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羌姆是一種宗教舞蹈,也稱“跳神”。“色莫欽姆羌姆”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扎什倫布寺僧人表演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羌姆,每年的藏曆八月舉行。在藏語中“色莫”是觀賞的意思,“欽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欽姆羌姆”即觀賞大型宗教舞蹈之意。

2006年5月20日,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
  • 批准時間:2006年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22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基本動作,音樂,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公元1617年(藏曆第十繞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禪洛桑曲吉堅贊時,扎什倫 布寺建立了“阿巴扎倉”(密乘僧院);公元1647年(藏曆第十一繞迥火狗年),大師78歲時參照桑耶寺歷年“曲足”宗教節舉行的“蓮花生八名號”舞蹈,為扎什倫布寺的護法神“赤巴拉”(六臂明王的隨從、守護世界東方的神將之一)制定驅魔禳災的儀軌,建立了扎什倫布寺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表演的“古多”(驅鬼)羌姆,這就是色莫欽姆羌姆的前身。到了公元1862年(藏曆第十四繞迥水狗年),第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多次前往拉薩參加有關儀式活動,對前藏寺院的教規產生了興趣,返回後在扎什倫布寺修建了“德慶格桑頗章”(新宮),並從拉木、蔡公塘、洛扎、丹傑林、木如、次覺林等寺院的羌姆中吸收和借鑑了不少段落,在原阿巴扎倉表演的“古多”基礎上,正式建立了色莫欽姆羌姆,由孜貢扎倉的僧人擔任表演,一直延續至今。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羌姆起源
羌姆起源於西藏。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到西藏,與西藏原有的宗教並行傳播,誰勝誰負的鬥爭相當激烈。羌姆的起源也就眾說紛紜。傳說,佛教傳入西藏,在西藏建造第一座寺廟-“桑耶寺”時,四面八方的鳥畜都來幫忙,其中有一頭大青牛,勤勤懇懇地苦幹,出力甚大。可是,寺廟建成後的慶功大會上惟獨忘記了大青牛。於是,大青牛氣憤至極,對天怒吼之後,用盡畢生的氣力,撞到廟台死去。大青牛死後托生了人,這個人就是吐蕃五朝時三大法王之一赤熱巴中的哥哥-達瑪。他繼弟的王位後,下令殺戮僧侶,拆毀寺院,焚燒經書,佛教面臨崩潰邊緣。一些倖免遇難的僧侶不甘心佛教的毀滅,決心要復興佛教。其中有一位智勇超人的英雄叫巴拉爾道爾吉,想出了跳羌姆除暴主的辦法。他頭戴面具,身穿黑色的袈裟,袖中藏弓箭,天天來皇宮附近跳舞,他跳啊跳,跳得一天比一天熟練,一天比一天精彩,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凡是看到的人都讚不絕口,這個訊息傳到了達瑪那裡,他也想看看這個奇怪的僧人的舞姿。於是,他傳旨巴拉爾道爾吉到皇宮樓台下來跳,巴拉爾道爾吉越跳越美,越跳越接近樓台,達瑪不知不覺被優美的舞姿吸引,身體便探出樓台,巴拉爾道爾吉趁機取出袖中的弓箭射死了達瑪這個暴君,之後,他摘下面具說道:“風可吹動土,土可蓋過水,水可撲滅火,鳳可鎮壓龍王,佛可壓鬼驅邪。同樣我也可以殺死罪惡的皇帝達瑪。”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復興佛教的英雄,每年都在寺廟跳羌姆,旨在打鬼驅邪,拔除不祥。就這樣,羌姆便流傳下來了。以上故事雖是傳說,但達瑪確有其人,他是吐蕃王朝的最後一個王。他確死於僧人的箭下。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羌姆起源於西藏,為藏語,也叫“跳允”,由於教派不同,寺廟的規模不一,羌姆的形式大同小異。如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寧瑪派(俗稱紅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各自的“羌姆”內容、形式都有所不同。但無論怎樣變化,總的反映了人們娛神、破災、圖騰崇拜的一種心理。他們都是用舞蹈的形式來宣傳宗教教義,既娛神又娛人。所以在有寺廟的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俗。羌姆久跳不衰,也是說明了這一點。

