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明朝軍隊)

明軍(明朝軍隊)

明軍通常泛指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明軍軍隊大分類大抵分為三項:邊軍,南軍,京軍。

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軍
  • 外文名:The Ming army
  • 所屬國:中國
明軍,衛所兵,邊軍,京軍三大營,大明水師,

明軍

明軍,通常泛指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屬於徵兵形式。
明軍軍隊大抵分為三類,邊軍,南軍,京軍,以及水軍,地方土司兵,錦衣衛等特殊軍事組織。
明軍兵種明軍兵種
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衛所兵

各地明軍裝備各地明軍裝備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中,一衛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
南軍衛所軍南軍衛所軍
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由於社會穩定,相對和平,衛所軍官開始侵占軍田,剝削士兵,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邊軍

"邊軍"一詞本義指中國歷史上中原漢族王朝的國家或地區交界處戍衛邊境的軍隊,屯居在東西南北四方邊境,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邊防的軍隊主力,也是中原王朝最精銳的野戰部隊。
明朝陝西邊軍明朝陝西邊軍
明朝邊軍明朝邊軍
明朝邊軍常年與遊牧民族大戰,且訓練有素,1368年明朝建國,設九大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
永樂之後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只剩九邊重鎮。九邊重鎮是指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亘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京軍三大營

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十三年(1380年)改隸五軍都督府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分設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規制漸臻完備。
明軍火器部隊明軍火器部隊
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和左、右哨。
京營京營
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
三千營:由三千騎兵組成,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
神機營:因用兵交址(今越南),得火器法,立營肄習而名,其下亦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中軍分設四司,掖、哨各分設三司,掌銃、炮等項火器。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掌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
神機營士兵神機營士兵
京營長槍兵京營長槍兵
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時(1425年),命武臣一人總理三大營營政。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當皇帝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皇帝大營,一般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

大明水師

明朝水師又稱大明水師,是曾經世界第一流的中國海軍,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大明艦隊大明艦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