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生態學

旅遊生態學

旅遊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類旅遊活動過程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及其調控的一門生態學分支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旅遊生態學
  • 外文名:recreation ecology
  • 學科:生態學、人文社科
  • 本質:人類活動研究
簡介,研究對象,生態旅遊產生,人類生活環境質量的惡化,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傳統大眾旅遊的反思,內涵,國外對生態旅遊的主要定義,國內對生態旅遊的概念的理解,發展,國際生態旅遊發展,中國生態旅遊發展,

簡介

旅遊生態學(Tourism ecology),有人也稱之為遊憩生態學(Recreation ecology),它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旅遊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逐漸被接拘企己潤受和認可的。
其定義:具體來講,旅遊生態學主要是研究人類旅遊活動對旅遊區一起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旅遊環境對遊客身心和行為的影響。同時,旅遊生態學也研究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生態規劃、生態建設、生態管理及其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內容。
是研究旅遊活動各種要素(包括旅遊“六要素”、旅陵局凶游者活動過程、旅遊開發活動、旅遊地的管理等要素)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旅遊生態系統的學科。通過研究旅遊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管理措施和最佳化手段,為可持續旅遊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從學科體系來看,是從屬於生命科學的生態學中分離出來的一門交叉套用分支學科,是由生態學和旅遊學相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也是旅遊學的一拳記遙個重要研究領域,將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套用於旅遊科學研究之中,是旅遊科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以及由它們組成的旅遊生態系統。其研究目的是使所有的旅遊地、旅遊業、旅遊活動以及旅遊開發者、旅遊經營者、旅遊管理者、旅遊者等都能具有或體現有生態保育、生態開發建設、生態科技文明的理念,彼此能在人、物、事、景等諸多方面都取得協調、和諧,得以實現資源、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和人身心的協調、和諧和平衡,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研究對象

旅遊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以及由它們組成的旅遊生態系統。其中,旅遊主體主要包括旅遊開發者、旅遊經營者、旅遊管理者和旅遊者;旅遊客體注意包括自然無機環境、人工設施環境、生物環境、人文環境(文化、宗教)和社會經濟環境;旅歐活動過程注意包括旅遊地的開發建設過程、旅遊者的旅遊過程和旅遊經營管理過程。

生態旅遊產生

人類生活環境質量的惡化

(一)空氣不潔 (二)水體污染——水質不淨 (三)食品不綠 (四)噪音污染 (五)垃圾圍城

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

(一)此起彼伏的“環境公害事件:
1、水俁病事件
2、米糠油事件
3、馬斯河谷事件
4、痛痛病事件
5、倫敦煙霧事件
6、多諾拉事件
(二)有識之士積極倡導保護自然:
1、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寂靜的春天》,標誌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是一本引發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書中描述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這本書同時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促使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
2、對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考
1972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人類與環境會議,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號召各國政府和人民為保護和改善環境而奮鬥
3、解決環境問題的社會行動——綠色運動
一些關心人類戶幾對地球造成破壞的人組成不同的團體,爭取施行各種保護環境的措施。
4、綠色消費潮
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可以說涵蓋生產行為、消費行為的方方面面。

傳統大眾旅遊的反思

(一)傳統旅遊觀的反思 傳統的旅遊存在的不足:
1、旅遊管理不當:景區的超負荷、旅遊設施安置不當
2、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踐踏、折枝、亂扔垃圾、亂投餵動物、亂寫亂畫、亂蹬攀
(二)生態旅遊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例如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棄碑罪,住宿多為帳蓬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對象的影響降至最低。
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定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組織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建成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讓社區居民參與,在旅遊發展的獲利。

內涵

國外對生態旅遊的主要定義

生態性旅遊(1980年加拿大學者莫林和霍金斯):強調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和當地居民(或社區)的參與。
赫克托(1987年):《生態旅遊指未來》最早對生態旅遊下了定義:前往相對沒有被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酷刪匙匪,專門為了學習、讚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的旅遊。
對國外生態旅遊定義的分析可以發現,生射熱尋態旅遊提出是與大眾旅遊相區別,體現的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形式,注重的是對
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以及環境教育的功能。

國內對生態旅遊的概念的理解

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定義關注旅遊需求方的行為,認為主體是旅遊者,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活動形式理解。
第二種定義關注旅遊供給方的行為,認為主體是旅遊規劃者和管理者,甚至包括旅遊地居民在內,把生態旅遊看做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將旅遊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境界發展功能的旅遊就是生態旅遊。
第三種定義強調供求雙方兩個主體行為的綜合,認為生態既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遊活動,又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遊開發方式。

