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937年前後出生的大熊貓)

明(1937年前後出生的大熊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約1937年—1944年12月26日),雌性大熊貓,譜系號9,1937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明不到一歲時,被偷獵者捕獲,在1938年被帶到英國。1944年12月26日,在英旅居6年的明離開人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
  • 別名:大熊貓明、貝貝、小明  
  • 外文名:Ming 
  • 國際瀕危等級:易危(VU)
  •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 出生日期:約 1937年 
  • 逝世日期:1944年12月26日
熊生經歷,後世紀念,

熊生經歷

1937年,雌性大熊貓“明”出生在中國四川省內的山野中。
健康活潑的“明”那時候可是大明星,在海報上、捷運里、卡通畫中、明信片上,還被製成毛絨玩具帽子泳衣等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不到一歲,明就被偷獵者捕獲並數次倒賣,最終落到美國銀行家佛洛依德·丹吉爾·史密斯手中。史密斯有“熊貓王”之稱,他常年出沒在四川省和西康省交界一帶,先後收購了十餘只活體大熊貓,但有一半左右沒等上路便不幸夭折。“明”和另外7隻大熊貓一起被運往歐洲
當時正是中國人民浴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年代,沿長江南下,從上海出海是不可能了。他計畫了一條曲折的陸路,輾轉中國香港,再由海路去歐洲,整個行程計畫35天。他寫道:“我們只能把所有的籠子和設備運上卡車,走35天陸路到達香港,而鄉間土匪橫行,道路幾不能通”。據史密斯的回憶稱,這條路匪患猖獗,路途顛簸,大熊貓被裝進籠子用卡車運送,其中一輛卡車在中途翻車,兩隻大熊貓臨時逃脫。到中國香港裝船時,他發現又有一隻大熊貓夭折了。
1938年,熊貓們在平安夜的暴風雪中抵達了倫敦。五隻大熊貓分別是最老的Grandma(老奶奶),用七個小矮人的名字命名的Happy(開心果或小開心)、Dopey(糊塗蛋或小笨蛋)和Grumpy(愛生氣或小生氣),以及最小的熊貓寶寶後被命名為Ming(明),“明”那時還是幼崽,叫做“貝貝”。
年事已高的熊貓Grandma經不住旅途顛簸,幾周后死於肺炎。剩下的4隻大熊貓,熊貓“小開心”被一個德國動物販子買走,輾轉於德國的各大動物園,最後又被賣到了美國。其餘三隻熊貓的名字是“貝貝”、“小笨蛋”和“小生氣”,負責管理倫敦動物園的倫敦動物協會收購了它們。新主人對中國歷史頗有研究,三隻熊貓分別冠以中國朝代的名字“唐”、“宋”和“明”。
“明”很快成為當時倫敦的明星,它的形象頻繁出現在英國的卡通、明信片、玩具、報刊雜誌中,甚至連剛剛起步的電視節目都留下它的倩影。“宋”於1939年去世,次年“唐”也走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次年,德國對英國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狂轟濫炸。“明”的出現為緊張的空氣注入了一絲難得的輕鬆與歡快,這對於驚魂未定的英國兒童尤為寶貴。當時旅居倫敦的中國作家、藝術家蔣彝曾去倫敦動物園,看到英國民眾在大熊貓館外排起一長隊,都在期待著與大熊貓“明”親密接觸。蔣彝隨後創作了插圖童話《明的故事》和《金寶和大熊貓》兩本書。
“明”當時還受到了瑪麗女王、大公主和拉塞爾斯子爵的接見
明
瑪麗女王,大公主和拉塞爾斯子爵的接見“明”
後來戰火越燒越旺,1940年到1941年間,德國飛機對倫敦等16座英國城市進行狂轟濫炸,4萬多名市民死亡。大熊貓“明”被轉移到英國東部的惠普斯奈德動物園,但仍被經常帶回倫敦“會會朋友”。
關於“明死亡的訊息有兩種”
第一種是:1944年,大熊貓“明”死於聖誕節後的一天,病因不明,據報導那時“明”的毛髮已經開始脫落。
另一說是:1944年聖誕前夕,倫敦動物園沉痛宣告,與英國人患難與共的“明” 溘然長逝

後世紀念

中日合拍過一部以“明”為原型的卡通片《熊貓的故事》。
2015年,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期間,倫敦動物園收到一份特殊禮物,一尊熊貓明的雕塑。
中國日報社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陝西旅遊集團等單位,在英國推出“熊貓與和平”系列活動,向倫敦動物園捐贈熊貓“明”的雕像、舉辦彩繪熊貓倫敦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