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駝

明駝

明駝是北魏鮮卑民族文化傳說中一種神駿靈異的駱駝。出處本在《木蘭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駝
  • 拼音:míng tuó
  • 釋義:北魏鮮卑傳說中一種神駿靈的駱駝
  • 出處:《木蘭詩
明駝
(1)明駝是北魏鮮卑民族文化傳說中一種神駿靈異的駱駝。
(2)它的出處是北魏樂府民歌《木蘭詩》。上世紀50年代葉聖陶等人校訂國中課本《木蘭詩》“願馳明駝千里足”。其依情酌理的根據,除了《酉陽雜俎》原證其出處,應該還參考了宋太宗時《文苑英華》作“願得鳴馳千里足”(鳴馳似手民之誤,當是鳴駝),宋徽宗時《竹莊詩話》作“願借明駝千里足”,南宋曾慥《類說》卷五一《古樂府》輯錄為“願馳千里足”。
北宋末,郭茂倩《樂府詩集》,現存國家圖書館。其《木蘭詩》所在卷次於宋版缺失,今見乃元代版本補充。其“願馳千里足”,是否元版據南宋時期編著的《類說·古樂府》、《古文苑》、《紺珠集》等傳本刊刻而來,就都是無法考證的事情了。
(3)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駝,性羞。《木蘭》篇‘明駝千里腳’多誤作鳴字。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 明,則行千里。”這無論後人如何引用,都只是本詞出自《木蘭詩》的最早書證。
(4)段氏所引雖只“明駝千里腳”五個字,但其是為訓解明駝,而非考察該詩殘缺,或搜羅散失版本,是可信其引自唐代通行版本。
(5)《木蘭詩》產自北魏,但北魏孝文帝廢止族語歸化漢語文字,明駝一詞失去語源依據,致唐人多誤作“鳴駝”,段氏才有按某種駱駝生物性狀的誤解。其後《木蘭詩》二百年流傳,漢人並不信服段氏之誤解,更疏薄大西北的鮮卑文化,到兩宋某些版本,該詩不僅失脫了明駝一詞,還將“千里腳”改成了“千里足”,以致今人從漢文化意象理解,有幾十年在中學課本里給學生說成是千里馬。而歷代文學作品,則多以白駝為明駝意象。
(6)所謂唐代驛使名。最早是宋人樂史小說體《楊太真外傳》所編楊貴妃勾結安祿山有明駝使暗送龍腦香情節。到明人楊慎訂訛此事,在《丹鉛總錄·卷十三》復引段成式說明駝,妄言唐代驛置有明駝使,還“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以強調楊貴妃私發違制。這也就是宋人小說虛構的一個名詞,唐代典籍並無相關明駝使的任何記載。假設有的話,段成式初仕即為讎校典籍的朝官,焉有不知而作那番誤解。
(7)最新考證:“明駝”之“明”字,乃鮮卑語“千”之音譯。“明駝千里腳”作語素拆分:腳,本指腿脛。俗語“腳程”,指行進速度。千非確數;千里,極言其速而已。明駝的“明”字,在翻譯上是借用了原詩句中“腳程千里”的詞素,來結構了一個漢語名詞,且極符漢語相關神明靈異的聯想,再與原詩句的語素重構為符合漢語語法的詩句。
這不是個簡單的對音直譯,所以北魏孝文帝後漸行無解。若說是突厥語“騎駝”的音譯,要真那么簡單明了,唐人不比我們更了解當時突厥的駝隊嗎?何以還誤作“鳴駝”?更況突厥語形成較晚,成之於文字難說沒受鮮卑語音影響而另有與“駝(tøy)”的構詞。
(8)試想木蘭回鄉之路,沙丘碧草,藍天白雲,山川遼闊,金曦流溢,壯士英姿,明駝神駿,別一番氣度雍容,別一番異族風情,豈是漢語千里馬所能構此佳境!
最後一點,明駝一詞,所代表該詩文本的原創性、民族性、地域風情、文化情致、人物品格、人物定位、及其社會價值取向等等至關重要的文史意義,是其他任何刪除或誤解都抹殺不了的。而且,《木蘭詩》在段成式稱”《木蘭》篇“,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橫吹曲“下序言,也稱”歌辭有《木蘭》一曲“,實可確定原詩篇名只有”木蘭“兩字。再據《樂府詩集》《木蘭詩》下題註:“《古今樂錄》曰:‘木蘭不知名,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附入。’”加之後附韋元甫《木蘭歌》首尾句意,更可證明,“木蘭”原本只是該詩題名,主人公名字是後人按韋元甫的意思增竄而入的人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