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天球行書七言律詩軸

明周天球行書七言律詩軸

《明周天球行書七言律詩軸》是明代書畫家周天球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周天球行書七言律詩軸
  • 類別:中國書法
  • 年代:明代
  • 作者:周天球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126.6厘米,橫65.6厘米
  • 現狀:現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
中國古代,書法與文人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文人們在重視書法的實用功能的同時,也注重和追求書法的藝術性,而且把自己的審美情趣有意無意地注入到書寫當中去。然而書法作者的審美情趣又脫離不了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不同歷史時期的書法作品,都無一例外地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徵。單純從美學的角度去審視明代書法,它給我們最直接、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都有著濃郁的書卷氣。站在這個角度上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代書法堪稱明代文化的代表,以至於歷史的長河流經至今,我們依然能夠透過一件件書法作品深刻地感悟到明代社會濃郁的“文人味兒”。“倚棹平湖待月生,紫煙猶帶晚山明。輕雷忽送前峰雨,佳節難逢此夜晴。雲際團團藏桂影,燈前颯颯起秋聲。仙槎萬里還乘興,未必浮陰翳太清。”周天球的這首七言律詩,本身就像一幅能讓人品味再三的山水佳構;而以倜儻風流的行書來書寫,就更能彰顯他的才子才情了。書法以神採為上,古人謂之“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書冥之間”。書法儘管書體各異,但其造型的共性都是以點、線構成單個的表意形體,在不違背文字意義、造型規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變性與表現力。具體地說,在各種書體的結構形態中,都存在著虛實、伸縮、疏密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這些都可以在明代周天球的行書《七言律詩軸》得到印證。
明代書法的形成是明代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書法的最高境界,乃是對“法”的高度熟練運用,即“無法之法,乃為至法”,以及“任意之極,若不任意”。張懷瓘雲,行書“務從簡便”。它的特點近於真書而不拘束,近於草書而不放縱;筆畫連綿,各自獨立;書寫方便,切合實用。明代“吳門書派”的書家們在行書創作中大多標新立異,追求作品的所謂“逸氣”,講究書作的文人氣息。作為“吳門書派”的書家之一,周天球在書法技法上又有新的革新,將行書融入更多的草書成分,特別是在上下的映帶中尤為明顯。如這件行書軸中第一行的“倚棹”、“待月”、“紫煙”、“猶帶”,第二行的“晚山明”、“忽送”,第三行的“節難”、“雲際”,第四行的“燈前”、“起秋”,第五行的“槎萬里還”、“未必”,以及最後題款簽名中的“天球”,這些草書“字組”的大量運用很具有創新意義,並反映出周天球深厚的、全面的書法功底,也反映了他在自由創作狀態中那種激情釋放的愜意。作為文徴名的傳人,周天球書畫兼擅。文徵明曾滿懷希望地讚嘆曰:“他日得吾筆者,周生也。”這種近乎“露骨”的褒獎,是對周天球書法藝術水準最直接的肯定。此作整體的“靜態”與局部的“動態”在運動中達到了“和諧統一”之境。作品採用了趨於草書的變化處理方式,顯示出周天球具有很強的書法線條的駕馭能力與書法審美修養。特別是第一行的“帶”字與第四行的“聲”字的豎向筆畫的變化處理,既調整了作品的章法布白,又打破了整件作品右下半部分章法的平板。“帶”字狹長險勁,“聲”字圓潤秀媚,但風格上高度統一。整件作品,上半部分是以短線條為主,起伏的幅度不太明顯;下半部分是“亮點”,尤其是右下部分,若不是這樣活潑處理,此作將變成“上下平齊”的“四平八穩”了。
周天球此作體勢雄健,筆力奔放,虛實相生,深具篆意。從美學角度來看,它詩韻深邃,蘊藉縹緲,無疑是明代書法的典型之作,反映著明代文人的文化情懷。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號幼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游文徵明門下,詩文書畫俱善。書擅篆、隸、行、楷,晚年獨創書風,當時豐碑大碣多出其手。善畫蘭,喜用淡墨,韻味天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