風格特色

基本動作

羌姆是通過獨舞、雙人舞、群舞的形式來完成的。整個舞蹈,有的見工夫 於腿部,有的見工夫於腰部,有的見工夫於肩部,也有的見工夫於臀部。如阿拉哈柱的雙人燕碎抖肩,達日額赫的碎步,阿扎拉的拖轉下腰,查乾額布根的摔克等等。這些舞蹈動作,既優美,難度又很大。由於羌姆起源於西藏,整個舞蹈中許多順手順腳的動作,明顯帶有藏舞的韻味。自傳入蒙古地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加之蒙古自身固有的習俗,從而,逐步形成了蒙古本身的風格特點。可以說,羌姆是西藏故事題材加以蒙古化,又形成了和蒙古生活密切結合併具有蒙古風格和特點的舞蹈,也是藏族寺廟舞蹈在吉林郭爾羅斯草原的演變和發展。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跳羌姆的場地主要是在寺廟的庭院內,距寺廟半華里處有一個場地主要用於祭祀活動。在庭院內,廟名前畫有直徑分別為15米、11米的大小兩個圓圈,小圈在內,大圈在外邊。跳羌姆的喇嘛都從寺廟中且所有的動作都是在這兩圓圈線上或圈內完成。就是說,場地的圓圈線對表演者有嚴格的限制,戴面具是羌姆在裝扮上最突出的特點。除二十一個達日額赫戴頭盔外,其餘各個角色都分別戴著神態各異,形神兼備,生活逼真,栩栩如生的面具。面具分全面具和半面具兩種,全面具有牛頭、鹿頭、獅子頭、鳳頭等。半面具有骷髏、死鬼、白老頭等。使人看了如神鬼境地。羌姆的服飾豪華,多數服裝都是綢緞蟒袍,款式獨特,袖口呈喇叭狀。據說是當年巴拉道爾吉跳羌姆,為了藏弓不易被發現而設計,所以,這種袖口一直沿襲下來。道具很別致,刀、斧、劍、戟等兵器都在一尺左右長,似像非像,這些道具的設計,製作都很精巧。
羌姆作為宗教寺廟的一種祭祀活動,這本身就有獨特的風格特點,而這 種祭祀活動由不同於其他的宗教活動,它跳於寺廟的庭院,場地、面具、道具、服裝別具一格,整個活動全部通過舞蹈來體現,是很有舞劇因素的大型舞蹈,具體出場順序、裝飾特點、人員結構及道具是: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道格希達
(猛烈的意思)十三人。面具是大曉布拉(腦顱骨)的樣式,上面有5個小腦顱骨,小顱骨上面三紅色寶石有銅圈,穿沒有領的袈裟,腳蹬長筒布靴子,其中袈裟是黑色帶大錢花的蟒袍兩件,帶各種花的蟒袍兩件,鴨蛋色各種花的兩件,紫色兩件,蟒袍淺綠色、有水紋和各種花的兩件,蟒袍藍色有花的一件、黑色蟒袍兩件,手持的各個武器是有藏語傳下來的術語。
達月額赫
(女佛的意思)有二十一人參加,及戴面具戴頭匝,有在收上面戴盞,手持掏獨把,身穿黃色有各種花的三件蟒袍,紅色有各種花的蟒袍三件,又有黃色的有花的兩件蟒袍,鴨蛋色有花的蟒袍兩件,藍色蟒袍一件,這些長袍的花多數是大錢花,水紋花和各種花類的,都沒有領子,另外,還有女一件肩墊,腳蹬長筒布靴子。
阿蘇日
(蒼天的意思)四個人參加,面具、頸部紅色的腦顱骨象人頭那么大,有五綹黑髯,頭上有黑色大盤頭,紅色短衣褲,腰圍短裙,裙外有網狀裙子,腳蹬長筒靴子,看起來特別雄壯。
查乾額布根
(白男)面具就是土地爺面具,身穿羊皮塔乎(毛向外的白色長袍子)手持龍 頭拐杖,腳蹬龍頭長筒靴子,看起來特逗人的樣子。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阿日哈柱
(這個羌姆中叫伊日根羌姆就是漢族的羌姆)兩個人參加,雄壯性的面具,頭上有散發,身穿黑色緞子短衣褲,上面有大錢花,腰圍各種艷麗色彩的長條裙子,裙子外圍著網狀戶腰,腳蹬黑色有團花的長筒靴子。
圖赫英
(好英海,意思主管骷髏)四個人參加,兩大兩小,面具腦顱骨白色,頭上什麼也沒有,身穿白色短衣褲,手持紅色棍棒。各種顏色的瓔珞,腳蹬白色長筒靴子,跳羌姆時主要就是起丑角的作用,最逗人,場面上非常活躍。
惡日波海
(蝴蝶)八個人參加,面具腦顱骨,上面有五個小顱骨,小顱骨上面紅色寶石(外圍銅圈的)小顱骨和大顱骨之間有箍上還有寶石,身穿條花短衣褲(白色上黑花)戴手套(手套手心是紅色,手背是白色)一手持搖鼓,一手持小敲棒。
哈興汗
(皇帝)面具人腦顱骨,光頭,身穿黃色蟒袍,皇上打扮,腳蹬龍頭靴子。
六個女兒
(哈興汗的女兒,四女、兩男)六個人參加,有面具禿頭,身穿各色艷麗綢緞,有花的長蟒袍,跟哈興汗出場。
以上9部分人物都是包含著佛的形象,因此他們的跳法和動作都是離奇古怪的形象。

