。

消光曲線

在波長λ處的消光Aλ定義為:
,其中Fλ是觀測到的輻射流量,Fλ0是未消光時測量到的輻射流量。注意到後者是難以直接測量的,因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方法。
消光曲線即Aλ(或者取對數)~1/λ的曲線。
MW, LMC2, LMC和SMC平均消光圖MW, LMC2, LMC和SMC平均消光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