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令

易服令

易服令是明末清初時期滿清頒布的一項法令,和剃髮令同步,統稱為剃髮易服。滿清政府在入關前後頒布了一系列"薙髮易服"政策,強迫漢人改變其髮式、衣著,強制性地改變漢人固有的風俗習慣和民族觀念。對於這一政策的施行,清廷固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考慮,但為了滿足其利益,卻使廣大漢族人民飽受文化習俗的民族壓迫,從而引起社會各階層各種形式的反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服令
  • 類型剃髮易服
  • 年代:明末清初
  • 影響:摧殘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
服飾鑑別,推行狀況,

服飾鑑別

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

推行狀況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髮令”。於是,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髮易服”有關。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