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手衛

旗手衛

旗手衛是明官署名。洪武十八年(1385)由旗手千戶所改置。掌大駕金鼓、旗纛,僉民間壯丁為力士隨皇帝出入並守衛四門。清代為鑾儀衛,宣統改鑾輿衛。其地原有旗手衛胡同,後不存。

旗手衛,是明代軍制“京衛”衙門之一。設在北京六部口以東,因而有了是旗手衛胡同。大致與今北京市西城區的“人民大會堂西路”北段相重疊,其南口與東絨線胡同相接,其北口與鑾輿衛夾道西口和刑部律例館東口形成十字路口,再向北可直抵西長安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旗手衛
  • 類別:官署名
  • 年代:明
  • 創立時間:1385年
制度探源,明代京衛,清代沿革,胡同街巷,

制度探源

明代的軍制,分設都督府、都司、衛、所四級管理。“衛”,全稱為“衛指揮使司”,相當于軍分區,長官為“指揮使”,正三品武官。明代在京師還設有錦衣衛、金吾衛、羽林衛等“京衛”,旗手衛是其中之一。據《明史·職官志》載,旗手衛建置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下轄5個所,執掌大架金鼓、旗纛、率力士隨皇帝護架宿衛,初設在南京。

明代京衛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正統七年(1442年),明英宗在北京皇城大明門兩側,為五府、六部、九卿各衙署建造衙址,旗手衛設在西側衙址中錦衣衛的後身,作用是“僉民間壯丁為力士隨皇帝出入並守衛四門”。 明代嘉靖年間,張爵所撰《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述,旗手衛地處正陽門內以西的“大時雍坊”。

清代沿革

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錦衣衛和旗手衛合併,改稱“鑾儀衛”。光緒年《順天府志》載:“鑾儀衛署在長安右門外,即明錦衣衛舊署,順治二年改為鑾儀衛”。原旗手衛衙址,“今廢,其地猶仍舊名”,逐漸變為民居,胡同仍稱“旗手衛”。《順天府志》又載:“旗手衛掌金鉦、鼓角、鐃歌大樂”。清代,歸屬鑾儀衛內的旗手衛,職能類似軍樂隊。清末避宣統皇帝名溥儀名諱,“鑾儀衛”改稱“鑾輿衛”。衙址後為洋式法務部大樓占用。

胡同街巷

1919年5月22日北洋政府京都市政公所公布的《市內道路等級幅員之標準及已定等級路幅各道路名稱》中,將旗手衛胡同列為“二等路,自南口至北口(寬度)十五公尺”。在《1947年北平市地圖》上可見在法院北側,有“鑾輿衛夾道”,而旗手衛胡同,就在法院西側。
旗手衛,無論是作為衙署還是作為與明、清老北京城並存過500餘年的古老地名,今天均已成為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