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故城

昌邑故城

昌邑故城:位於山東省巨野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昌邑集,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周時期為邑,時設縣,西漢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就成為王國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劃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期子劉髆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死後其子劉賀繼位。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嗣,劉賀被征為帝位,在位僅27天,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依舊回故地巨野昌邑王,元康三年,劉賀被貶為海昏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昌邑故城
  • 外文名:Chang Yi Gu Cheng
軍事要地,遺蹟發掘,帝王廢冢,

軍事要地

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乩"平叛之戰等都曾發生在這裡.昌邑又是走蛟臥虎之地,孕育出許多曠世梟雄.西漢初,梁王彭越從這裡揭竿,東漢末,費亭候曹操任兗州牧於此.自戰國至魏晉是昌邑的鼎盛時期,這一帶是當時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貿易中心.西漢時,昌邑城內已有了自己的冶鐵業和專門管理冶鐵的鐵官,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之一.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就是280從繁榮昌盛逐漸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黃河幾次決口,厚厚的泥沙把這座古城湮沒在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桓隱約可現.據《巨野縣巨志》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城闕形.這就是著名的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後人作憶秦娥"昌邑懷古"贊日: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楚漢交兵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遺蹟發掘

1980年、1982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昌邑故城遺址進行了兩次調查勘探,探清古在平面略呈方形,檔城牆長1215米,西城牆長1377米,北城牆長1585米,南城牆長1720米.城牆分段板築,土質為摻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層9,10,11厘米不等.城址上現有前昌邑,後昌邑,侯花園,城角劉四個村莊,範圍內發現大量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有瓦,小鼻罐,淺盤細柄豆,壺,銅鏃,鐵柱,弩機.陶井圈等.還發現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釀造窯址.另有部分唐,寧,金元時期的遺物如:鐵釜,研究碗,盤等.大量的文化遺存,為我們研究古昌邑的歷史與興衰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帝王廢冢

金山,在山東省巨野縣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公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巨野之勝在金山,金山之勝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洞,俗稱金山大洞,世傳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建造的駐蹕行宮,稱之為秦始皇避暑宮.當地人又傳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帶兵征戰,曾在此歇馬,故又稱秦王洞.經考證,實為西漢昌邑王(漢廢帝)劉賀營而未用的廢冢.據《漢書.武王子傳》載:賀王昌邑十三年,後征為帝,因行淫亂,被廢為海昏侯,就國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漢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營和山陵,昌邑王劉賀事多僭越,自治壽域,乃入立被廢,客死他鄉,不得歸葬,營而未用,遂成廢冢.此洞共有明道,側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組成.總長89.80米,最寬28米,石壁最高處15米,如劈如削.洞室整體結構布局嚴謹,開工整,鬼斧神工,令人驚嘆.洞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滲出,懸溜不斷."雲開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徑窄藤蘿沒,崖高日月懸……",正是金山洞的真實寫照.千古奇觀,勝地佳境,吸引著歷代眾多的遊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懷著幾多感慨.幾多讚嘆,欣然命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和精僻的考證.明道兩壁上現存寧以來的刻44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宋,金元時期,這裡曾為佛寺,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洞門上方的"敕賜大明禪院"六個大字,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內現存石佛像一尊,高約90厘米,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細,造型美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