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冕

旒冕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線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繫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旒冕
  • 拼音:liú miǎn
  • 含義:綖板
  • 歷史:“黃帝造冕垂旒
詞目,注音,拼音,出處與詳解,含義,歷史,

詞目

旒冕

注音

ㄌㄧㄨˊ ㄇㄧㄢˇ

拼音

liú miǎn

出處與詳解

1、.即冕旒
黃遵憲 《西鄉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
2、謂戴冕旒。
洪邁 《夷堅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參見“ 冕旒 ”。
3、借稱帝王。
①《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鬯齊雲終,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蘊誠畢敬。”
②《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隋太廟歌》:“饗禮具,利事成。佇旒冕,肅簪纓。”
③宋 王禹偁 《擬留侯與四皓書》:“ 良 願先生……俯降殿庭,辱對旒冕,定下之惑,決君之疑。”

含義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線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繫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歷史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與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顯區別。除了竹、藤篾製成的,由於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紗作的,所以也稱“烏紗帽”。當了官叫作“戴了烏紗帽”,革職的稱“摘去烏紗帽”,這些說法就源於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於黑色,“烏紗帽”是明代特有的。
傳說“黃帝造冕垂旒”,雖難以考證,但到了周代,孔子說過“服周之冕”的話,可以相信當時冕服制度已經比較完備。後經歷朝各代,都以冕服為最高禮儀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更是強調“復漢官之威儀”,朱氏王朝持續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愛新覺羅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迄今為止,作為文物的垂旒全國只有兩件,一件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是民國初年袁世凱復辟登基稱帝時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的魯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親王冕冠,也是惟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實物,填補史闕,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