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裂腹魚

昆明裂腹魚

昆明裂腹魚,Schizothorax grahami (Regan, 1904),俗名“細鱗魚”、“細鏈魚”,是鯉科裂腹魚屬的一種魚類。體較鯉魚細長,鱗細小,成魚尾鰭呈紅色,體重可達5公斤;以植食為主,主食硅藻,兼食浮遊動物。肉質肥厚,富含脂肪,味鮮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昆明裂腹魚
  • 拉丁學名:Schizothorax grahami (Regan, 1904)
  • 別稱:細鱗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裂腹魚亞科
  • :裂腹魚屬
  • :昆明裂腹魚
  • 分布區域:松華垻水庫的牧羊河、冷水河、黑龍潭及青龍潭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習性,活性研究,

簡介

學名:Shizothorax grahami
昆明裂腹魚
體長20~30cm,體延長,稍側扁,背緣和腹緣均隆起,腹部圓;吻鈍圓;口下位,橫裂,口裂前端遠在眼下緣水平線的下方。
分布於金沙江下游各支流及烏江上游,是產區主要經濟魚類。

形態特徵

昆明裂腹魚體延長,稍側扁;背緣隆起,腹部圓或稍隆起。頭錐形,吻略尖,口下位,橫裂或略呈弧形;須兩對,約等長,其長度均小於或等於眼徑;吻須末端後伸達鼻孔後緣至垂直下方或稍後,口角須末端後伸達眼球中部的垂直下方或稍後。眼中等大,惻上位。體被細鱗,排列不整齊;自腹鰭基部後緣至臀鰭基部後緣具較大而明顯的鱗片並形成明顯裂腹。側線完全,近直形,後伸人尾柄之正中。背鰭末根鰭條不分枝,其後緣每側具6-18枚細小鋸齒或僅為鋸齒痕跡,背鰭起點至吻端之間的距離稍大於或等於其至尾鰭基部之間的距離。腹鰭起點與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或第一枝鰭條之基部相對;其末端後伸達腹部鰭起點至臀鰭起點之間距離的2/3處,不達肛門。肛門位於臀鰭起點之前。胸鰭末端後伸達尾鰭起點至腹鰭起點之間距離的1/2-2/3處。臀鰭末端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均鈍。體背呈青灰色或青藍色或具少許黑褐色斑點,腹部銀白色或淺黃色;背鰭、胸鰭、腹鰭、均呈青灰或淺黃色,尾鰭呈淺紅色。

生活習性

昆明裂腹魚在野生環境下棲息於峽谷或流速較高的河流中,為冷水性底層魚類,生長溫度在12~20℃,最適生長溫度14~18'C。冬季長潛於河道石縫或附近岩溶洞穴,夏季常攝食於礫石灘處,多食著生藻類,以硅藻為主,亦食少量水生昆蟲。在人工飼養集件下食人工配合飼料,投餵時攝食能力強。

繁殖習性

繁殖期進行短距離洄游,為一次性產卵魚類,雄魚3-4齡成熟,雌魚4-5齡成熟。自然狀況下親魚於3-5月在洄水彎淺灘卵石河沙混合底質產卵,人工飼養條件下其產卵期為每年4~5月份,受精卵為黃色或銀白色,沉性,圓球形,直徑1mm左右,絕對懷卵量1萬~15萬粒,相對懷卵量為25~30粒/g,剛孵化出的魚苗全長1~1.2mm,卵黃囊較大,平臥在流速較小的河底砂石之間或孵化箱底部,大約經過6-7天的飼養,卵黃囊被吸收2/3左右魚苗開始上游覓食。幼魚以水生小型動物(如水蚯蚓等)為主要食物,在流水攝食、肥育,秋未以後到幹流河床石縫或暗流深水區越冬。

活性研究

用碘-澱粉比色法研究魚類離體消化器官澱粉活性,測得在最適pH和最適溫度條件下,昆明裂腹魚胃、前腸、中腸、後腸和肝等主要消化器官澱粉酶活性分別為669.5、789.23、796.86、786.15和733.15個澱粉酶活性單位,澱粉活性最高的是中腸,最低的是胃。其最適pH為7.4~8.6,最適溫度為30~45℃。
The amylase activity of digestive organs in fish Schizothorax grahami was tested using iodine-starch color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optimal pH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 the amylase activity of stomach, foregut, mid-intestine, hid-intestine and liver was 669.5, 789.23, 796.86, 786.15 and 733.15, respectively and the peak occurred in the middle intestine and the lowest was observed in the stomach. Optimal pH was 7.4~8.6 and temperature 30~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