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旅遊地質學

旅遊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一個正在發展的新的分支學科,也是介於旅遊科學和地質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但嚴格說來應屬地質科學範疇。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和保護,都與地質科學密切相關,這些工作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隨著人類經濟建設與科學文化的不斷進步以及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旅遊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利用工作之餘和節假日去領略自然風光,到風景名勝地區遊覽、休息,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普遍現象。據1983年的統計,日本、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聯邦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瑞典、美國、加拿大等國當年約有1.1億人去國外旅遊,而法國、聯邦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當年約有1.94億人開展了國內旅遊。
通常,自然風景旅遊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能使人解除疲勞、增進健康、精神愉快。毋庸置疑,旅遊是一種好的休息和活動方式,它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進步社會應所必備的公眾事業。此外.發展旅遊業還能獲得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如英國、法國、美國、泰國、新加坡等一些國家,其旅遊業收入已成為國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每年可達10億美元以上。
當前,人們對旅遊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已不再滿足於一般的觀光、遊覽,而是希望通過旅遊了解更多的知識。在這種情形下,旅遊地質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旅遊地質學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地質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分析、解釋名勝區、風景點、地質景觀等旅遊資源的成因、演變及發展,並著重於對自然景觀作科學性的描述與探討,研究旅遊地質資源的開發、規劃、利用和保護,以推動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開展旅遊地質活動,可以普及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對青少年來說,可激發和培養他們對科學和藝術的興趣與愛好,擴大他們的視野。
旅遊地質學以旅遊地質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研究範圍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標準地質剖面和化石產地,如具有地區性、區域性和國際性地質對比意義的地層剖面及重要而珍貴的化石產地,即那些在區域性地質對比上具有摸式、標準或典型意義的地質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齊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層分帶,以及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剖面、重要的化石產地、古人類化石與古人類居住遺址等。
(2)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岩石、地質構造及礦物、礦產等產出地段,具體來說,即地區性或國際性的岩石產地、有歷史性經濟價值的礦物礦產地以及具地區性典型意義的地質構造點。
(3)可觀察現代地質作用過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區以及有地質意義的著名風景地貌區,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遺蹟、滑坡、土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峽谷、岸灣、峰巒、黃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還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觀地貌。
(4)具有特殊的經濟、醫療、科普和教育階值的地質現象,如礦泉、溫泉和黃金、寶石、建築石料等礦產地,以及古代的採礦與冶煉遺址等。
(5)其他地質自然歷史遺蹟景觀和人文歷史遺蹟景觀,包括由於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種自然景觀,如山嶽、江河、湖泊、海濱、島嶼、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築和歷史文物古蹟等人文景觀,如古城、宮殿、廟宇、園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學藝術製品與建築、古書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畫、運河、橋樑、渠堰、大壩、水庫及一些紀念性建築或遺址。
區域性旅遊地質研究工作,可大致劃分為幾個步驟:旅遊地質資源的調查;建立與劃分地質自然保護區;旅遊地質資源的全面規劃與開發利用;旅遊地質資源的保護。
首先,需查明所研究地區的旅遊地質資源的詳細情況,這一調查程式通常可用圖1來表示。由於旅遊地質資源是一筆巨大的天然財富,它既不可多得又不可更新,如果遭到破壞其損失將無法挽回,所以必須建立相應的地質自然保護區,對其加以妥善保護。特需指出,在進行上述調查與規劃工作的同時,應正確處理好旅遊地質資源的保護與調查、保護與開發、保護與使用等幾方面的關係。

旅遊與旅遊地質學旅遊與旅遊地質學
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
圖1旅遊地質資源調查程式
自從我國實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政策後,全國各地的旅遊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近1O餘年來,地質部門編輯出版了多種中國名勝地質叢書,旅遊地質出版物和研究文章也逐年增多,一支有一定學術水平的旅遊地質研究隊伍已經形成。1983年,我國召開了首次旅遊地質學術討論會,會上對旅遊地質學進行了範圍廣泛的學術交流,成立了隸屬於中國地質學會的中國旅遊地質研究會籌備組。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天津薊縣地質剖面被列為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它填補了我國這類自然保護區的空白,這對前寒武系地質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並有利於礦產資源的開發。
1985年11月,地質礦產部和國家環境保護局在長沙主持召開了全國首次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與科學考察工作會議。與會的專家、學者考察了武陵源自然保護區,並對將其建成國家公園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湖南武陵源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其地質、地貌景觀奇特,動物、植物種類繁多,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系統,為國內外所稀有。尤其是武陵源地區的砂岩塔林,更是世界罕見,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
1985年底,四川省組織了地震、地理、環保、生物、生態、經濟管理、商貿、建築等各方面專家,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黃龍寺、九寨溝作了一次綜合性考察。該地區地層岩石多樣,構造斷裂複雜,地震頻繁,新構造運動活躍。這裡不僅具有高山冰川地貌的典型特徵,第四紀冰川遺蹟隨處可見,而且仍在形成現代冰川,冰蝕地貌明顯。區內岩溶地貌形態多樣,高山切割、峽谷並生,土石流與滑坡較多。景區中森林、湖群、瀑布、峽谷美不勝收,植物種類豐富、區系複雜、新老兼備,植被的垂直分帶明顯而完整,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如茵的草甸。此外,在這裡還生活著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蘇門羚、扭角羚、白馬雞等20多種珍奇動物。整個景區構成了一個國家公園、一個地質地理自然博物館和一個生物學基因庫。專家們認為,黃龍寺、九寨溝地區是對地質科學和生物科學進行研究和考察的絕好場所。
前不久,我國地礦部門根據現已掌握的情況,並在“七五”期間建立五大連池火山地貌、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蹟、嵩山區太古界與元古界地層剖面、武陵源以及嵩陽、中嶽、少林地質構造運動典型區等7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還有大同雲崗石窟、阿爾山礦泉群、大連滿家灘海蝕地貌、常陰縣龍骨山化石產地、桐廬瑤琳仙境(岩溶地貌景觀)、弋陽縣紅層丹霞地貌、路南石林、洛川黃土地貌景觀等25個省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以及廣東坪石紅層丹霞地貌、海南島玄武岩熔岩洞、藍田猿人遺址、陝西小秦嶺前寒武系地質剖面、青海湟中藥水灘等5個縣級地質自然保護區。
綜上所述,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旅遊地質學目前尚處於萌芽與發展階段。不過,我們可以相信,其方興未艾之勢是無可阻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