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麥

旱地小麥

旱地小麥,指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依靠自然降水栽培小麥。這類地區小麥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條件,小麥生長全靠自然降水,其產量的高低與生長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適時程度關係密切。中國的旱地小麥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內蒙古以及青藏高原。這些地區小麥全生育期降水為150~250毫米,如果田地制宜地採用相應的耕作栽培措施,旱地小麥也能獲得較好收成。在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大背景下,目前旱地小麥已經極少種植。只有西北甘肅古浪縣一帶,紅禿頭旱地小麥作為一種特產還有少量種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地小麥
  • 定義:乾旱半乾旱地區依靠降水栽培小麥
  • 主要分布: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
  • 方式:加深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
耕作栽培措施,農田建設,耕作蓄水,輪作施肥,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培育壯苗,管理注意事項,

耕作栽培措施

農田建設

旱地小麥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和土壤風蝕地區,搞好農田建設,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墒抗旱能力,才能穩產豐產。丘陵區和旱塬地,坡度在25°以上者,應退耕還林、還牧,植樹種草,增加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可以種麥,沿山坡等高線橫向耕作,建成水平梯田。緩坡地或旱塬地,則在沿等高線翻耕時,加深加寬溝壟,並橫向修築土檔,使田塊形成小區,建成壟作區田,增加攔蓄雨水能力。梯田堰埂不僅要拍緊打實,而且要種草固堰,防止堰堤垮榻。梯田平整後,如耕層生土過多,可結合深耕增施有機肥,以加速土壤熬化提高地力。地段坡度大的適當分塊乎整,按照小平、大不平方式,分層修成水平梯田。風蝕地區要種草植樹,修築防護林帶,以利於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
旱地小麥

耕作蓄水

深耕可破除犁底層,加深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深度一般以23~26厘米為宜,耕層宜逐年加風避免一次過深導致表層生土過多,影響當年小麥生長。
中國北方冬麥區的旱地小麥生長期間多處於旱季,降水量少。而麥收後休閒期間雨水較氮約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深層可把這個時期的雨水蓄積在土中以供下茬小麥利用,這是奪取旱地小麥豐產的關鍵。通常在2米深的小麥根系活動層內,其有效儲水量可達250毫米以上,能夠補充小麥生育期內雨水不足,發揮"伏雨春用"作用,可以確保穩產增收。深耕必須結合耙、耱保墒,減少表層土壤水分蒸發。伏前要搶時深耕,伏中多犁多耙,立秋後則多耙少犁,播前無雨只耙不犁。春麥區入冬時要進行土壤鎮壓,以壓碎土塊,減少蒸發;早春當地表化凍3~5厘米時頂凌耙地,以消除土壤板結,防旱保墒。風多蒸發量大的春麥區,可實行免耕、少耕以及深松之、耙耱地等耕作方法。

輪作施肥

合理輪作與增施肥料可以維持土壤營養平衡、調劑各種養分的累積和消耗,恢復並提高地力。中國北方部分旱地冬小麥實行夏閒,確保以一年熟為主的種植方式,可以促進地力恢復和有效蓄水。小麥連作時間,冬、春小麥均以2~3年為限不宜過長,否則不利於培肥地力。適當地擴種一些菌錯、豌豆、小扁豆、毛葉菩於、油榮等與小麥輪作,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東北春麥區多以大豆作小麥前作;黃土高原早地冬麥區則實行小麥、豌豆輪作。增施肥料應以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貫徹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早地冬小麥在播前用有機肥和化肥作底肥或種肥,均宜一次深施,儘量減少分期施用,以避免因客早施肥而影響肥效。旱地春小麥底肥則宜結合秋耕時深施。

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

培育壯苗

旱地小麥要特別重視培育壯苗。由於早地小麥播種的適宜期短暫,應早作安排趨墒及時播種。在表墒不足而底墒較好的情況下,可採用深種強蓋或先鎮壓提墒再播種的方式;丘陵墳地或旱塬地,可結合水平溝或區田壟作等抗早拼作措施,進行壟溝種植,播種前後均須鎮壓,隨播隨壓,墒差時宜重壓。早地小麥採用溝播方式或種後保留播種溝,有利於蓄水、增溫、防寒。春麥區在冬前整好地的條件下,早春應趁返漿期適時耙糟槍墒下種;東北春麥區的部分乾旱區,水分蒸發大且風蝕嚴重,採取不深拼而深鬆土和耙茬播種小麥的方法。

管理注意事項

麥田管理要注意防寒、保墒,促苗發育。北方冬小麥于越冬開始時碾壓、耙攝,結合追施適量化肥。早春解凍返漿期頂凌耙麥;起身至拔節前結合降雨可及時中辨,如底把不足肥力不濟昧要在早春深施化肥,便於趨墒發揮肥效。春小麥生育期短,發育快,可在三葉期壓苗提墒抗導線苗後中拼保墒,但須防止埋苗;追把也宜在三葉期趨墒一次深施為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