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白沙

易白沙

易白沙(1886—1921),湖南省長沙縣人,1886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家居白沙井。因平生欽敬明代名儒白沙先生陳獻章的言行文章,而改原名易坤為易白沙。從小刻苦好學,熟讀四書五經和《資治通鑑》等書,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體會。他是新文化運動中反對尊孔讀經的第一人,也是五四時期的一位風雲人物。他是《帝王春秋》的編寫者和《新青年》的撰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白沙
  • 別名:易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長沙縣
  • 出生日期:公元1886年
  • 逝世日期:公元1921年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帝王春秋,論教育與衛西琴,廣尚思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建青年軍,蹈海殉國,人物貢獻,易的政治思想,易的文化思想,學術思想,人物作品,內容提要,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易白沙,1903年應邀赴安徽執教,主持懷寧中學,繼為師範學堂、旅皖湖南中學堂校長,較長時間在安徽從事教育事業。他研讀鄭思肖心史》和黃宗載王船山顧炎武等人的著作,滋長了強烈的反清強國的民族思想。
易白沙易白沙
他與章太炎、陳獨秀等人有交往和共鳴,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力圖把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特別是墨子的學說發揚光大,以“尚同”、“非攻”、“兼愛”的墨家主張,同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融會貫通,努力貫徹到反封建的實際鬥爭中去,一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人物生平

易白沙少通儒家五經和《資治通鑑》,16歲時即主永綏(今湖南花垣縣)師範學校。17歲主安徽懷寧中學,繼而為旅皖湖南中學校長。早年研究鄭思肖《心史》及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遺書,萌發反清思想。武昌起義時,曾遊說皖中將領應援武昌。1913年參加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到日本。1916年2月,在《新青年》上發表《孔子平議》(上),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第一個出來批評孔子和儒學的人,在當時的思想界具有很大的影響。1917~1918年曾任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員,天津南開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教授。1921年投海自殺。

建青年軍

辛亥革命後,安徽獨立,但社會混亂,兵痞橫行。他與革命黨人組織青年學生為青年軍,任大隊軍監,率軍打擊亂軍頭目,維護社會秩序。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他奔走湘、皖之間,力勸當局者回響討伐袁世凱。討袁失敗後,流亡日本,與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發表揭露帝國主義和袁世凱禍國殃民罪惡本質的文章,啟發國人覺悟。1915年《新青年》創刊後,易白沙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等文章,宣傳民主與科學,最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新文化運動中反孔檄文之一。他率先揭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判孔子專制主義思想的序幕,認為“中國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就在於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孔子為傀俑,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為了打倒思想和學術上的專制主義,他明確倡導“真理以辯論而明,學術由競爭而進”,體現了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湖南知識界的思想解放,而且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蹈海殉國

1917年,易白沙回到長沙任教,曾任長沙縣立師範學校、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文史教習,後任天津南開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教授。但是國運不興,國勢日衰,他憂心如焚,對時局深感失望,1919年從上海回到長沙,獨居祖先墓廬和嶽麓山僻室兩年。期間編寫《帝王春秋》一書,列舉幾千年君主專制的醜陋惡習,孫中山稱之為“從歷史事實,喚起知識階級誅鋤獨夫民賊,可謂嚴於斧鉞矣",並為該書題簽推介。孫中山還兩次致信,邀他相助革命宣傳事業。易白沙沒有很快答應,而是於1921年4月底,隻身一人潛赴北京,暗殺北洋軍閥頭目。但因軍警戒備森嚴,難以得手。易白沙又南下廣州,面見孫中山,要求“組隊赴北方殺賊”,國民黨人勸他“宜文章報國,不必赴險”。易白沙頓感絕望,遂於1921年端午節渡船赴明代名儒陳獻章故鄉新會縣陳村,蹈海自殺,以死報國,時年35歲。

