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羅像木雕

日羅像木雕

《日羅像》就是反映這種轉變的極好範例,它體現了從天平時期到貞觀時期的推移過程。它已不同於以前仿唐的佛像雕刻,長頭長耳,免去了象徵佛聖的肉髻,改為禿頭團臉,深褶下垂的衣紋採用翻波式雕刻手法(一種卷翻幅度很大的褶紋,類似波浪滾翻),增強了寫實感,一些程式化塑法被沖淡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羅像木雕
  • 類別雕像
  • 年代:公元8世紀
  • 原屬日本
木雕結構,歷史沿革,藝術風格,

木雕結構

《日羅像》不同於以前仿唐的佛像雕刻,長頭長耳,免去了象徵佛聖的肉髻,改為禿頭團臉,深褶下垂的衣紋採用翻波式雕刻手法(一種卷翻幅度很大的褶紋,類似波浪滾翻),增強了寫實感,一些程式化塑法被沖淡了。

歷史沿革

日羅像木雕,為日本公元8世紀的一組雕像,雕刻的是日本最早的佛像與經典,據說是大和族欽明天皇從朝鮮獲得的。古籍《日本書記》上載,聖德太子在位時(公元592~622年),日本已有寺廟46所,到了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日本的佛教始進入其極盛時期。我國唐代高僧鑒真於公元753年東渡日本,在奈良東大寺傳授佛教,並於759年與日僧共同創建唐昭提寺。從此,日本的佛教藝術也隨之興旺發達起來。這時的廟宇建築基本上保持著中國建築的雄姿,殿內佛像也按照中國佛像的程式,如著名的奈良藥師寺內的《藥師如來像》。至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因日本天皇迴避僧侶干涉政治而遷都平安京(即今京都),此時中國唐代的國勢也日漸衰落,日本一些佛寺內新作的佛像在原來傳統風格的基礎上,顯示出探尋獨立的佛教藝術的要求。這一尊橘寺的《日羅像》(木雕),可算是民族化探索的重要作品之一。

藝術風格

平安時代可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從平安京奠都到廢止遣唐使(公元794~894年)為前期;以院政時代(即白河院、應德三年,公元1086年)為中期;從院政期至平家朝政覆滅(安德天皇、文治元年,即公元1185年)為後期。日本佛教藝術的民族化變革,在這三個時期的最前期,日本史學家通稱為貞觀時代。這個時代,日本首先在政治上逐步將律令體制日本化,在造型藝術上,特別是在雕刻上,繼唐昭提寺諸多佛像之後,漸漸形成了貞觀雕刻的風格,它的特點是兼容並蓄。佛法與王法,通過佛教教義被解釋為車子的左右兩輪,儘管截然分開,始終互為補充。奈良時代把佛教奉為國教。這反映佛像雕刻上,表現出當時的藝術家對於理想與現實的聯合思考方式加強了。有的日本美術史家把日本佛像的創作注意力的轉變,比作從白鳳時代到貞觀時代的文化推移的反映,即雕像的刻畫重心是順年代而漸漸下移的:白鳳時期的佛像注重上半身刻畫,天平時期則注重全身,到了貞觀時期,又轉而注重下半身。
儘管上肢依然過膝,袖口也呈飄逸灑脫之勢,保持佛像的理想化真實因素,但下身很注意解剖結構。日本文化一方面承認現實的非理想性,另一方面為達到律令政治的合理想性,積極制定某種新格式,以推行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即是增大寫實的成分。 橘寺在日本奈良縣高市郡高市村,屬佛教天台宗,是推古天皇御代聖德太子所建的名寺之一。自奈良時代以來,屢經火災,幾近荒廢。寺內一些古佛像後被移入平安時代的法隆寺內,此尊《日羅像》系木雕製品,現仍藏橘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