發展

國際生態旅遊發展

20世紀60年代,大眾旅遊出現了自然取向性調整,更多的旅遊者願意回歸自然。相關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環境保護部門、國際組織開始關注旅遊與環境的關係問題,並試圖通過旅遊規劃減少旅遊目的地帶來的負面影響。(亞太旅遊協會)
20世紀80年底出現生態旅遊,始於國際上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並逐步由理念走向實踐,積累了發展經驗。在過去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生態旅遊收到了國外研究者的極大關注,並一直成為旅遊理論研究熱點。
2002年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圩出版了第一步生態旅遊專業研究雜誌《生態旅遊》,此後,其他協會與組織相繼成立,推動了生態旅遊在全世界的發展。
(一)研究概述
1、概念研究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後期)
2、理論研究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
3、實踐研究階段(21世紀之後)
(二)基本評述
1、研究方面尚形成體系,定性研究為主
2、研究內容還在不斷擴展,研究熱點出現
3、某些研究主題還需深入,研究成果有待檢驗
4、已開發國家是研究主體,開發中國家多為研究對象
5、與理論研究相比,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三)與生態旅遊相關的國際組織及其活動
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
3、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IES)
4、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
5、世界生態旅遊高級會議(WES)
(四)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經驗
1、立法保護,嚴格執法
2、政府主導,多層協作
3、全民參與,綜合協調
4、環保宣傳,教育示範
5、多種手段,加強管理
6、培養人才,長遠規劃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

20世紀70年代引起國內旅遊界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之後,生態旅遊概念逐步進入國內,引起廣大學者的熱烈探討,並開始獲得政府的關注。 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遊協會”(CETA) 。1995年1月在西雙版納召開了全國第一屆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係,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益的總體戰略及生態旅遊線路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會後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對我國的生態旅遊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畫》調整、補充方案中,列出“承德市生態旅遊”、“井岡山生態旅遊與次原始森林保護”等作為實施項目。
1999年被國家旅遊局定為“生態環境旅遊年”,生態旅遊成為被廣為倡導的一種旅遊形式,1999年雲南大學主辦了全國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2009年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並將主題年口號確定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推廣生態旅遊、倡導資源節約型旅遊經營方式、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3、解決環境問題的社會行動——綠色運動
一些關心人類對地球造成破壞的人組成不同的團體,爭取施行各種保護環境的措施。
4、綠色消費潮
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可以說涵蓋生產行為、消費行為的方方面面。

傳統大眾旅遊的反思

(一)傳統旅遊觀的反思 傳統的旅遊存在的不足:
1、旅遊管理不當:景區的超負荷、旅遊設施安置不當
2、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踐踏、折枝、亂扔垃圾、亂投餵動物、亂寫亂畫、亂蹬攀
(二)生態旅遊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例如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蓬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對象的影響降至最低。
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定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組織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建成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讓社區居民參與,在旅遊發展的獲利。

內涵

國外對生態旅遊的主要定義

生態性旅遊(1980年加拿大學者莫林和霍金斯):強調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和當地居民(或社區)的參與。
赫克托(1987年):《生態旅遊指未來》最早對生態旅遊下了定義:前往相對沒有被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讚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的旅遊。
對國外生態旅遊定義的分析可以發現,生態旅遊提出是與大眾旅遊相區別,體現的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形式,注重的是對
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以及環境教育的功能。

國內對生態旅遊的概念的理解

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定義關注旅遊需求方的行為,認為主體是旅遊者,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活動形式理解。
第二種定義關注旅遊供給方的行為,認為主體是旅遊規劃者和管理者,甚至包括旅遊地居民在內,把生態旅遊看做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將旅遊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境界發展功能的旅遊就是生態旅遊。
第三種定義強調供求雙方兩個主體行為的綜合,認為生態既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遊活動,又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遊開發方式。

發展

國際生態旅遊發展

20世紀60年代,大眾旅遊出現了自然取向性調整,更多的旅遊者願意回歸自然。相關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環境保護部門、國際組織開始關注旅遊與環境的關係問題,並試圖通過旅遊規劃減少旅遊目的地帶來的負面影響。(亞太旅遊協會)
20世紀80年底出現生態旅遊,始於國際上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並逐步由理念走向實踐,積累了發展經驗。在過去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生態旅遊收到了國外研究者的極大關注,並一直成為旅遊理論研究熱點。
2002年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圩出版了第一步生態旅遊專業研究雜誌《生態旅遊》,此後,其他協會與組織相繼成立,推動了生態旅遊在全世界的發展。
(一)研究概述
1、概念研究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後期)
2、理論研究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
3、實踐研究階段(21世紀之後)
(二)基本評述
1、研究方面尚形成體系,定性研究為主
2、研究內容還在不斷擴展,研究熱點出現
3、某些研究主題還需深入,研究成果有待檢驗
4、已開發國家是研究主體,開發中國家多為研究對象
5、與理論研究相比,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三)與生態旅遊相關的國際組織及其活動
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
3、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IES)
4、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
5、世界生態旅遊高級會議(WES)
(四)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經驗
1、立法保護,嚴格執法
2、政府主導,多層協作
3、全民參與,綜合協調
4、環保宣傳,教育示範
5、多種手段,加強管理
6、培養人才,長遠規劃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

20世紀70年代引起國內旅遊界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之後,生態旅遊概念逐步進入國內,引起廣大學者的熱烈探討,並開始獲得政府的關注。 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遊協會”(CETA) 。1995年1月在西雙版納召開了全國第一屆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係,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益的總體戰略及生態旅遊線路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會後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對我國的生態旅遊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畫》調整、補充方案中,列出“承德市生態旅遊”、“井岡山生態旅遊與次原始森林保護”等作為實施項目。
1999年被國家旅遊局定為“生態環境旅遊年”,生態旅遊成為被廣為倡導的一種旅遊形式,1999年雲南大學主辦了全國生態旅遊學術研討會。2009年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並將主題年口號確定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推廣生態旅遊、倡導資源節約型旅遊經營方式、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