人物貢獻

易白沙是五四時期一位重要的風雲人物,因其人生歷程短暫,留下的生平史料及遺文有限,學界對他的研究並不多。然而他的那些有限的文字卻包含了較為豐富的有價值的思想:政治的、文化的、哲學的,等等,它是五四時代的一份重要思想遺產。對這份遺產進行清理和考察,是本文主旨之所在。易的政治思想主要體現為對專制主義政治的批判和對民主共和制度的提倡,有關這方面的代表性言論,見之於所著《國務卿》、《廣尚同》等文尤其是《帝王春秋》一書。

易的政治思想

《帝王春秋》是易白沙對史書所載歷代帝王種種惡行的集中揭露,書中摘引頗為詳盡的史料,從人祭、殺殉、弱民、媚外、虛偽、奢靡、愚暗、嚴刑、獎奸、多妻、多夫、悖逆等十二個方面將“吾國數千年殘賊百姓之元兇大惡,表而出之”,以追究中國貧窮落後之根源,探索救國救民之道路。易白沙認為:中國兩年多年封建社會之所以停滯不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專制主義絕對統治的黑暗腐朽;在專制主義統治下,只有人治,而無法治;雖然人治的理論根據是聖人之治,但在現實社會中,坐在帝王寶座上的“入主”更多的是耳目失聰的庸主。易白沙對歷代專制帝王之惡行的揭露和批判,不僅僅是為了檢討歷史,更重要的是為了針砭現實。在他的筆下,歷史上的專制帝王就是今天專制統治者的前輩,後者與前者在本質上是一路貨色,一脈相承。

易的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主要是經由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言論所表現出來的。
1915年發生的新文化運動被普遍看作是一場中國的啟蒙運動,也有人稱之為“觀念形態的革命”。它的一個重要特徵或重要使命是打破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舊的精神枷鎖,同時大力宣傳和倡導新思想和新觀念,藉以塑造新國民,創造新社會。這兩個方面在新文化運動中齊頭並進,而對舊思想的批判由於具有為新思想的傳播清理地盤的意義,在運動初期尤其顯得重要,其來勢也尤為猛烈。當時的所謂舊思想,主要是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思想原本只是眾多思想流派之一,它之所以能夠取得獨尊地位並成為兩千年來中國思想界的最大權威,表面看來是由於漢初統治者採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統制政策,而根本說來,則是由於它適應和滿足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需要。

學術思想

易白沙在《孔子平議》一文中指出:自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思想,使其失去自由”。後來歷代封建帝王“尊孔”的目的,“皆傀儡孔子,所謂尊孔,滑稽之尊孔也。”而歷代“獨夫民賊”之所以能利用孔子,是因為孔子學說本身存在四大缺陷,即:
一、“孔子尊君權,漫無限制,易演成獨夫專制之弊”;
二、“孔子講學學許問難,易演成思想專制之弊”;
三、“孔子少絕對之主張,易為人所藉口”;
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謀食,易入民賊牢籠”。易折沙撰寫此文的目的,即在於“使國人知獨夫民賊利用孔子,實大悖於孔之精神”,而其真正所指向的是當時袁世凱稱帝和提倡“尊孔讀經”。
易白沙的主要論著還有《論教育與衛西琴》、《廣尚思》等。

人物作品

內容提要

割讓土地奴顏媚外從以禮義治天下的周朝就開始了;吃人是文明社會的文明行為,因為可以約束犯罪;世上最不可饒恕的罪孽莫過於不敬事鬼神;“重農抑商”是治國方針,皇帝卻在宮廷設集市自己當小販;統治國家最好的方式是教導人民愚昧;“天子”原來是“私生子”的掩飾之詞;自食其力的善良之士對國家有害,一定要殺死……這看似可笑的一切,就是白沙子展示的歷史真實。
帝王春秋帝王春秋

作者簡介

易白沙,本名坤,號越村(1886—1921),長沙人,資產階級革命者,近代新文化運動學者,自幼熟讀經史百家。尤尚墨翟,責任俠。多次從事教育工作,參加過光復安徽起義和“二次革命”,1921年行刺北洋軍閥未果,蹈海自盡。《帝王春秋》寫於1916年,於其逝世後出版,孫中山先生為其題寫書名,影響甚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