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切削不鏽鋼

易切削不鏽鋼

易切削不鏽鋼是指耐空氣、蒸汽、水等弱腐蝕介質和酸、鹼、鹽等化學浸蝕性介質腐蝕的鋼。又稱不銹耐酸鋼。實際套用中,常將耐弱腐蝕介質腐蝕的鋼稱為不鏽鋼,而將耐化學介質腐蝕的鋼稱為耐酸鋼。由於兩者在化學成分上的差異,前者不一定耐化學介質腐蝕,而後者則一般均具有不銹性。不鏽鋼的耐蝕性取決於鋼中所含的合金元素。鉻是使不鏽鋼獲得耐蝕性的基本元素,當鋼中含鉻量達到1.2%左右時,鉻與腐蝕介質中的氧作用,在鋼表面形成一層很薄的氧化膜(自鈍化膜),可阻止鋼的基體進一步腐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切削不鏽鋼
  • 外文名:Free cutting stainless steel
  • 定義:耐化學浸蝕性介質腐蝕的鋼
  • 鋼中含鉻量:1.2%左右
  • 抗氧化原因:有很薄的氧化膜
  • 首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 專研生產:1932年後
歷史,發展狀況,元素分類,生產工藝,展望,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美國人首先發現硫在鋼中對改善切削性的作用,生產出自動工具機用硫系低碳易切削鋼,後來英、蘇、德、日、法等國也相繼生產自動工具機用硫系易切削鋼並逐步使之系列化。硫系易切削鋼的產量大,用途廣,許多新型易切削鋼也是以硫係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約在1932年後,人們受到切削性異常優越的鉛黃銅的啟發,開始研製含鉛的易切削鋼。因鉛有劇毒,當時在冶煉和安全防護等方面的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直到1937年美國研製出含鉛易切削鋼。1958年,日本引進此種技術並開始研製新的鉛易切削鋼,到1975年日本公布的含鉛易切削鋼專利就有25項之多。前蘇聯是在70年代初才開始生產鉛易切削鋼。

發展狀況

隨著機械切削加工不斷向自動化、高速化和精密化方向發展,對材料的切削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於是出現了切削性更佳的鉛一硫複合易切削鋼,又稱為超易切削鋼。此後各種鉛一硫二元和多元複合易切削鋼陸續問世。碲作為易切削元素用於易切削鋼,首先出現在1932年的專利中。1961年美國研製成功一種含碲易切削鋼,它是硫一鉛一碲多元複合易切削鋼,其切削性非常優異,可與易切削黃銅比美。由於硒與碲的性能和作用相近,故經常被交替使用或同時加入鋼中。自60年代起,人們又從另一途徑來研究改善鋼的切削性,即加入某種脫氧元素,以生成所需要的脫氧產物——有利夾雜,在日本將此稱為脫氧調整型易切削鋼。前聯邦德國於1964年首先提出用鈣脫氧的鈣易切削鋼專利,3年後被日本引入並正式生產,它最適於用TiC的硬質合金刀具,進行高速切削,可顯著提高生產率,降低工具消耗。在日本已成為汽車、拖拉機製造業中用量相當大的一種易切削鋼。從60年代後期開始,又研究了加鈦脫氧的易切削鋼。1973年日本首先發表了以鈦脫氧的鈦一硫複合易切削鋼專利,在日本等少數國家已開始試用。
易切削鋼生產發展很快,品種和牌號數量不斷增加,產量逐漸上升。在美國、日本、英國、前聯邦德國、前蘇聯五國易切削鋼標準中,多者有31個鋼號(AISI),少者有7個鋼號(FOCT)。品種已經擴大到扁鋼和管易。易切削鋼產量以日本最多,增加速度也最快。1965年接近10萬t,到了1985年達到了100萬t左右,其中硫系占64.4%。日本生產的易切削鋼約有40%~46%消耗在汽車製造業,產業機械消耗約10%,家庭用品和其他消耗約6%。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生產硫系易切削鋼(主要是低碳自動工具機加工用鋼),1975年又審訂了易切削鋼的新標準GBl91-75。從70年代起,開始試生產鈣系和鈦系易切削鋼。但是對生產中需要特殊防護,以消除公害的含鉛、硒或碲的易切削鋼,卻一直未正式生產。從1977年開始,中國又研究了含稀土易切削鋼。

