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性現象

易性現象又稱性別轉換欲,是指一個人在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認知上的相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性現象
  • 外文名:transs-exuality
  • 別稱:性別轉換欲
  • 釋義: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反
簡介,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心理和性別,

簡介

易性現象(transs-exuality,又稱性別轉換欲,指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反。

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

心理性別、生理性別和性取向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三種變數。
這三個變數在易性現象的研究中處於核心位置,而生理性別或許是三者中最為簡單直接的一個。我們體內都有一套性染色體,它決定我們是基因雄性(XY)還是基因雌性(XX)。當然,染色體性別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最近有傳聞說,奧運長跑選手卡斯特爾·賽門亞(Caster Semenya)基因異常,雖然是女兒身,卻有著堪比男性的力量。許多遺傳性障礙能讓性染色體出現“缺失”或者“冗餘”的現象(比如,XYY的染色體),從而導致嬰兒先天缺陷,出現外陰性別不明。但大體來說,科學家在研究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也就是臨床術語中“易性”)時,會排除染色體異常或身體異常的個體,像賽門亞這樣的情況是不予考慮的。他們所謂的“易性人”,指的是染色體正常、在生理上具有明確性別、但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屬於異性的個體。
“心理性別”的概念,它和“生理性別”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心理性別也叫“性別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的一種主觀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生理(遺傳)上是男性的人,性別認同也是男性;生理上是女性的人,性別認同也是女性。然而,當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不相符時,當事人就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而這種持續的負面情緒正是許多易性人接受變性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的原因之一。
與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相關的第三個變數是性取向。一般來說,生理上的男性會被生理上的女性所吸引,反之亦然。但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同性戀和雙性戀,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類型非常廣泛,完全打破了人們刻板的成見,其中既包含女人味十足的女同性戀者,也包含肌肉健碩的男同性戀者。這些事實說明,性取向是獨立於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的特質。在此,我們需要指出一點,即同性戀並非易性行為——一般來說,同性戀男子並不想變成女人。或者說,易性人可能是同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
當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不匹配時
易性表現為許多形式,它們的心理機制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大多數易性人都為自己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之間的錯位感到不快。
通過研究易性現象,科學家意識到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三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文化也會影響哪些人會成為易性人,其影響有時出人意料。比如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可能為了迎合社會標準而易性。
一旦區分了這三個相互關聯卻又相互獨立的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易性現象了。美國心理學會將“易性”定義為“強烈"而持續的性別認同倒錯,以及對自身生理性別的持續不適感”。研究顯示,即便是在易性人群體內部,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拿男性易性人來說:一個生理上的男性感到性別焦慮,“覺得自己是個女人”,但在性取向上,他既可能是同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不僅如此,除了這三個變數的混合匹配之外,易性現象似乎還受到大量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

心理和性別

易性人的心理狀態或許各不相同,但其中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感到了性別焦慮——他們為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之間的錯位感到不快。幾乎所有女變男易性人都是絕對的同性戀者(都喜愛女性)。
20世紀80年代末,多倫多大學的心理醫生雷·布蘭查德(Ray Blanchard)提出了“幻想變性性興奮”(autogynephilia)理論。他認為,異性戀的男變女易性人(生理是男性,喜歡女性,希望自己也成為女性)的性慾源於自己是女人的想法。比如這個例子:有個男變女易性人名叫南希·亨特(Nancy Hunt),他在自傳《鏡像》(Mirror Image)中寫道:“我從小就對女孩有種狂熱的興趣,我琢磨她們的髮型、她們的衣服、她們的身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和她們的差別越來越大,這讓我悶悶不樂。我被嫉妒弄得心煩意亂,但同時又覺得性慾高漲。我想要擁有她們,又想要變成她們。到了晚上,在我自慰或者快要睡著的時候,這兩種衝動就會相互融合,我在幻想中與自己做愛——這時,這個自己是女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