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牆(廣州明城牆)

明城牆(廣州明城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牆培高七尺,增厚牆基,並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階,以便在城牆上落”。越秀山明朝城牆現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海樓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築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海樓後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牆已修繕復原,共長180米,雉堞嚴整,恢復舊觀。 此遺址於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城牆
  • 地點:廣州
  • 時代:明洪武十三年
  • 地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越秀公園明城牆位於越秀山上。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東、西、中三城合為一,並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
據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
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牆培高七尺,增厚牆基,並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階,以便在城牆上落”。
越秀山明代城牆現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海樓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築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海樓後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牆已修繕復原,共長180米,雉堞嚴整,恢復舊觀。
此遺址於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城牆多年來受到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城牆磚石已出現風化,亟須保護。記者了解到,目前這一古城牆的保護已有了新進展。
專家恢復原有1500多米長的城牆雄壯麵貌的建議已得到採納,屆時,市民可以在城牆拱門下穿行,城牆上休閒鍛鍊,鎮南路2號兩座騎壓古牆60多年的3層危房也將被拆掉。
樹根盤纏如網
記者發現,很多近10米高的樹木沿牆而生。在古城牆碑文附近,就有三棵大榕樹長在牆頭,上百根有細有粗的樹根,彎彎曲曲,錯綜複雜,如一張大網將城牆面緊緊包裹住,有些已經伸到牆內,有些又長出很多小根,成為城牆上一道奇景,不少遊客在這裡留影拍照。
每天早晨在城牆對面的小廣場上鍛鍊身體的周姨,談起城牆十分感慨,“走過的人用手摸、用腳踢不說,最過分的是有些人總愛拉著城牆上的樹根往上面爬。”她說,很希望有關部門趕快保護一下,要不擔心哪天真的會塌了。
樹根“網”牆已成景觀要謹慎處理
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園已經基本確定了保護思路。其中,將城牆周圍以及上面的中小型樹木拔掉,防止對城牆結構造成破壞,對於市民關注的一些樹根已經將城牆包圍的大樹,考慮到它的根與城牆已經融為一體,融入了歷史的痕跡,市民遊客都很歡迎,強行拔掉,不但影響景觀,樹根拔起反而會破壞城牆的堅固,採取限制它生長的辦法,具體而言包括將伸入牆裡的根鋸掉,樹枝也不能太大,以免起風搖擺影響城牆穩固。
廣州明初三大古蹟之一
是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越秀山古城牆始建於明代,它和鎮海樓以及五仙觀中的嶺南第一樓被譽為“廣州明初三大古蹟”,是廣州僅存的一段古城牆。
這段古城牆分西、中、東三部分:
從大北門到鎮海樓為西段,環鎮海樓所在的小盤龍崗山頭為中段,從廣州美術館到小北門為東段,共1000餘米。城牆上的雉堞敵樓等早已蕩然無存,保存較完好的是鎮海樓附近一段,長達200米。
古城牆是廣州北門的制高點,歷來為兵家必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軍進攻廣州城,用大炮轟城牆,又在洋槍掩護下向廣州北城發起進攻,守北城的中國官兵利用古城牆做掩護,奮起反擊,侵略者狼狽逃竄,在城牆下丟棄一批屍體。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
同年4月,桂軍將領沈鴻英等在花縣發動叛亂,進犯廣州,前鋒竄至越秀山北。孫中山坐鎮五層樓,指揮軍隊在古城牆布防。
因此,這段城牆又是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