元素分類

一、硫易切削鋼
硫在鋼中與錳和鐵形成硫化錳夾雜,這類夾雜物能中斷基體金屬的連續性,在切削時促使斷屑形成小而短的捲曲半徑,而易於排除,減少刀具磨損,降低加工表面粗糙度,提高刀具壽命。通常鋼的被切削性隨鋼中硫含量的增多而增高。但鋼的縱向和橫向的力學性能差別大,橫向塑、韌性差,疲勞及耐蝕性能也有所降低。鋼中硫含量過高時,會導致熱脆性,對鋼的熱加工造成困難,惡化鋼的力學性能。通常硫含量為0.08%~0.30%,有的可提高到0.4%,易切削工具鋼和不鏽鋼中的硫含量均應在0.06%~0.10%之間,磷多與硫複合加入鋼中,通常磷含量在0.04%~0.12%,磷固溶於鐵素體中會提高硬度和強度,降低韌性,使切屑易於折斷和排除,從而獲得良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但磷含量過高會顯著降低塑性,提高硬度,反而對鋼的切削性起有害作用。
二、鉛易切削鋼
鉛在鋼中呈細小金屬顆粒形態,均勻分布或附著於硫化物的周圍。由於鉛的熔點較低,切削時融熔滲出起潤滑作用,降低摩擦,提高切削性,但並不影響常溫力學性能。鋼中鉛含量一般在0.10%~0.35%。因為鉛的比重大,如含量過高,容易引起嚴重的偏析並形成大顆粒夾雜物,反而降低鉛對切削加工的有利作用。鉛和硫複合加入低碳結構鋼中,改善鋼材被切削的效果更為顯著。
三、鈣易切削鋼
鋼中鈣與鋁、矽結合形成低熔點的複合氧化物(主要是CaO·Al2O3·SiO2),高速切削時,鈣系氧化物附著於切削工具表面起潤滑和減摩作用,從而提高刀具的使用壽命。如果同時含硫、鉛等元素,它們的複合作用會使切削效果更好。80年代以來隨著切削工具的改進,在鈣易切削鋼上塗有T|N塗層的工具,對於工具費用高的滾齒刀、插齒刀等齒輪加工工具,有顯著效果。
四、硒、碲、鉍易切削鋼
碲、鉍含量約為0.03%~0.10%,硒的含量可達0.15%。硒以硒化物如FeSe、MnSe等形態存在於鋼中,其作用與硫相似,對於既要求高的切削性,又要求較好塑性的鋼,在鋼中加硒要比硫好。碲可單獨加入,也可與鉛或硫同時加入鋼中,形成複合夾雜物,以降低切削抗力和切削熱,使切屑容易排除,顯著提高鋼的切削性,得到良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不過加碲後會使鋼的塑性、韌性稍有降低。硒和碲一般多用於合金鋼。鉍在鋼中的作用與鉛相似,呈細小的金屬顆粒夾雜物,均勻分布或附著於硫化物周圍。
五、其它易切削鋼
其他元素對鋼切削性的影響在易切削鋼中除上述易切削元素外,其他元素也對鋼的切削性有一定影響
(1)碳。鋼中碳含量的高低與鋼材的切削性能有關。碳含量過低,組織中會出現大量鐵素體,鋼的硬度和強度很低,切屑易粘著於刀刃上形成刀瘤,加之切屑是撕裂斷落,使切削性下降,加工表面粗糙度很高。碳量過高,組織中珠光體量增多,硬度及強度提高,使切削抗力增大,切削性變壞。易切削結構鋼中碳含量以0.15%~0.25%為宜。
(2)錳。鋼中錳與硫形成硫化錳夾雜,使切屑易於斷裂,改善鋼的切削性,還能消除或減弱因硫所引起的熱脆性。因此,在易切削鋼中應保證錳含量在0.60%~1.60%之間,並保持適當的Mn/S的比值。
(3)矽和鋁。矽和鋁都對鋼的切削性起有害作用。矽部分固溶於鐵素體中,提高鋼的硬度,使切削加工困難。而且矽在鋼中與氧結合形成硬度較高的氧化矽夾雜物,使刀具的磨損增加,使用壽命降低。故易切削鋼中矽含量宜低。鋁一般作為脫氧劑加入鋼中,大部分與氧結合生成細小脆硬的氧化鋁夾雜,增加刀具的磨損。矽和鋁加入鋼中還會降低鋼的氧含量,使硫化物夾雜呈細長條狀分布,惡化鋼的切削性。
(4)氧和氮。氧在鋼中一般是有害的,因為它降低鋼的力學性能,但易切削鋼中氧含量增高,會使硫化物呈紡錘形分布,改善鋼的切削性。氮雖能提高鋼的強度,但增加脆性,切削加工時會形成短碎的斷屑。鋼中含微量氮(≤0.002%)時對切削性和工件表面質量起有利作用,但含量過高時,鋼的強化作用增大,對刀具壽命不利。

生產工藝

生產工藝易切削鋼可在各種煉鋼爐中冶煉,但低碳的硫易切削鋼宜用轉爐冶煉,硫的合金化是在盛鋼桶或熔池中加入硫或硫化鐵進行的,所用錳鐵以低矽和低碳者為宜。如無特殊要求,應儘量降低鋼中矽含量,以改善鋼的切削性,並要進行充分脫氧,防止產生髮紋。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硫、鉛等有害氣體,必須用強力通風裝置排除,並應有防治污染環境等設施處理。易切削鋼中含硫較高時,會有熱脆傾向,不利熱加工,應予注意。冷加工時力求外形尺寸精確,表面質量良好,以改善在自動工具機上切削加工性能。

展望

隨著機械構件緻密化的發展、也出現了要求亞微(米)水平非常高的加工精度的構件,這種高水平的加工精度,在冷加工成形時,由於微妙的殘餘應力的影響是很難得到滿足的,因此,大多採用切削/研削加工成形方法,可以認為易切削不鏽鋼作為能夠勝任這種精密加工要求的不鏽鋼,今後將擔任著重要的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