音樂

羌姆的伴奏均是吹打樂。樂件有寺廟大號、羊角號、螺號。打擊樂件有 鼓和大鈸。大號長5米,聲音深沉,發出鳴-鳴的聲音。羊角號螺號不經常使用,通常用語每場的開頭和結尾。樂隊的主奏樂件是大鼓和大鈸。其中大鈸是羌姆的指揮樂件。使用大鈸的喇嘛必須掌握羌姆的全部過程和動作,因為跳羌姆的表演者是根據大鈸的節奏變化表演的,所以,表演大鈸的喇嘛一般都是曾經跳過羌姆主要角色,或是教練者。羌姆的樂隊位置通常在廟台上,在廟門的左側還有念經的喇嘛。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習俗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每年藏曆8月4日(公曆的9月中下旬),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要舉行“西莫欽波節”,即“金剛神舞節”。密宗金剛神舞藏語叫“羌姆”,通俗的說法是“跳神“”,是由班禪大師直屬的則滾康僧院(護法神院)喇嘛表演的宗教舞蹈,以喇嘛鼓為伴奏樂器。每年的金剛神舞節跳神三天,是日喀則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極其低沉的喇嘛鼓聲中,金剛神舞節奏緩慢地舞蹈著,氣氛莊重神秘。而神舞中間穿插的一些啞劇小品則詼諧幽默,常常引起觀眾大笑。跳神喇嘛戴著面具,身穿戲裝,手持鼓刀斧等,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鴉鴟、六長壽等數十節神舞。神舞的樂隊有喇嘛鼓12面、大法號4支、腿骨號4支、金鎖吶4支、大銅鈸4付、小銅鈸4付,全部樂師達60多人。三天中,鼓樂聲從早到晚驚天動地。

傳承現狀

這個需要50多個表演者參演的大型劇目《扎寺羌姆》,最為慘澹時只剩下一個扎倉和14個會表演的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門藝術一度中斷長達20年時間。1986年以後,扎什倫布寺羌姆開始復甦,不同扎倉集結起來合併發展,人數漸漸擴充到30多人。
為了保護和弘揚這門極富特色的宗教藝術,上級文化部門2011年還專門撥款20萬元用於修繕扎什倫布寺內的羌姆表演舞台。到了2011年9月,扎寺內又將傳出喇嘛鼓的聲響,頭戴牛頭獅頭面具、身著綢緞蟒袍、手持刀斧劍戟的羌姆表演者,繼續為觀眾帶來一場藝術的盛宴。

傳承意義

如今,羌姆不僅保留在藏傳佛教各不同教派的寺院中,並遍布青海、甘肅、四川、 雲南等藏族分布區。在與西藏毗鄰的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北部、孟加拉國、原蘇聯東南部流傳蒙古喇嘛教的廣大地區,都有這種舞蹈。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90年代以來,廣大專業文藝工作者已積極考察挖掘,認真加工整理,將羌姆中的某些部分搬上舞台,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讚賞。
但是,作為罕見的藏傳佛教宗廟祭祀舞蹈,扎什倫布寺羌姆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