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公子(歷史人物)

明末四公子(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末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末年的陳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四人。此四人出則忠義,入則孝悌愛賓客、廣交遊,風流倜儻,冠絕一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末四公子
  • 外文名:The four son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 包括:陳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
  • 年代:明末清初
陳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

陳貞慧

陳貞慧(1604—1656),字定生。東林黨魁、都御史陳於廷之子,明末諸生,為復社重要成員。曾與吳應箕起草《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居家鄉。其表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書》。

侯方域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長於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壯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將班、馬傳記,韓、歐古文和傳奇小說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而尤以傳記散文見長。
侯方域侯方域
《李姬傳》》歌頌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寫品行高潔、俠義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也寫反面人物阮大鋮及其他人,均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文字簡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具有短篇小說的特點。劇作家孔尚任後來借用《李姬傳》的主題創作了戲曲《桃花扇》。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別號多種,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安慶府桐城縣鳳儀里(今桐城市區北大街)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有《全邊略記》、《周易時論》等著作,《明史》有傳。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曾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成年後,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交友結社。

冒襄

冒襄(1611-1693),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當時,國事淆於上,清議激於下。冒辟疆與侯朝宗,方密之,陳貞慧並稱四公子,都是締結復社的骨幹,他們欲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在南京由吳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亂揭》。歷數閹黨餘孽阮大鋮之流的罪狀,嚇得佞臣不敢出門,後阮大鋮之流死灰復燃,復社受挫,冒辟疆險遭迫害。緊接著清兵南下,明王朝搖搖欲墜。大浪淘沙。吳次尾抗清殉國,方密之隱匿鄉間,侯朝宗則降清做官去了。飽經風霜的冒辟疆,作為一介書生,空懷報國之心,便信效生於亂世的阮籍陶淵明,歸隱皋邑,更園為庵,嘯傲園林了。 冒辟疆具有營造園林的高度才華,他善於學習,《游冒氏水繪園記》中所述,冒辟疆的父親歷任吳楚,“辟疆不時省親,所過名山大川,往往按圖考記,留連不忍釋去,其故衡湘諸勝,雄覽博採,鹹得備於簡編”。而於浙江蘭亭,煙雨樓,西湖諸勝,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結廬鄉國”,追憶向之所歷者,乃構石為山,因川為池,殆臻樂阿洞壑之美於斯為最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