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須稚鱈

日本須稚鱈

日本須稚鱈,Physiculus japonicus (Hilgendorf, 1879),屬於深海鱈科小褐鱈屬的一種鱈魚,生活在我國近海和日本部分地區。分布於我國東海琉球海溝,北到台灣東;國外達日本北海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須稚鱈
  • 拉丁學名:Physiculus japonicus (Hilgendorf, 1879)
  • 別稱:日本小褐鱈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鱈形目
  • 亞目:鱈亞目
  • :深海鱈科
  • :小褐鱈屬
  • :日本須稚鱈
  • 分布區域:西北太平洋
簡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

簡介

俗名:鱈魚 
學名:Physiculus japonicus
英文名:Japanesecodling
中文名:日本須稚鱈、日本小褐鱈
科名:Moridae
科中文名:稚鱈科
同種異名:Physiculus japonica, Physiculus maximowiczi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東海、日本南部及中國台灣南部、北部及東北部。
模式種產地:Japan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50 - 650米
最大體長:35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日本須稚鱈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前部稍肥大,尾部細長。腹面正中的發光器為一較大的黑色圓點,位於肛門前,其與腹鰭基底和肛門大致保持等距。吻短而圓鈍;吻端無鱗區窄,僅及鼻孔前。眼中大,上側位,眼徑小於或等於2/3吻長。口中大,亞端位。下頜具一短頦須。體被圓鱗,易脫落。第一背鰭9-10軟條;第二背鰭67-69軟條;臀鰭起點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軟條數6。體呈暗褐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稍呈紅色;背鰭、臀鰭邊緣呈暗色。
背鰭9,69-70;臀鰭72-73;胸鰭25,腹鰭6—7。
側線上鱗12。鰓耙3+8。椎骨52—56。體長231-293mm:為體高4.8—4.9倍,為頭長4.2—4.6倍。頭長為吻長4.5—4.7倍,為眼徑4.3—4.5倍。
體長形,腹部略側扁向後漸細。尾柄高約等眼徑。頭前部稍平扁,嵴弱。眼側上位。眼間隔不小於眼徑。口近前位,達眼後緣。兩頜具齒,犁齶骨無齒。下頦中央有一須長約等於眼。鰓膜骨條7。腹部有1黑裸發光器。側線前部高而後部側中位。具小圓鱗。背鰭分離,後背鰭似臀鰭。胸鰭略達後背鰭。腹鰭喉位,外2鰭條突出呈絲狀。尾鰭圓截形。體黃褐色,頭軀腹面藍色。
奇鰭黃色微綠,偶鰭紅色。深海底層魚。

棲所生態

底棲性之魚類,喜棲息於水深150-650公尺深的大陸棚緣或上部陡坡水域,其餘生態習性不甚明了。

漁業利用

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較無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